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0_17_校笺_03_纪昀
纪昀云:“‘而我獨頑似鄙’,按:一本无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0_07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兕虎”为是也。下文两言“兕无所揣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”,亦先言“兕”而后言“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何草不黄》云:“匪兕匪虎,率彼旷野。”亦先言“兕”而后言“虎”。王...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17_吕惠卿
吕惠卿云:'天下之物,唯水为能。因物之曲直方圆而从之,则是柔弱莫过於水者也。而流大物,转大石,穿突陵谷,浮载大地,唯水为能,则是攻堅强者无以先之也。'
《老子》72_05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三十八章已有此文例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亦有此句,当为经文明矣。“彼”,指“自見”、“自貴”;“此”,指“自知”、“自愛”。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05_纪昀
纪昀云:“按:‘民’,《永乐大典》作‘人’。”
《老子》28_07_校笺_02_饶宗颐
饶宗颐云:“‘知(其)白,守其黑’,索洞玄本同各本有‘其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0_08_校笺_03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‘圣人之游世也,无害人之心,则必无人害;无人害,则不備人;故曰:陸行不遇兕虎。入山不恃備以救害;故曰:入軍不備甲兵。’(顾千里《识误》曰:‘入山当为...
《老子》30_02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敦煌二本均无以上九字(指‘焉,大軍之後,必有凶年’)。”
《老子》31_音韵_01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今订定经文如次:‘夫隹兵者,不祥之器,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。君子居則貴左,用兵則貴右。殺人衆多,以悲哀涖之。戰勝,以哀禮處之。’···以者、器、惡、處為韵(鱼部)。右...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12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樸之为物,以无为心也,亦无名。故將得道,莫若守樸。夫智者,可以能臣也;勇者,可以武使也;巧者,可以事役也;力者,可以重任也。樸之为物,愦然不偏,近於无有,故曰‘莫能臣”...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6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‘善’作‘美’。”
《老子》81_06_校笺_0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乙本句首有‘故’字,今据补。”
《老子》22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明”误作“章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当作‘不自示故章,不自見故明’,方与上文合。乙本不误。”帛书乙本“見(简作见)”后有“也”字,謂“不自見也,故明”。今通行本皆...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難得之貨,塞人正路,故令人行妨也。”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胃无狀之狀,无物之□”,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為匣纽物部),损掩一“象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如此。唯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,《乙本...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我獨若昏,‘俗人皆察察’,河上公及诸家省‘皆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4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知足不辱’与‘知止不殆’,词异谊同,谓人主不贪名與貨者,则无辱殆也。人主无辱殆则清明在躬,天君泰然,以之治身则健康,以之理国则民安,故可以長久也。《史记·范睢蔡泽...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陈景元、李道纯作‘寵為上,辱為下’。陈、李二家俱谬。”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晁氏依傅奕说从“常善救人”到“故无棄物”四句古本无,独河上公本有之;而奚氏据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《老子》“人无棄人,物无棄物”,云今本脱此二句;蒋氏则谓《老子》原文究竟如何...
《老子》27_09_校笺_0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《众经音义》二十三引无‘者’字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治要》、《后汉书·儒林传》注引‘資’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敦煌己本作“正”而不作“政”,武内义雄误校云“作政”。张舜徽说经文有“可以”二字,是也。又,“正”,实为标准的意思。黄生《字诂》云:“予考正之為字本训射的,文从一、从止。射...
《老子》15_13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庄本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‘保’作‘復’。汪本引同此(即傅奕本作‘保’)。《文子·守弱篇》引作‘服’。伦谓‘保’、‘復’、‘服’之幽二类通假也,正当作‘艮’,《说文》:‘...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08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而貴食母’,御注作‘而貴求食於母’。”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亦將不欲’,王弼作‘夫亦將无欲’。”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8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‘恒有欲也,以觀其所噭。’‘嗷’字,《说文》:‘吼也,从口,敫声。’尤不可通,吼声可用耳‘听’,安可以目‘觀’之乎?足证此为误字无疑。”(《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》)高明驳...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《释文》云“河上本作‘怕’,普白反”,“怕”则音bó,上古并母铎部【bǎk】,即古“泊”字,今王羲之书河上公古本石刻本、帛书甲本正作“泊”。《说文·心部》作“怕”,谓:“无为...
《老子》50_03_校笺_04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而民生生’四字可辨,知原文句首原有‘而’字。本作‘民’,唐人避讳而改作‘人’耳。”
《老子》48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;帛书乙本作“云之有云”,“云”为“損”的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文部),“又”为“有”的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之部)。严遵本、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和S三九二六《老子德经...
《老子》49_01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应从帛书乙本作“聖人恒、无心”。今譣之河上公注:“聖人重改更,贵因循,若自无心。”可知河上公本原来亦作“聖人恒无心”。张舜徽、张松如二人之说是也。但张松如在今译本句时,把“...
《老子》02_02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天下”二字,当为衍文。帛书甲、乙本皆无。 又,王弼注云:“美者,人心之所进乐也;惡者,人心之所惡疾也。美惡犹喜怒也,善不善犹是非也。喜怒同根,是非同门,故不可得而偏举也。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