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9_04_校笺_13_高明
高明云:“甲本句首无虚词,而今本句首分别作‘故’、‘夫’或‘凡’等字。乙本句首有两字相叠,似初写一字后又改写,故字迹不清,帛书组以‘○’表示,此当释为‘故’字,甲本遗漏。”
《老子》61_07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過’,古禾反,又古卧反。”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三者,以為文不足也’,古本。王弼同古本。谓‘聖知’、‘仁義’、‘巧利’三事,所当弃絶者,以為文不足以化民,当反其本矣,不可使文胜质也。”
《老子》44_音韵_05_水海
水海按:本章各句皆句中自为韵:“名與身孰亲?”身【cǐen】、亲【tsYen】韵,真部。“身與貨孰多?”貨【xuai】、多【tai】韵,歌部。“得與亡孰病?”亡【mǐwan】、病【bian】韵,阳部。“...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谿’,苦奚反,或作‘溪’。”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15_高延第
高延第云:“此言有心于治天下,失其自然之道,天下转不可得而治。神器,犹《庄子》所谓大物,不可以私智裁制。”
《老子》55_01_校笺_06_古棣
古棣云:“河上公古本、王弼本及其他通行本皆无‘者’、‘之’、‘也’字。按语法,‘者’、‘之’皆可省。无‘者’、‘之’、‘也’,作‘含德之厚,比於赤子’,则句法整齐,节奏和谐。”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强本引成疏经文:‘是无狀之狀,无物之象。’是成无‘謂’字。强本严注:‘无象之象,无所不象。’是严作‘无象之象’。诸本或作‘无象之象’,以与上句‘无形之形’一律,不知...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辛本‘是以’作‘故’。”
《老子》24_07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物或惡之’,‘或’一作‘故’,‘惡’去声。‘不處’,‘處’上声,一‘處’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5_音韵_03_水海
水海按:“人之飢也,以其取食税之多也,是以飢。”飢【kǐeǐ】、飢【kǐeǐ】為韵,飢入脂部。“百姓之不治也,以其上之有以為也,是以不治。”治【dǐe】、治【dǐe】為韵,治入之部。“民之...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故堅强居下,柔弱處上’,清源无‘故’字,黄‘居’作‘處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叶、程并作‘强大處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3_高亨
高亨云:“‘王法地’,王本原作‘人法地’,寇才质本作‘王法地’。今据改。按:古本作‘王法地地’是也。上文云‘王亦大’,又云‘而王居其一焉’,此正承上文而言,则‘人’当作‘王’,明矣...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剉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羸’。”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苏‘得’作‘知’,‘知’作‘生’。苏、吕‘以’作‘復’。”水海按:苏辙《道德真经注》经文作“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”。不知张氏据何本谓“苏‘得’作‘知’,‘知’作‘生’”矣。
《老子》15_0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夫惟不可識’,纂微‘惟’作‘唯’,后同。司马无‘可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奥’,一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9_01_校笺_04_高亨
高亨云:“有‘者’字是也。此句当作‘古之用兵者有言’。‘古’字窜入上章,又捝‘之’字耳。”
《老子》26_04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如之何萬乘之主,而以身輕天下’,按:范同此。馆本、易州无‘之’字,无‘而’字;彭、潘无‘之’字。各本及《治要》引并作‘奈何’;《治要》引‘輕’下有‘於’字。《韩非子·...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11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'不祥,犹不善也。言聖鉴虚通,达於善恶,若有不祥之事,辄自责躬引过归己,此可為天下君王也。昔成汤自翦,千里来云,即其事也。前言社稷可寄诸侯,后举天下宜属天子。'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10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‘瑕讁’,皆玉疵也。《管子·水地篇》:‘夫玉瑕適皆见,精也。’尹注:‘瑕適,玉疵也。’《荀子·宥坐篇》:‘瑕適并见,情也。’义同。《吕氏春秋·举难篇》:‘寸之玉必有瓋...
《老子》50_07_校笺_07_古棣
古棣云:“应作‘陵行’,但‘陵’字不能解作‘山陵’,而是与‘陸’同义。以‘陵’为‘陸’乃春秋时期长江流域的约定俗成之语。《越绝书·兵法》以‘船军’和‘陵军’对举。‘陵军’即指陸軍。...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以上八说,都不确当,盖未得老子之真义也。《老子》此处之“爽”,為楚方言。《楚辞·招魂》云:“厉而不爽些;”王逸注云:“厉,烈也;爽,败也。楚人名羹败曰‘爽’。··(言)其味...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攘臂而仍之’,陆‘攘’若羊切,‘臂’必寐切,‘仍’作‘扔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8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‘正’作‘直’。”
《老子》25_06_校笺_11_苏辙
苏辙云:“道本无名,圣人見万物之无不由也,故字之曰道。見万物之莫能加也,故强為之名曰大。然其实,则无得而称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55_01_校笺_07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二句,河上、王弼本,均作‘含德之厚,比於赤子’。帛书乙本‘厚’字下有‘者’字,语意始足,今据补。”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作“道”为是。作“士”与下文义不相联属。帛书乙本作“道”,与傅奕本同,此证“道”字当為《老子》古本中字也。河上公注谓“谓得道之君也”,显而易见,原本“士”字当作“道”,“士...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琭琭如玉,落落如石’。王弼作‘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’。按:古无‘琭’、‘碌’、‘珞’三字。‘珞’,应作‘落’。《广韵》以‘公等録録’为‘娽娽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娽,...
《老子》49_09_校笺_03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作‘為天下渾其心’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