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105页
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12_余培林

余培林云:“‘目’,包括耳、口、心、行四者。‘為腹’,指满足身体的需要;‘為目’,指满足心理的欲望。身体的需要简单,所谓‘鹪鹩巢林,不过一枝;偃鼠饮河,不过满腹’(《庄子·逍遥游篇...
0399

《老子》12_音韵_04_顾炎武

顾炎武《唐韵正》卷五《十二庚》谓:“盲,古音武郎反。《老子》:‘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,驰騁田獵令人心發狂,难得之貨令人行妨。’惟‘聾’字非韵。《吕氏春秋·尊师篇...
0676
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13_冯达甫

冯达甫云:“聲色貨利,是使人迷失本性的根源,人争逐之,则乱由是起。聖人為腹,只求此身得到滋养;不為目,则在于杜绝乱源。”
0317

《老子》12_音韵_05_江永

江永《古韵标准》平声第一部:“聾,卢红切。《战国策》苏秦语:‘舌敝耳聾,不见成功。’《吕氏春秋》:‘何以知其聾?以其耳之聰也。’按:‘聾’字以此为正。《老子》‘五色令人目盲’四句,...
03815
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14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《老子》所言‘為腹不為目’,乃就君道而發。君道无為,主于任人而不任智。使天下之人,皆為己用,即所谓以物养己也。如自贤己智,代行臣职,则以物役己矣。腹与目,特取譬而為言耳...
05312
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去罷耳此”,“罷(简作罢)”為“彼”的音假(上古二字皆為歌部),“耳”是“取”的假借(上古“耳”為之部,“取”為侯部。因之部【a】和侯部【o】元音相近,故可旁转,...
02210
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去’,羌吕反。”
03511
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3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诸唐本皆如此(‘故去彼取此’)。”
03314
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4_高亨

高亨云:“按:三十八章曰:‘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故去彼取此。’七十二章曰:‘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见,自爱不自贵。故去彼取此。’并与此文同例。皆复申前文,似后人...
05314
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5_许抗生

许抗生云:“甲本作‘故去罷耳此’,乙本作‘故去彼而取此’,傅奕本、通行本皆作‘故去彼取此’。今从傅本。”
02712
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有连词“而”义顺。范应元注文中,也出“而”字(见下引)。故今从帛书乙本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去彼目之妄视,取此腹之养性。”
02911
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7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去彼耳目之盲聾,取此為腹之实智。”
04915
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8_苏辙

苏辙云:“‘彼’,物之自外至者也;‘此’,性之凝于内者也。”
0495
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9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去’,撤也。聖人為内而不為外矣,焉肯玩好哉?故去彼色、聲、香味,田獵、好貨之事,而取此虚通之道也。然‘去’者,非区区去物也,但不贪爱也。虽有五色毕陈,五音毕奏,五味毕...
0429
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“故去彼而取此”,“彼”指“為目”,“此”指“為腹”。人一起贪欲,则永难满足,以致亡身。所以老子要“去目”,即“摒弃物欲的诱惑”,而“為腹”即“持守安足的生活”。“去目”、...
0318
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五音’,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也。‘聾’,力东反。”
0387
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9_吴澄

吴澄云:“聖人但為实腹而养气,不為悦目而徇物也。故悉去彼在外之诸妄,而独取此在内之一真。上言‘目盲’、‘耳聾’、‘口爽’、‘心狂’、‘行妨’五者,下但言‘不為目’,盖举一,以包其四...
04114
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3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《吕氏春秋·本生篇》高诱注引作‘五聲亂耳,使耳不聰’;《庄子·天地篇》亦云:‘五聲亂耳,使耳不聰。’《理惑论》及《文选·七命》注引同此(‘五音令人耳聾’)。”
0569
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4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按: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正义引‘五音令人耳聾’。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曰:‘五聲哗耳,使耳不聰。”
05011
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5_水海

水海按:“聾(简作聋)”,乃為《老子》书所用楚方言。扬雄《方言》卷六云:“耸、,聾也。半聾,梁、益之间谓之‘聹’;秦、晋之间听而不聰,闻而不达谓之‘聹’;生而聾,陈、楚、江淮之间谓...
0276
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6_想尔

想尔注云:“非雅音也,郑卫之声,抗诤伤人,听过神去,故聾。”
09014
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7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心耽丝竹,耳滞宫、商,不能反听希声,故曰聾也。《庄子》云:‘非唯形声有聾盲夫,智亦有之也。”
03013
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8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人多以听声為聪,而鲜能反听于无声之声,可谓聾也。” 又,高明云:“甲、乙本语序与今本不同,除第一句同作‘五色使人目盲’之外,甲、乙本第二句‘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’,相当于...
02310
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文次与通行本稍异,似有错简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正义引“五味令人口臭,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”。其文次又不同。《庄子·天地篇》云:“且夫失性有五:一曰五色...
04115
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以聲人之治也,為腹不□□”。“聖(简作圣)”音假作“聲(简作声)”(上古二字皆為书纽耕部),“腹”后无“而”字,损掩“為目”二字。乙本同此两句,唯“聖”省作“...
0489
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2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理惑论》引无‘是以’二字。”
0489
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3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高本汉《老子韵考》所据本无‘是以聖人’四字。”
0436
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4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王、傅、范及诸唐本,均无‘之治也’及‘而’字。”
04514
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5_水海

水海按:有“之治也”三字,使文句义盛,《老子》原本当有此三字,后人因囿于“《老子》五千文”的俗则,而遂削删《老子》“之治也”三字。又,“為腹而不為目”,意即只求安静温饱,不求纵情于...
03710
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5_水海

水海按:关于“爽”之义,约有以下几种说法: 其一曰“爽”為“亡”(亡失)。河上公注云:“‘爽’,亡也。人嗜于五味,则口亡,言失于道也。”邵若愚注云:“‘爽’,失也。盲、聾、口失,皆...
046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