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117页
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為天下式’,陈、清源‘為’上有‘以’字。”
0377
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8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按:王弼本作‘寵為下’,乃原文也。帛书甲、乙本作‘寵之為下’,则误衍‘之’字矣。河上本作‘辱為下’,乃由不解‘寵為下’之义而改‘寵’为‘辱’耳。陈景元、李道纯本,均作‘...
03715

《老子》03_04_校笺_03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是以聖人之治’,古本‘治’下有‘也’字。一无‘之治’。”
0346
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13_苏辙

苏辙云:“老子之言道德,每以婴儿况之者,皆言其体而已,未及其用也。今夫婴儿汨然无欲,其体之者至矣。然而物来而不知应,故未可以言用也。道无形体,物莫得而见也,况可得而伤之乎?人之所以...
0458
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14_马其昶

马其昶云:“寵、辱之所以為患者,以吾有身也;若无吾身之存念,则与天地万物為一体,安往而不逍遥哉!”
04715
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廓’,苦郭反,河上本作‘怕’,普白反。”
05112
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12_高亨

高亨云:“无‘非’、‘邪’二字,是也。‘以其无私,故能成其私’,文意贯达,若增‘非’、‘邪’二字,则语气折阂矣。‘以其无私,故能成其私’,与‘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,’句法一律,若增...
0536

《老子》57_07_校笺_11_李息斋

李息斋云:“我以法治民,则民亦窃法以自使;上下相冒,则盗贼安得不多?”
04111
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國中有四大”。“國”,《说文·口部》:“國,邦也。从□,从或。”(《广雅·释言》亦言:“國,邦也。”)段玉裁注:“邦、國互训,浑言之也。”又云:“《邑部》...
03411
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10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'司,主也。徹,迹也。言上德之人主,意妙契不執名,言无德之君犹滞筌蹄,未能洞遣迹,既不泯,故言司徹也。'俞樾云:'按:古字'徹'与'轍'通。二十七章'善行无轍迹'。《释文》作'徹...
02414

《老子》66_述评

《老子》这一章不是旨在讲所谓“统治术”(即古人所说的“君人南面之术”),而斯旨在讲“善下”、“不争”,能够给人民带来好处,这样人民就不会反抗统治者,当然社会就趋向安定的局面。 老子...
03710
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13_王安石

王安石注云:“抱持其器之盈者,必易覆。”
0446
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“驕(简作骄)”作“”,后句同此;按:“”则为“驕(简作骄)”的别构,居乔切,今音为jiāo;《字汇》谓“馬高六尺”为“驕”。而《说文》谓“驕,马高六尺为‘驕’,...
04611
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14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堅强者,过剛易折,生气已尽,故坠于下;而居于下者,自然之理也。柔弱者,软嫩滋息,生气方旺,故升于上;而居上者,亦自然之理也。”
03115

《老子》01_03_校笺_05_水海

水海按:马氏、蒋氏之说甚是。今据帛书甲、乙本验之,原来《老子》此两句均作“萬物”。今存本前句作“天地”者,乃后人妄改,当据帛书本订正。 又,严可均云:“‘天地始’,御注与此同。河上...
0309
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无有入於无間’,李:‘間’去声,言道体混然,曾无間隙。”
0376
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张舜徽之说是也。又,“紛”为本字,帛书甲本即作“紛”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文子·下德篇》、《意林》均引作“紛”。他本作“芬”、“忿”,则皆为“紛”之假借(上古三字皆为滂纽...
0558
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16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言侯王当屈己以下人,汲汲求贤,不可但欲贵高于人无已时,將恐颠蹙失其位。”
0377

《老子》33_04_校笺_02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《周易集解》一虞翻引‘自勝者强’,二引‘勝人者有力也’。疑《老子》本文‘知人者智’、‘勝人者有力’下各有‘也’字,乃两句为一义也。”水海按:有“也”字是。
05213

《老子》63_05_校笺_02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无此二句。”水海按:敦煌庚本,敦煌壬本有此二句,敦煌辛本无此二句。
0385
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无‘樂’字。”
05514

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04_张煦

张煦云:'吕、葛同开元(水海按:开元作'故柔勝剛,弱勝强')。林、苏二句乙转。'
02713

《老子》07_05_校笺_04_薛蕙

薛蕙云:“夫聖人之无私,初非有欲成其私之心也,然而私以之成,此自然之道耳。如欲成其私,即有私也。未有有私,而能成其私者也。程子有云:‘老子之言窃弄阖辟者也。’予尝以其言为然,乃今观...
03315

《老子》50_04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并重“生”字,是也。下文“以其生生”即承此句“生生”而言。今帛书本作“而民生生”,正与傅、范、《韩非子》合。或云“有两‘生’字,分属上下句...
05212
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“私”字损掩,“與(简作与)”假作“舆”(上古二字皆为馀纽鱼部);乙本“與(简作与)”亦假作“舆”。道藏河上公本、景龙本无“不”字,无“與(简作与)”字,作“以其无私...
03713

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全损,帛书乙本作“及亓有事也,□□足以取天□□”,“足以”前损掩“又不”二字,“取天”后损掩“下矣”两字,今据傅奕本校补。傅奕本无前句的“也”字,作“及其有事,又不...
03613
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13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所言神不傷人者,岂但神灵无效,而不能傷害于人?而聖人以道临人,无为不扰,百姓自正,故云聖人以道莅天下尔,将欲发明聖德,故重云亦不傷人。”
03112
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13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愛養’,王羲之、范本作‘衣被’,遂州本作‘依養’,义均可通。朱骏声曰:‘愛,假借為篓。《说文》:篓,蔽不见也,从竹爱声。《楚辞·九歌》: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。竹善蔽,故...
0665
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4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景龙碑本‘彰’字残缺不明,下‘不’字泐,当据他本补之。遂州本‘不自見,故明’在‘不自是,故彰’句下。”
0465

《老子》32_04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甲本作“容(jué)”,《说文》:“谷,口上阿也。从口,上象其理。嘟,谷或如此。,或从肉,从蒙。”段玉裁注:“口上阿,谓口吻已上之肉,随口卷曲。”章炳麟《文始》:“《说文》:...
041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