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128页
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3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絶民’,各本作‘絶仁’。”水海按:景龙本“絶民”之“民”字涉及上下文“民”字而误。
0429

《老子》67_12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无“必”字。按:有“必”字,表必然,义足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无“必”字,作“則死矣”,同帛书乙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作“是謂入死門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河上公本...
0429
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故抗兵相加,則哀者勝矣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无‘則’字,程无‘故’字。”
04214
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10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广明、景福、英伦诸本,均无‘故’字。又,馆本‘驟’作‘超’。”
0427
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3_陈景元

陈景元云:“古本作‘輕則失本’。···臣而不镇重,則失其身本而亡其职分。”
0425

《老子》50_11_校笺_05_刘师培

刘师培云:“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‘体天地之道,故曰:无死地焉;’则此文‘也’字系‘地’字之讹。王以‘何死地之有’相释,则王本亦作‘地’,今河上本作‘地’,王本作‘也’,盖传写之讹也...
04215
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语,甲本作“自知□,□□”,损掩“者,明也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自知,明也”,无“知”后“者”字。今从《甲本释文》本。傅奕本、白文本、范应元本同此两句。其他诸本皆...
0428
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4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正义引:‘五味令人口臭。’”
04211

《老子》58_03_校笺_07_刘师培

刘师培云:“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于‘禍兮’句下,有‘以成其功也’五字,疑此节多佚文。”
0429

《老子》20_12_校笺_09_陈鼓应

陈鼓应云:“‘愚’是一种淳朴、真质的状态。老子自己以‘愚人’为最高修养的生活境界。”
0427

《老子》70_03_校笺_08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宗,万物之主也;君,万事之主也。”
04211
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16_高明

高明云:“综合分析世传本之句型,基本上可划分为两类:一类下句无‘義’字,如王弼本‘人之所教,我亦教人(当为之,高写误)’;另一类如诸唐本作‘人之所教,亦我義教之’,句中多一‘義’字...
04214

《老子》77_08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居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處’,明皇无下‘而’字。”
0427
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07_吴澄

吴澄云:“‘歙歙’,缩意。王氏曰:‘心无所主也。’诸本‘歙歙’作‘惵惵’,或作‘怵怵’,皆恐惧意。惟王弼作‘歙’,以‘心无所主’释之,与上下文意协。‘歙’,音‘翕’;‘惵’,达叶切...
04213

《老子》31_05_校笺_06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《穀梁传·僖公二十六年》注:‘兵不祥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;’所引与《文子·上仁篇》同,惟少一‘者’字耳。此语如為‘夫佳兵者不祥之器,不得已而用’之约引,則自‘物或惡之...
04214
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文次与通行本稍异,似有错简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正义引“五味令人口臭,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”。其文次又不同。《庄子·天地篇》云:“且夫失性有五:一曰五色...
04215
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08_纪昀

纪昀云:“‘其次侮之’,按:《永乐大典》无‘其次’二字。”
04210
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6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我獨若閔閔’,古本與傅奕本作‘閔閔’,莫昆切;有训作‘昏昧不分别’者;河上公及诸家并作‘悶悶’,音同,又省‘若’字,韩文公《古赋》有‘獨閔閔其曷已兮,凭文章以自宣;’...
04210

《老子》20_17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衆人皆有以’,司马无‘有’字。‘我獨頑且鄙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‘且’并作‘似’,程同,‘我’上有‘而’字。”
0426

《老子》23_音韵_01_江有诰

本章节江有诰韵读谓无韵。陈柱谓:三德、之字韵。高本汉谓:言、然韵。
0425

《老子》78_04_校笺_10_吴澄

吴澄注云:'水为至柔弱之物,而能攻至堅剛之金石。此柔弱能勝剛强,天下之人莫不知之,而莫有能行柔弱之事者,盖叹之也。'
04213
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无為’、‘无事’、‘无味’皆指‘道’而言也。‘无為’,言其虚;‘无事’,言其静;‘无味’,言其淡。本皆自然而致之,守之、甘之,则在乎人,故不可不曰為、曰事、曰味也。·...
0428
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善之與惡,相去何若’,陆(德明)‘去,欺虑切’。苏无此二句。”
0429

《老子》81_03_校笺_05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按:帛书‘多’字,当为称美之意,《汉书·爰盎传》:‘诸公闻之皆多盎。’此即‘绿水青山枉自多’之‘多’也。”
0427

《老子》22_06_校笺_04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言人能不自見其美,尝委顺于物,其全德日益明白也,故云‘故明’。”
04215

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古□□□□□□□語才”,损掩“之所謂曲全者,幾”七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帛书乙本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正。(宋)...
04214
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07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按:‘祥’即不祥。《尚书序》云:‘有祥桑榖共生于朝’,与此‘祥’字同义。王注曰:‘生不可益,益之则夭。’‘夭’字当作‘妖’,盖以‘妖’解‘祥’字。”水海按:朱谦之谓:《...
04212
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3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《吕氏春秋·本生篇》高诱注引作‘五色乱目,使目不明’。《庄子·天地篇》、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并云:‘五色乱目,使目不明。’岂高注所引乃《庄子》语耶?”
04211
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吾不知其名,故强字之曰道,强為之名曰大’。王弼同古本;河上公本上句无‘强’字。今从古本。‘吾’者,老子自称也。谓道无声形,安得有名,因以其万物由是而出,故强字之曰道,...
04210

《老子》45_01_校笺_08_高明

高明云:“《德经》第四十一章‘大方无隅,大器免成,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’,凡事成‘大’者其义相反,这是老子以无为观察事物的辩证逻辑。此言‘大成若缺’与‘大盈若盅’,‘成’与‘缺’意义...
04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