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同。乙本只残余“无間”二字。今从甲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、白玉蟾本“无有”前有“出於”二字,作“出於无有,入于无間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易玄本、遂州本、成...
《老子》42_05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不轂’,御注、王弼作‘不穀’。”
《老子》69_02_校笺_06_古棣
古棣云:“先秦兵家确是以‘起兵伐人者谓之客,敌来御捍者谓之主’。《孙子兵法》也是这样用法,如:‘凡為客之道,深入则专,主人不克··’(《九地篇》)但帛书整理小组注之‘第一说’是不通...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21_杨兴顺
杨兴顺云:“老子‘无为’论的社会本质,并不是如一般所理解的对罪恶的容忍,而是他对统治者提出了如下的严重警告:当他们因私利而破坏自然法則‘道’,把社会陷於水深火热的境地时,人民就连死...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宋河上、臧疏、《经幢》、易州‘夫’作‘天’。易州无‘亦’字。成於四十四章‘知止不殆’疏引作‘夫’,是成亦作‘夫’。宋河上‘止’作‘之’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胃用人,是胃天,古之極也”,两“謂”字皆假作“胃”,“天”字前无“配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通行本作‘是謂用人之力,是謂配天’。乙本亦无‘之力’二字。此脱...
《老子》39_07_校笺_0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刘说是。《庄子·列御寇》:‘先生既来,曾不發药乎?’《释文》:‘發,司马本作廢’;《列子·黄帝篇》引作‘廢’。又《缮性》‘非藏其智而不發也’,《御览·逸民部》引作‘廢’...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作‘寂兮寥兮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08_校笺_07_魏稼孙
魏稼孙云:“按:‘敦若朴’,‘朴’八见,惟‘镇之’句,御注作‘樸’,馀作‘撲’。严于‘朴’、‘朴虽小’、‘之朴’三条,校樸、撲字赘漏。按木旁隶字多借手,唐人行押更无一定,当著此最后...
《老子》27_10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不贵其師,不愛其齎”,“齎”通“資(简作资)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作“不貴亓師,不愛亓资”,二“其”字皆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本。...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06_奚侗
奚侗云:“体道者與天合德,故曰‘配’。‘極’,至也。各本‘天’下有‘古’字,谊不可通。殆下章‘用兵有言’句上有‘古之’二字,‘古’字错入于此,而又捝一‘之’字。兹删去。”
《老子》69_音韵_04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寳’、‘若’、‘矣’為韵,‘寳’、‘若’入幽部,‘矣’入之部,此乃之幽合韵。”水海按:“若”入铎部。古棣误也。“矣”為虚字,与实字“宝”、“若”相押韵,实非先秦之通常韵...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9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王弼注云:‘夫晦以理物则得明,濁以静物则得清,安以動物则得生。’据此,则经文当有‘孰能晦以理之徐明’一句,在两句之上。”
《老子》81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,□□不□”,前句全损,后句损掩仅存一“不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皆同此两句,与帛书乙本合。
《老子》53_04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朝,宫室也。除,洁好也。朝甚除,则田甚蕪,倉甚虚。设一而众害生也。”
《老子》62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人之不善也,何棄□有”,前句有一“也”字,后句损掩一“之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人之不善,何□□□”,后句损掩“棄之有”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...
《老子》25_03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文当无“周行而不殆”句,高明说诚是。不过,河上公本、想尔本等汉人本就已有此句流传,可知汉人已增入本句矣。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却走馬以糞’,李‘却’与‘卻’同。朱文公‘糞’下有‘車’字,谓‘以走马载糞車也’。顷在江西见有所谓糞車者,方晓此。”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7_徐仁甫
徐仁甫云:“‘此非以賤為本邪,非乎?’按:两‘非’字不能同用。此两种句法误合为一。一本作‘此非以賤為本耶’,一本作‘此以賤為本邪非乎’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引作‘是其賤之本與,非夫!’...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故飄’,飄,毗遥反,扶遥反。‘驟’,状救反。”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執古之道’,古本‘道’下有‘可’。”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9_卢文弨
卢文弨云:“‘繟’、‘坦’、‘墠’三字音相近,得通用。”
《老子》16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“至”、“致”通,但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至”。河上公注:“‘至虚極’,得道之人,捐情去欲,五内清静,至於虚極。”河上公本经文及注文皆作“至”,正与帛书本合。“督”,察视之义。...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7_高延第
高延第云:“輜重所以卫身,言聖人終日所行,不外治身之事,雖有眩惑耳目之事,不关於内念,谓心不役於万物,超然物表也。后世人主视天下為重,以一身為輕,皆不知身為治本,不治身,則失其本,...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诸本“取食税”皆作“上食税”,与帛书本异。作“以其上食税之多”,“上”指君上,这样,他本的意思就成為:人民飢餓的原因,(仅仅)是由于君上收取的粮食税太多而造成的。帛书本作“...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百倍’,倍,蒲罪反。”水海按:上古“倍”为並纽之部字,拟音【be】。帛书甲本假借為“負(简作负)”,“負(简作负)”,亦為并纽之部字,拟音【bǐwe】。因上古无轻唇音,所...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09_高亨
高亨云:''是謂天下王',王本'謂'原作'為',河上本、傅本并作'謂'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新序·杂事篇》引并同,今据改。按:河上本、傅本是也。《论语·尧曰篇》:'朕躬有罪,无以万方;万方...
《老子》33_音韵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‘自見之謂明,自勝之謂强。’不见今本,疑即此文‘自知者明,自勝者强’也。···‘自知者明,自勝者强’,‘明’、‘强’为韵,与下文以‘富’、‘志’、‘久...
《老子》61_01_校笺_0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各本作‘大國者下流,天下之交,天下之牝’。今据帛书甲本写正。”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吾何以知其然哉’,纂微、曹、达真、黄下并有‘以此’二字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