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108页

《老子》81_03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善言不辯,辯言不善;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’古本。”
02911

《老子》38_01_校笺_02_韩非子

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“德者,内也;得者,外也。‘上德不德’,言其神不淫于外也。神不淫于外则身全,身全之谓德。德者,得身也。凡德者,以无為集,以无欲成,以不思安,以不用固。為之欲之,...
05813

《老子》22_音韵_06_本章韵读

本章节韵读:全,元部;正,耕部,元耕合韵。盈,耕部;新,真部,耕真合韵。得、惑、牧,职部。章、明,阳部;功,东部,長,阳部,东阳合韵。争、争,耕部。者,鱼部;才、之,之部,鱼之合韵...
03111
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夫惟无以生為貴者,是賢於貴生也’,河上、王弼无上‘貴’字,无‘也’字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‘也’作‘焉’。”
03011
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16_古棣

古棣云:“‘善閉者无關楗而不可开’,‘閉’字,河上公古本(古棣指王羲之本)作‘閇’,盖‘閉’字异体。开元石刻亦作‘閇’,盖沿河上公古本(古隶指王羲之本)。‘楗’,河上公古本(古棣指...
02811

《老子》48_01_校笺_10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‘為學者日益’,言俗主為有為之學者,以情欲日益為目的;情欲日益,天下所以生事多扰也。”
03211
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使心不亂’,纂微‘心’上有‘民’字。”
05011

《老子》50_08_校笺_07_柳存仁

柳存仁云:“‘不避甲兵’句,河上本‘避’字作‘被’,玄宗同河上本。”
04511
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道沖’,沖,直隆反。‘不盈’,‘盈’,本亦作‘满’。”
03911
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四句,帛书甲本第一句“其”后误脱一“鋭(简作锐)”字;第二、三句同此;第四句作“同□□”,损掩“其塵”二字。帛书乙本第一句“鋭”假作“兑”(上古二字皆为月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为...
05111
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於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景龙本“佐作“作”,“主”后有“者”字,“强”后无“於”字,謂“以道作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”。宋刊河上公本...
05411

《老子》52_07_校笺_05_水海

水海按:高说非是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有“歸”字,正与帛书本合,说明至少汉初《老子》有“歸”字。《老子》亦曾说过“夫物芸芸,各復歸其根”(通行本第十六章)、“绳绳不可名,復歸于无物...
05911

《老子》06_03_校笺_03_洪颐煊

洪颐煊云:“按:‘勤’通作‘廑’字。《文选·长杨赋》李善注引《古今字诂》:‘廑’,今‘勤’字也。《汉书·文帝纪》晋灼曰:‘廑,古勤字。’《说文》:‘廑,少劣之凥;’言其气息綿綿若存...
04811
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09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《内经》卷一王冰注引作‘不道早亡’,疑唐时本有作‘亡’者。”
03111

《老子》10_02_校笺_07_奚侗

奚侗云:“傅奕本‘能’下有‘如’字,乃增字以足其谊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‘能’下有‘无’字,盖涉‘无離’、‘无为’、‘无疵’、‘无知’等‘无’字而衍。《庄子·庚桑楚篇》引《老子》曰...
04611

《老子》12_音韵_06_王念孙

王念孙云:“‘爽’字古读若‘霜’,正与明、聰、扬為韵。故《老子》‘五味令人口爽’亦与盲、聾、狂、妨為韵。而《庄子·天地篇》*五色乱目,使目不明;五声乱耳,使耳不聰;五味浊口,使口厉...
05311

《老子》58_音韵_04_魏源

魏源云:“‘悶’与‘淳’韵,‘察’与‘缺’韵。”
03411
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6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遂州本‘民’作‘人’,盖避唐讳。”
03211
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是以聖人處上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叶并无‘聖人’字,邵‘以’作‘故’。”
05511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1_高亨

高亨云:“按:‘以’,因也。‘為’读為‘虚僞’之‘僞’。‘為文’,即僞文也。‘三者’,‘絶聖棄知’一也,‘絶仁棄義’二也,‘絶巧棄利’三也。言所以如此者,因虚僞之文不足以治国也。五...
03611

《老子》67_01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训“肖”为“象(像)似”、“类似”则当。“肖”,乃为《老子》书所用楚方言。扬雄《方言》卷七云:“肖,类法也。齐曰‘类’,西楚、梁、益之间曰‘肖’。··西南梁益之间,凡言相类...
04811
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08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潘‘夷’作‘彝’。‘纇’,易州、馆本、臧疏、柰卷、寇、白、张嗣成、潘及《意林》引作‘類’。馆本、磻溪此句在‘進道’句下。易顺鼎曰:‘夷,平也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:刑...
04111
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默’字,傅奕同古本。河上公并开元御注本作‘繟’。王弼、梁王尚、孙登、张嗣作‘坦’。今依古本。”水海按:陆德明引王弼本作“繟”、“坦”二字,可能陆氏所见王弼本两存也。又...
04611
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11_高亨

高亨云:“按:《说文》:‘張,施弓弦也。’盖施弦於弓时,弦之位高,則抑之;弦之位下,則舉之;弦之长有餘,則損之;弦之长不足,則補之。天道正如是耳。”
03311
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15_汤一介

汤一介云:“老子讲的道是先于天地存在,只是说在时间上先于天地存在,而不是在逻辑上先于天地存在。老子讲的‘道’虽是无形无象,但不是超空间的,而是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形象,这样的‘道’才可...
03111

《老子》45_04_校笺_08_高明

高明云:“今本‘大辯若訥’,帛书甲本作‘大赢如纳’,乙本仅存一‘絀’字。按甲本‘大赢如炳’与今本‘大辯若訥’,两句句尾皆为从‘内’声之字,彼此皆可借用。其中主要的区别是‘赢’与‘辯...
08111
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06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繩約’为连文,《庄子·骈拇篇》:‘待繩約胶漆而固者,是侵其德也。’‘約’字亦是索,‘繩約’犹今言繩索。《左传·哀公十一年》公孙挥曰:‘人寻約,吴发短。’杜注:‘約,繩...
03711

《老子》49_05_校笺_01_校堪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全部损掩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两“信者”后有“吾”字,作“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吾亦信之”。严可均云:“御注脱第一‘信’字。”
02911
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10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作‘奚’是也。《庄子·天下篇》、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谿’,此或后人以《老子》误字改之。‘谿’,《玉篇》:‘诘难切,与溪同。’《说文》:‘谿,山渎无所通者,从谷,奚声...
04011

《老子》50_10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錯’,音措。”按:范氏注文,释“錯”为“錯置”。
039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