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0_12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世本省‘獨’字。今从古本。圣人之心浑然天理,终日如愚,谓我獨愚蒙人之心也哉。”
《老子》21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恍兮惚兮,中有物兮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五注、曹、陈、达真、叶、清源、黄、程、邵并作‘恍兮惚,其中有物’。”
《老子》51_08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范说是也。“玄”,幽深、奥妙。《说文》云:“玄,幽远也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玄,胡渊切,幽远也,妙也。”“玄德”即幽深、奥妙之德。古棣谓:“‘玄’训远,取玄祖之‘玄’义,故‘玄...
《老子》52_06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作“日”為误也。通行本《老子》五十五章云:“知和曰常,知常曰明,益生曰祥,心使气曰强。”文例与此一律,可旁证《老子》原文作“曰”而不作“日”。《韩非子》引、诸王本皆作“曰”...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4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王、傅、范及诸唐本,均无‘之治也’及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胃深固氐,長□□□□道也”,“”为“根”之别构(《甲本释文》误释为“槿”);“氐”为“柢”之假(上古二字皆为端纽脂部),损掩下句“生久視之”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...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巸巸”(yí yí),为经文本字,此为叠音词。“巸”其异体为“婴”,喜悦之义。《集韵·之部》:“婴,或省(作巸)。”《类篇·巳部》:“巸,乐也。”《马王堆汉墓...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1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陈碧虚谓王弼作‘廓’,与《释文》合。易氏谓王本作‘廓’,是也。强本引成疏经文:‘我魄未兆;’是成作‘我魄未兆’。顾本成疏:‘怕,寂也。’‘魄’作‘怕’,盖后人据顾本经...
《老子》50_05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夫何哉’,《韩非》与古本同。”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愛民’景龙碑避讳作‘人’。‘國’下敦煌丙本作‘而无知’,景龙、御注、英伦三本均作‘能无為’。”水海按:御注本、景福本、邢玄本等唐人本皆作“民”,并未避讳。故罗氏之说不...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事遂’,一作‘名遂’。‘皆曰’,司马无‘皆’。”水海按:焦竑本经文作“百姓皆謂我自然”,注文“皆謂”作“皆曰”。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朱穆《崇厚论》引两‘處’字皆作‘居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述评
本章的主旨是在宣传“以贱为本”的民主思想。严复在评点《老子》时,就曾强调这一点,说“以贱为本,以下为基,民主之说”。 本章开首部分,似乎用意在讲“一”(极近于“道”)的普遍性和重要...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’,各本及《庄子·寓言篇》、《列子·黄帝篇》、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、《文选·竟陵王行状》注引并作‘辱’。范同此(黪)。《说文》作‘黷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05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按:《周易集解》虞氏注引《老子》曰:‘修之身,德乃真。’无‘於’字并无‘其’字矣。”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15_吴怡
吴怡云:“一般把‘常’当做永远的意思,似乎很容易把这个‘常’字打发了,可是‘常’毕竟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术语,在第一章中便特别标出了‘常道’,所以这个‘常’还有较深的意义。在第一...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强行有志’,各本‘行’下有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6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此二句作“將欲癈之,必固興之”。其他诸通行本皆作“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”。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静’,古本上有‘澄’。”
《老子》62_08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“不謂”与“不曰”义同,作“不日”则误。“求以得”,俞氏说是,不当作“以求得”。帛书本作“求以得”正与严遵本、景龙本、傅奕本、敦煌辛本等本相同。“求以得”,意謂求而能获得。...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九成之台,作於羸土”,“羸”即“籯”(或“籝”)之借,为一种“竹器”(见《玉篇》),属箱类,可盛土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正为“慕”,并云:“‘羸’,乙本作‘纂(léi)...
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后句“其成”后有一“事”字,“其”作“亓”,其他文字同此。帛书乙本同此,惟“其”作“亓”。今从乙本。宋徽宗本、道藏集註本、彭耜本、邵若愚本、金时雍本、无名氏本、李道...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06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異於人’,古本上有‘欲’字。‘貴食母’,开元本作‘求食於母’。‘食’音嗣。‘食母’,乳母也(见《礼记·内则》)。”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10_劳健
劳健云:“‘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’,‘貞’字,景龙、景福作‘正’,开元、傅奕、范应元与诸王本皆作‘貞’。范注:‘貞,正也,一本作正,后人避讳也。’按道藏御注御疏本原作‘正’,疏云‘本...
《老子》44_02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作“失”非也(“亡”與“病”为韵,作“失”则失韵。作“失”者,当是传抄者机械地以“失”與“得”相对而臆改。观《老子》书,在不害义的前提下,总是力求协韵的)。但“亡”即为“失...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7_王卡
王卡云:“‘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’,影宋本(《四部丛刊》影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建安虞氏刊本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》)原缺‘矣’字,据S三九二六、P二六三九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、强...
《老子》27_09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不善人,未觉者也,非本不善,未明乎善也。資,质也。未觉者亦有先觉者之资质也。人皆可以为善人,特其未觉,而藉先觉者觉之耳。”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09_陈鼓应
陈鼓应云:“‘百姓皆注其耳目’:百姓都专注他们自己的耳目。指百姓竞相用智,即王弼注:‘各用聪明。’在‘各用聪明’的情况下,自然会产生各种的纷争。释德清注:‘百姓皆注其耳目者,谓注目...
《老子》05_05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蒋说不妥。“言多”可勿论。不能于彼说过“希言”、“不言”,便肯定于此就不能作“多聞”而也必作“多言”,类比不能定為确证。且此“多聞數窮”,“數(shuò)”则训為“速也”(见...
《老子》55_09_校笺_05_古棣
古棣云:“各本‘謂之不道’上有‘物壯則老’四字。马叙伦说:‘此文已见三十章,乃因错简而复出者也。’高亨说:‘似后人误读上文强字为强弱之强,引《老子》经文以释之,遂致重出耳。’按:本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