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42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作“□□以為和”,损掩“中氣”二字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本、李约本、虞世南本、成玄英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、杜光庭本...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02_虞世南
虞世南云:“河上本‘較’作‘形’。”按:虞世南本同王弼本,作“長短相較”。
《老子》03_04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开元无‘之’字。吕、葛、林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1_03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当作“挻”(shān式连切)也。“挻”為《老子》本字。《说文》无“埏”字。作“然”者,為“燃”之省。“燃”、“燃”、“埏”皆為“挻”之借字(“燃”同“埏”。这几个字上古时皆為...
《老子》14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江有诰韵读謂:夷、希、微、詰、一、昧、物韵(脂部,昧音密)。狀、象、恍韵(阳部,恍去声)。首、後韵(幽侯合韵)。有、始、紀韵(之部)。姚文田謂:夷、希、微韵(五齐平声),詰、一...
《老子》81_03_校笺_06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善者不多,多者不善’。以上两句甲本缺字,乙本作‘善者不多,多者不善’,河上公本、通行本作‘善者不辯,辯者不善’,傅奕本作‘善言不辯,辯言不善’。傅本与河上公本、通行本...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14_河上公
又,河上公注云:“道虽惚恍无形,其中独為万物设法像也。”(顾欢本引河上注)清世祖注:“(惚恍者),若有若无之意,有象有物,则所谓无狀之狀、无物之象也。”
《老子》22_03_校笺_0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苏辙本‘惑’下有‘矣’字。按:四十四章:‘名與身孰亲?身與货孰多?得與亡孰病?是故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’是‘少’即‘知足’、‘知止’之...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05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‘物’即二十一章‘道之為物’之‘物’。质言之,‘道’即‘物’,‘物’即‘道’也。道之成也,混然不可得而知,故曰‘混成’。‘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’,言有道混成,先天地而生...
《老子》77_04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赵‘而’作‘以’。吕无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5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聲人不仁,以百省□□狗”,“聖”假作“聲(简作声)”(上古二字皆为书纽耕部),“姓”借作“省”(上古二字皆为心纽耕部),“為芻”二字损掩;帛书乙本作“聊人不仁,...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希声‘驕’作‘憍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14_陈鼓应
陈鼓应云:“繩繩兮:形容纷芸不绝。王弼本无‘兮’字,据景龙碑、傅奕本及多种古本补。‘復歸於无物’:这和十六章‘復歸其根’的意思相同。‘復歸’,即还原。‘无物’不是一无所有,它是指不...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乙本损掩一“善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敦煌丙本、遂州本、楼正...
《老子》63_05_校笺_06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終,此句‘終’字及下句‘故終於无難’句之‘終’字,甲本皆为‘冬’,乙本皆缺文,傅奕本皆作‘終’。今从傅本。”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7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述此义曰:‘故知者不以言谈教,而慧者不以藏书箧,此世之所過也,而王寿復之,是學不學也。故曰:學不學,復歸衆人之所過也。’据此,则古本‘復’下有‘歸’字,...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17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蹶,颠仆也。侯王得道之用,而能為天下之主,当须忘其尊崇,谦以自牧,若矜其尊貴,將恐至于颠仆,不能正定天下也。书云天生万物,唯人為靈,元后作人父母,是知圣教所属在乎一人...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希及之’,政和本下有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》无‘又’字,校云:傅奕本第四十一章经文作‘又不足以取天下矣’。”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8_宋徽宗
宋徽宗注云:“不用壮而持之以谦,則德与性常合而不離,是谓全德,故曰‘常德不離,復歸於婴兒’。气和而不暴,性醇而未散,婴兒也。孟子曰:‘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。’”
《老子》51_01_校笺_05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‘物形之,勢成之’二句,义不可通,文必有误。疑此四句当作‘物,道生之,形之;德畜之,成之’。盖转写‘物’字窜入下文,‘形之’二字亦窜入下文,读者以意增‘勢’字耳。‘物...
《老子》05_今译
天地无所谓偏爱,它把万物当做祀神用的刍狗一般看待,任其自生自灭;圣人也无所谓偏爱,他把百姓当成祭神用的刍狗一样看待,任凭百姓自生自灭。天地之间,就像鼓风皮囊的中空一样啊,空虚却不会...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同开元,唯‘民’字同此。”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吕、葛、林、苏‘若’作‘如’。”水海按:林希逸本、苏辙本经文作“若”,而注文作“如”。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則我貴矣’,一作‘則我者貴’。”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本亦有‘故’字,盖原文如此,今据补。此文自‘名與身孰親’至‘多藏必厚亡’,皆就庸常事物举例说明多欲之为害,而归结为知足知止之有益。其意乃谓人君者,宜恬静寡欲,无竞...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09_东条一堂
东条一堂云:“按傅奕曰:‘是以’至‘棄物’二十字,独得诸河上公本,而古本无有。晁说之跋举此说以驳王氏。予始以为信,然后检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人无棄人,物无棄物,是謂襲...
《老子》04_04_校笺_03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作‘湛常存’,邢州作‘湛似或存’,至元‘或’作‘常’。”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或嬴’,各本作‘或赢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09_校笺_03_高明
高明云:“今从汉帛书观察,甲、乙本此节经文虽有残损,但此四句经文俱在,纯属《老子》旧文无疑,奚氏之说非是。”水海按:高说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