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汇编数据 第81页

《老子》39_03_校笺_04_高明
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无‘萬物得一以生’与下文‘萬物无以生將恐滅’二句对文;王弼、河上公及世传诸本皆有此二句。此乃本章经文之一大差异,其中必有一误。河上公本‘其致之’三字之注文云:...
05015
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05_纪昀

纪昀云:“‘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’,按:此二句,一本在下二句之下。”
03115

《老子》69_05_校笺_04_陶绍学

陶绍学云:“王弼注曰:‘非欲以取强无敵于天下也;’则王本亦作‘无敵’。今作‘輕’字,殆后人所改。”(引自马叙伦著《老子校估》)
0407
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11_高明

高明云:“景龙碑作‘其致之’,与王本同,朱谦之《老子校释》遗漏。”
03813

《老子》21_06_校笺_02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其精甚真’,龙兴观碑次解本无此句。”
05011

《老子》70_01_校笺_03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作‘其易行’。譣弼注曰:‘可不出户窥牖而知,故曰:甚易知也。无为而成,故曰:甚易行也。’盖王亦同此。”
02810
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6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太平御览》五四引‘盈’作‘清’。”
0439
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07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五九引作‘然’。”
0496
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04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等‘稀’多‘希’。吕‘我’下有‘者’字。”
03011
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11_唐玄宗

唐玄宗注云:“侯王貴高,兆民賤下,為国者以人為本基,当劳谦以聚之。”
0446

《老子》24_02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彰’,音章。”
03812
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知不知,尚矣’,古本。‘尚’,庶几也。一作‘上’。今从古本。”
04410
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3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數譽无譽’,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程并‘數輿无輿’,李同。黄‘譽’作‘車’。”
03713
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07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其在道’,王弼作‘其在道也’,御注、河上作‘其於道也’。”
0389
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畏畏,則□□□□矣”,前句损掩“民之不”三字,“威”假作“畏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微部);后句损掩“大威將至”四字;《甲本释文》全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二“威”字...
0425

《老子》39_今译

开始得到“一”的:天得到“一”,因而澄清;地得到“一”,因而安宁;神得到“一”,因而灵应;谷得到“一”,因而充盈;侯王得到“一”,因而成为天下人民的标准。(如果)它(他)们发展到极...
0278

《老子》24_今译

自我吹嘘的人,就不会有所成就;自我标榜的人,反而不能显扬;自我推荐的人,反而不能被了解;自认为有功劳的人,反而不被认为有功绩;自负骄矜的人,反而不能长久。从“道”的角度来说,这些人...
05412
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07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厭’字,御注、范、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并作‘猒’。下一字是,上二字非。盖古‘厭飫’、‘厭憎’作‘猒’,‘迫逼’作‘厭’(参照邓廷桢《双砚斋笔记》卷四)。此章下一字作‘猒...
0327

《老子》41_05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王弼、孙登、阮咸同古本,河上公本无‘曰’字。”
0258
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11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楼正‘敝’作‘蔽’。《释文》出‘蔽’字,则王本‘敝’作‘蔽’,当据改正。”
05113

《老子》73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按所损之字数,《甲本释文》校为“知此两者,或利或害”。帛书乙本“两者”之前损掩一字,不可得知所损为“此”字,还是“知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校为“此”,其他文字皆同...
03415
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10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按‘辱’者,《仪礼·士昏礼》注:‘以白造缁曰辱。’即此‘辱’字之义。···盖‘以白造缁’,除去污辱之迹,故曰‘辱’也。”
0377
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5_水海

水海按:“視(简作视)”,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皆校為“示”。“視(简作视)”通“示”(上古二字皆為脂部),显示,表示,引申為标榜。详见上章节校笺。高明校為“是”,不妥。“章”...
02611
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20_水海

水海按:“繟”字众说纷纭,概括起来约有四派。其一是“繟”当为“坦”说,有宋徽宗、蒋锡昌、大田晴轩、劳健、张松如、楼宇烈、高明等人。当为主“坦”派。其二是“繟”当为“默”说,有范应元...
04412
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改“真”为“德”说不妥。“渝”,《说文》谓“变污”,此义正与“質真”反。“如渝”,犹如后文的“若浊”(《道篇》)。“質真如渝”,言質朴纯真好似污浊的样子。此与上面几句“建言...
0389
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07_徐梵澄

徐梵澄云:“‘夫唯····’句,据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人物志·释争篇》皆作‘故天下莫能與之争’,多‘天下’二字。”
03014
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高明说是也。“若”,如果之义,此句为假设句,为下句提问作辅垫,故“若”字不可无。“且”,将,将近,接近。裴学海《古书虚字集释》卷八:“且,犹几也,将也,近也。”王引之《经传...
0586

《老子》41_音韵_01_江有诰

江有诰韵读:行、亡韵(阳部);笑、道韵(幽宵通韵,道叶音盗);昧、退、類韵(脂部,昧音帛书老子校笺译评56寐,退,吐位反);谷、辱、足、偷、渝、隅韵(侯部,渝,喻蓲反,隅,俄蓲反);...
04712

《老子》22_音韵_01_江有诰

本章节江有诰韵读謂:盈、新韵(真耕通韵。此二句本在“枉則直”之下,今据韵移在此)。直、得、惑、式韵(之部,惑,呼逼反)。明、彰、功、長韵(阳东通韵,功叶音光)。争、争韵(耕部)。
04511

《老子》74_04_校笺_06_高明
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与今本勘校,彼此重要差别有二:其一,帛书甲、乙本皆有‘若民恒且必畏死’一句,世传本皆夺此句。其二,帛书甲、乙本‘則恒有司殺者’,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‘常有司殺者...
053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