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10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《说文》:‘往,古文作廷。’《广雅·释诂》:‘廷,歸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飂兮似无所止’,纂微‘飂’作‘漂’;司马作‘飄’;苏作‘寂若无所止’;曹、陈‘鹰’并作‘寂’;程作‘飂飂乎’。”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易州、馆本、磻溪、寇、张之象无‘也’字。《治要》引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2_音韵_02_水海
水海按:“民之不畏威,則大威將至矣。”威【ǐwei】,微部;至【tǐēt】,质部。微部【ei】和脂部【ei】主要元音相近,而韵尾相同,可以旁转;脂部【ei】和质部【et】主要元音相同,可以对转...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道沖,而用之久不盈’,傅奕本作‘盅’,‘盅’即‘沖’之古文。《说文·皿部》:‘盅,器虚也。’盖器中之虚曰盅,盅则容物,故《庄子·应帝王篇》曰:‘太盅莫胜。’··作‘久...
《老子》33_音韵_05_本章韵读
本章韵读:知,支部,力,职部,支职合韵;明、强,阳部。富,职部,志,之部,职之通韵,久,之部,壽,幽部,之幽合韵。
《老子》13_07_校笺_05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敦煌丙本均无‘者’字;二‘吾’字景龙及敦煌乙、丙本均作‘我’。”水海按:景龙本“有身”前的“吾”则作“我”。罗失校矣。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畏四□”,《甲本释文》则校订爲“猶呵其若畏四鄰”,“兮”释译作“呵”;乙本作“猷呵其若畏四”,“兮”,时译作“呵”。道藏和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景福本、傅...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陆《音义》书‘次侮’二字,则陆亦作‘其次侮之’。磻溪、馆本并不重‘其次’二字。赵写‘侮’字作‘母’。”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5_梁启雄
梁启雄云:“《老子》作‘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’,没有下四个‘失’字。据上文的文意,是说道、德、仁、義、禮五种东西有因依相生的关系,那末,‘失’字不是‘亡失...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窪’,乌瓜反,简文:乌麻反,顾云:洿。‘蔽’,必世反。”
《老子》77_06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老子》‘以’字作介词用者,有后置之例,说详一章。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’,猶云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’也。以此为校,王本最长。”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05_高亨
高亨云:“胡适曰:‘道常无名樸,五字为句。’亨按:‘名’下疑捝‘之’字。三十七章曰:‘吾將镇之以无名之樸;’无名之樸即道也。是其证。常猶固也。”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08_洪颐煊
洪颐煊云:“按:《说文》无‘朘’字。《玉篇》‘朘,赤子阴也;亦作峻,《声类》又作屡;’《说文》亦无‘屡’字,‘屡’疑为‘菱’字之讹。《说文》‘菱,瑙盖也,象皮包覆瑙,下有两臂,而夂...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忙其未央’,御注作‘荒其’,河上、王弼‘荒’下有‘兮’字,句末有‘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我獨若遺’,按:范、寇、白、赵、磻溪并有‘而’字;易州、彭、张嗣成、臧疏、吴、赵写、馆本并同此。臧疏‘遣’误作‘道’。”
《老子》38_04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上仁”,指最讲仁爱的人,即“宏普博施仁爱之者”。仁,慈爱也;上仁者有心覆育众生,故言“為之”;不贵思报,不求要誉,故言“无以為”。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5_薛蕙
薛蕙云:“‘故致數輿无輿’,一作‘數車无車’,一作‘數譽无譽’,一作‘故至譽无譽’,无‘數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5_04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伦谓‘大巧’句下及‘大辯’句下,应各有‘其用不□’一句,而今亡矣。石田羊一郎移‘大巧若拙’句于上,曰:‘大直’、‘大辯’两句下,仍有脱文。”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不行而知,不見而明’,系承上文言,言不出行而知天下,不窥見而明天道也。”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05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文子·上仁篇》引此章云:‘古之善為天下者。’是亦指君而言。疑‘士’字或系‘天下’二字之误。”
《老子》20_12_校笺_04_王昶
王昶云:“‘我愚人之心也哉’,开元无‘也哉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51_02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‘勢’作‘孰’。”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张之象‘所’作‘可’。易州、罗卷无‘所以’二字。河上注曰:‘夫知止则神灵祐助,不復危殆。’是河上亦无‘可以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6_范应元
范应元注云:“太上者,太古君上也。譽称美也。太古在上之君,无为无欲,道化流行,不见其迹,下民各得其所,但知有君而已。”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09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作‘以戰則勝’。”
《老子》24_05_校笺_05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矜夸自高,骄慢陵物,此乃愚短,其德岂長?”
《老子》73_02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知此两者’,河上、王弼无‘知’字。”水海按:宋刊河上公本无“知”字,道藏河上公本则有“知”字。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10_徐梵澄
徐梵澄云:“‘挫’,通行本作‘羸’,真本作‘剉’,乙本作‘唑’。”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朱谦之、古棣之说皆非。帛书甲、乙本出土,说明《老子》故本每句句末皆有“也”字,并非南北朝以来传抄者所加之字。至于古棣说《老子》为格律诗,各句加“也”就散文化云云,并不能作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