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6_07_校笺_04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王注曰:‘可得而利则可得而害也。’是王亦作‘害’。毕说不知何据。”
《老子》33_04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周易集解》一虞翻引‘自勝者强’,二引‘勝人者有力也’。疑《老子》本文‘知人者智’、‘勝人者有力’下各有‘也’字,乃两句为一义也。”水海按:有“也”字是。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12_马达甫
马达甫云:“有之,‘有’指实体,‘之’是语气助词,下‘之’同。為利,有利用价值。為用,起作用。有和无的对立,即实物和空虚处的对立。这是物质世界内部两种不同形态的对立,也就是物质的间...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马氏谓‘正’与‘奇’对文,是也。··强本荣注:‘养百姓者,妙在平均;宣风化者,要归于正直;’是荣作‘正’。《穀梁传·僖公元年》及《僖公二十二年》杨疏引‘正’均作‘政...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不失其所者,久’,邵‘所’下有‘止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令人行妨’,‘行’下孟反。‘妨’,音芳。”
《老子》57_04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吕、葛、苏、赵无‘夫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道□□□□□□□”,“道”后损掩“氾呵其可左右也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唯校“氾”为“汛”,为误,见下;乙本作“道渢呵亓可左右也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...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9_吴澄
吴澄云:“聖人但為实腹而养气,不為悦目而徇物也。故悉去彼在外之诸妄,而独取此在内之一真。上言‘目盲’、‘耳聾’、‘口爽’、‘心狂’、‘行妨’五者,下但言‘不為目’,盖举一,以包其四...
《老子》57_07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、高翻作‘法令’,河上云:‘法物,好物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衣被’,纂微、苏、曹、陈、程并作‘愛養’。”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4_奚侗
奚侗云:“二句自是古语,而词意不相比,疑有误文。注家皆迂回其辞以就之。”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9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上之所欲,民从之速也。我之所欲唯无欲,而民亦无欲而自樸也。此四者,崇本以息末也。”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8_张煦
张煦云:“‘萬物歸之而不知主’,葛、林、苏、赵‘歸之’作‘歸焉’,吕、葛、林、苏‘知’作‘爲(简作为)’。‘可名於大矣’,吕(知常)、苏作‘可名為大’。”水海按:元刻林希逸本经文作...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1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作‘寵為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13_04_校笺_03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得失若驚,此寵之所以為辱也。”
《老子》58_03_校笺_06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御览》四百五十九《说苑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得其所利,必虑其所害;乐其所乐,必顾其败。人为善者,天报以福;人为不善者,天报以禍。故曰:禍兮福所倚,福兮禍所伏。’按所引疑系...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執大象者,天下往’,按:范同此,各本及《文选》王仲宣《哀诗》注引、《晋纪·论晋武帝革命》注引并无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蒋锡昌说极是。“及”:若,如果。“无身”:无自身。意译为“不顾自身”或者“不自私其身”,皆不合老子之旨。 又,河上公注:“使吾无有身体,得道自然,轻举升云,出入无间,与道通...
《老子》58_06_校笺_09_徐仁甫
徐仁甫云:“按:‘其无正’之‘正’,当读为‘定’。《周礼·宰夫》:‘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。’注:‘正’犹‘定’也。《玉篇》:‘正,定也。’《尔雅·释天》注:‘定,正也。’本书三十七章...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今诸通行本皆无“故”、“也”、“曰”三字。想尔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成玄英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无“之”字,作“道出言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虞世...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託天下’,纂微‘若可託天下’作‘則可以寄天下’。司马‘寄天下’添‘矣’字。程‘若可’下有‘以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8_09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劌’,姑卫切,伤也。‘肆’,陈也。‘燿’,照之光也。是以聖人方正而不割截,清廉而不伤劌,端直而不陈设,光明而不炫燿。皆本自然,非有为也。”
《老子》35_06_校笺_04_奚侗
奚侗云:“‘足’,当依河上公注训‘得’。《礼记·礼器》:‘百官皆足;’郑注亦训‘足’为‘得’。···下‘用之不足既’之‘足’,各本作‘可’,与上二句不一律,盖浅人不知‘足’可训‘得...
《老子》14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“名”作“命”。今从甲本。河上公本、景龙本、道藏傅奕本、御注三本、陆希声本、白文本、宋微宗本、吕吉甫本、王元泽本、李息斋本、王雱本、吴澄本、李道纯本、林志...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等谓“治人事天”皆就人一身而言,以适动静、省思虑为“治人”,不极聪明,不尽智识为“事天”;高诱等人把治身养生释为“事天”,把治国治民解为“治人”;河上公、成...
《老子》35_今译
(圣人)执守大“道”,天下人民都来归往他。天下人民归往他,并且不伤害他,于是天下和平安泰。动听的音乐与味美的食物(颇能诱人,但)享用过度,就会令人止步。然而,大“道”(却不像这样)...
《老子》14_05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“阑”,同“混”。《中华字海》云:“園hùn,音混,同‘混’,混合。”可知“阑”当為“混”的或体,而非為假借。“裙”则為“園”之假借(“裙”从“君”得声,“阑”即“混”的异体...
《老子》59_05_校笺_04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《韩非子·解老》作‘則可以有國’,与上文‘則莫知其極’例同,较今本为长。”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查道藏河上公本及王羲之本(古棣所謂“河上公古本”)皆作“將欲弱之”。吴云所见本当是宋刊河上公本(影宋本),但宋刊河上公本作“將使弱之”,而不作“使非弱之”。“弱”:形容词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