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无“者”字。劳健云:“(‘執大象’)句與‘天下往’句叶韵,当无‘者’字。”按:“象”、“往”为韵,二字皆入阳部。又,“執(简作执)”,《玉篇》:“持也,守也。...
《老子》36_05_校笺_02_水海
水海按:“微明”,河上公注为“此四事,其道微,其效明也”,即道理微妙,效验显明。吴澄云:“微明者,微其明也,謂匿其不可见者而使之不可见,犹前章言‘襲明’也。人但见其‘張之’、‘强之...
《老子》42_05_校笺_04_魏源
魏源云:“傅奕作‘人之所患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傅奕本作“人之所惡”,经训堂刊傅奕本则作“人之所患”。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域中有四大,而王處其一尊’,按:范‘王’作‘人’。馆本无‘尊’字。易州无‘其’字、‘尊’字。彭无‘其’字,‘尊’字作‘焉’。张嗣成作‘居一焉’。《释藏·释二》释僧肇《...
《老子》01_01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中的“道”从哲学意义上来讲,主要有两个意思:其一指宇宙本体,即物质世界的实体;其二是指支配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。此两句中的第一个“道”字和第三个“道...
《老子》50_07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兕虎”为是也。下文两言“兕无所揣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”,亦先言“兕”而后言“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何草不黄》云:“匪兕匪虎,率彼旷野。”亦先言“兕”而后言“虎”。王...
《老子》29_04_校笺_13_高明
高明云:“甲本句首无虚词,而今本句首分别作‘故’、‘夫’或‘凡’等字。乙本句首有两字相叠,似初写一字后又改写,故字迹不清,帛书组以‘○’表示,此当释为‘故’字,甲本遗漏。”
《老子》10_08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生而不有’,谓任民自生,而聖人不私有其民,而為庇护保养也。‘長而不宰’,谓任民自生自長,自作自息,而聖人不去管理或干涉也。‘玄德’,无名之德也。谓聖人能行以上之语,便...
《老子》24_07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物或惡之’,‘或’一作‘故’,‘惡’去声。‘不處’,‘處’上声,一‘處’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吾得執’,景龙本、敦煌辛本‘得執’均作‘執得’。‘孰敢’,敦煌辛本‘敢’下有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王侯’,范同此,各本作‘王公’。···‘自稱’,范作‘自謂’,罗卷作‘自名’,各本并作‘為稱’。‘也’字,范同此,各本无。”
《老子》14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江有诰韵读謂:夷、希、微、詰、一、昧、物韵(脂部,昧音密)。狀、象、恍韵(阳部,恍去声)。首、後韵(幽侯合韵)。有、始、紀韵(之部)。姚文田謂:夷、希、微韵(五齐平声),詰、一...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奥’,一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唐写卷子残本、经幢本作‘知常曰容’。”
《老子》69_01_校笺_04_高亨
高亨云:“有‘者’字是也。此句当作‘古之用兵者有言’。‘古’字窜入上章,又捝‘之’字耳。”
《老子》42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作“□□以為和”,损掩“中氣”二字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本、李约本、虞世南本、成玄英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、杜光庭本...
《老子》26_04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如之何萬乘之主,而以身輕天下’,按:范同此。馆本、易州无‘之’字,无‘而’字;彭、潘无‘之’字。各本及《治要》引并作‘奈何’;《治要》引‘輕’下有‘於’字。《韩非子·...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10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‘瑕讁’,皆玉疵也。《管子·水地篇》:‘夫玉瑕適皆见,精也。’尹注:‘瑕適,玉疵也。’《荀子·宥坐篇》:‘瑕適并见,情也。’义同。《吕氏春秋·举难篇》:‘寸之玉必有瓋...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剉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羸’。”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以上八说,都不确当,盖未得老子之真义也。《老子》此处之“爽”,為楚方言。《楚辞·招魂》云:“厉而不爽些;”王逸注云:“厉,烈也;爽,败也。楚人名羹败曰‘爽’。··(言)其味...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濁而情之,餘清”,“情”為“静”之音假(上古二字皆為从纽耕部),“餘(简作馀)”為“徐”之音假(上古二字皆为鱼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宋刊...
《老子》62_08_校笺_10_俞樾
俞樾云:“唐景龙碑及傅奕本并作‘求以得’,正与‘有罪以免’相对成文,当从之。‘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’,九字为句,乃设为问辞以晓人也。‘不曰求以得,有罪以免邪?’言人能修道则所求者可以...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7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述此义曰:‘故知者不以言谈教,而慧者不以藏书箧,此世之所過也,而王寿復之,是學不學也。故曰:學不學,復歸衆人之所過也。’据此,则古本‘復’下有‘歸’字,...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攘臂而仍之’,陆‘攘’若羊切,‘臂’必寐切,‘仍’作‘扔’。”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14_河上公
又,河上公注云:“道虽惚恍无形,其中独為万物设法像也。”(顾欢本引河上注)清世祖注:“(惚恍者),若有若无之意,有象有物,则所谓无狀之狀、无物之象也。”
《老子》55_01_校笺_07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二句,河上、王弼本,均作‘含德之厚,比於赤子’。帛书乙本‘厚’字下有‘者’字,语意始足,今据补。”
《老子》16_08_校笺_03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不知常,妄。妄作凶。’以上两个‘妄’字,甲本均作‘’,乙本均作‘芒’,通行本作‘妄’。布、芒实应作‘妄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琭琭如玉,落落如石’。王弼作‘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’。按:古无‘琭’、‘碌’、‘珞’三字。‘珞’,应作‘落’。《广韵》以‘公等録録’为‘娽娽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娽,...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夫代大匠斵者,希有不傷其手矣’,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字之曰道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