排序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孰能濁以止,静之徐清’。王弼、陆希声作‘孰能濁以静之徐清’。陈景元作‘孰能濁以激,静之徐清’。或说作‘止’者,與下‘久’字為韵,当是也。‘澂’本或作‘澄’,非。...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善下之’,五注、达真、黄、程、邵‘下’并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7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乘乘兮’,古本作‘儡儡’。有歸,必税驾而不乘。‘乘科兮无所歸’,无住著也。马巨济曰:‘牲无馀欠,有馀皆分外也。享太牢、登春臺,则所得皆分外。”
《老子》20_12_校笺_05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我愚人之心也哉’,李荣‘也’字无。谓圣人居心,无识无求,一若愚人也。”
《老子》24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馆本、遂州本“伐”作“饒(简作饶)”,无“者”字,谓“自饒无功”。景龙本、御注本、(唐)李荣本无“者”字,作“自伐无功”。周如砥本“...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21_清世祖
清世祖云:“‘行’当做‘形’。食餘,人必恶之;形贅,人必丑之。夫圣人从事於自然,而不自見、不自是、不自伐、不自矜者,盖亦睹夫争者之害也。夫人未有不能立且行者也,苟以立为未足,而加之...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8_清世祖
清世祖注云:“以此而观,无為而无不為者,至理也。则不言而教自行,无為而功自成,天下孰能有及之者哉?”
《老子》77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”,句首无“夫”字,“天”后无“下”字,句末有一“乎”字;按:有“天”字无“下”字,文义則缺,且其他通行本皆有“下”字,今据补(复旦本、...
《老子》78_04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'敦煌辛本'不'作'能'。'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11_劳健
劳健云:“此二句总摄上文,盖本古语,老子引之,又推阐其义,以為治民之道也,当无‘民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0_05_校笺_05_古棣
古棣云:“帛书甲本和乙本有两‘也’字。两‘也’字谐韵,应有。帛书甲本和乙本皆少‘之厚’二字,其他各本皆有。”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12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樸’,甲本作‘楃’,乙本作‘樸’。今从乙本。樸,指原始的质樸,即指‘道’。器,指失去原始质樸之后的具体器用。‘之’,甲本、乙本无此字,傅奕本、通行本皆有‘之’字。今据...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20_古棣
古棣云:“‘或接或墮’,《老子想尔注》本及唐景龙碑、唐人写本残卷丁本、遂州龙兴碑、李荣《老子注》本皆如此(景龙本作‘隳’——引者);王弼本‘接’作‘挫’,河上公本作‘载’,帛书甲本...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掘’,求物反。河上本作‘屈’,屈竭也。顾作‘掘’,云:‘犹竭也。’‘動而愈出’,愈,羊主反,又羊朱反。”水海按:今查河上公诸本皆无“屈竭也”三字注文。
《老子》08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如”作“治”,当为“似”的音假(上古二字皆为之部),《甲本释文》即校为“似”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刘惟永本“上”作“其”,“如”作“若”,谓“其善若水”。其他诸...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《抱朴子·应嘲篇》‘先生載營抱一’,‘載’、‘哉’古通,不烦改字。然以‘載’字属上句读,是也。盖上章十二句,句末‘之’、‘已’、‘之’、‘保’、‘室’、‘守’、‘驕...
《老子》55_10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胃之不道,不□□□”,“胃”为“謂(简作谓)”之省写或假借,后句损缺“道蚤已”三字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则校补为“道早已”。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顾欢本、敦煌...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诸家解释为是。而严灵峰云:“‘强’,疑有误。王注云:‘勤能行之,其志必获。’四十一章:‘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。’王注云:‘有志也。’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云:‘而真人以为勤行也。...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09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‘寵為下’三字,当从河上本作‘辱為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兮’作‘乎’。”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04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柢’,纂徽、司马、苏、五注、曹、达真、陈、清源、黄并作‘蔕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唐写卷子残本、馆本、罗卷、易州、《经幢》、潘‘能’字并作‘以’。河上注曰:‘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。’则河上作‘能知’。弼注曰:‘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。’则王本作‘以知’。...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07_王先慎
王先慎云:“‘故曰:聖人亦不傷民’,‘聖人’上当有‘非其神不傷人’句,惟赵孟頫本无,疑刊本书者从误本《老子》删之也,河上公、王弼、傅本并有。”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03_薛蕙
薛蕙云:“‘猶兮若畏四鄰’,一无‘兮’字。‘猶’、‘豫’皆不果之意。‘畏四鄰’,慎自持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04_校笺_02_张煦
张煦云:“葛‘散’作‘敬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08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千里之行’,一作‘百仞之高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07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沌沌’,龙兴观碑次解作‘純純’。‘昭昭’,古本作‘皆昭昭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2_傅奕本
傅奕本校注云:“‘閔閔’,莫昆切。《集韵》曰:‘閔,通作。’”
《老子》39_02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御览》二引‘天得一以清’,三十六引‘地得一以寧’。《辅行记》五之四引‘寧’作‘甯’。‘安寧’,字当作‘學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定息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72_今译
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权镇压,那么,可怕的大乱之事就要临头了。不要排挤人民的住所,使他们不得安居;不要压制人民的生存,使他们不得安生。只有(对人民)实行不压制的政策,(人民)才能感受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