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榮觀’,‘觀’,古乱反。‘宴處’,‘宴’,于见反。简文云:‘谓静思之,所宴居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03_05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虚’借为‘空’,古书‘空虚’连文者,双声联绵词也。其或单言虚者,或借為‘空’,或借為‘虧’,随文读之。《太平御览》八一引《尸子》‘秦不空’,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作‘秦不...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淵乎’,王弼作‘淵兮’。··按:‘貧’,古‘兮’字。”水海按:卢文弨云:“‘貧’,今本皆作‘兮’。”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11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固其根,而后营其末,故不拔也。不贪于多,齐其所能,故不脱也。子孫传此道,以祭祀则不輟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02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文选·养生论》注引‘未’上无‘其’字。臧疏‘兆’上误多‘逃’字。‘兆’,当作兆。”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10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颜延之《庭诰》文用此文,作‘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’。”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庄子·山木篇》:‘其民愚而樸,少私而寡欲。’其言本此,可证《老子》自作‘私’,不作‘思’。若李注作‘思’,则為‘私’之误。《文选》嵇叔夜《幽愤诗》及谢灵运《田南树...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04_俞樾
俞樾云:“上文已言‘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’;此又言‘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’;则文復矣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作‘聖人之不病也,以其不病,是以无病’,当从之。盖上言病病,故不病;此言不病,故无...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10_顾欢
顾欢云:“希,少也。人能爱气少言,則行合自然。”
《老子》75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。陈柱谓:飢、飢韵,治、治韵,死、死韵。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亓出也塑遠,亓□□□”,“塑”,塑同彌(见《玉篇》),下句损掩“知塑少”三字,今据王弼本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亓出篁遠者,其知□”,“篁”当为“彌”的假借(二字皆从...
《老子》27_述评
《老子》本章节讲的是“自然无为”的一些做法。冯达甫曾指出:“因顺自然,则善救人救物,否则虽智大迷,这道理是深远微妙的。故首举因顺自然的显效,次说明圣人常因顺自然,再指出不贵师爱资为...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婴兒不用智,而合自然之智。”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陈象古作‘其次畏而侮之’。明皇、陆希声并作‘其次畏之侮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67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夫唯□,故不宵”,前句损文,当为“大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大”;“宵”则与“肖”通(上古二字皆为心纽宵部)。帛书乙本作“夫唯不宵,故能大”,“宵”通“肖”,...
《老子》67_06_校笺_05_韩非子
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“爱子者慈于子,重生者慈于身,贵功者慈于事。慈母之于弱子也,务致其福,务致其福则事除其祸,事除其祸则思虑孰,思虑孰则得事理,得事理则必成功,必成功则其行之也不疑...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应作“谷”,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、顾欢本、虞世南本、御注三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杜光庭本等皆作“谷”。帛书乙本作“浴”者,“浴”乃“谷”之本字。...
《老子》41_14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臧疏、宋河上、柰卷、赵、张之象、磻溪‘惟’并作‘唯’。范‘成’上有‘善’字。譣弼注曰:‘故曰善貸故曰善成。’则王作‘善成’。《宋书》谢灵运《山居赋》自注及《类聚》六...
《老子》42_07_校笺_03_薛蕙
薛蕙云:“‘或益之而損’,一无‘或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9_05_校笺_02_高明
高明云:“邢玄本开始无‘信者’二字,似脱漏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百姓為信,聖人因而信之;百姓為不信,聖人化之使信也。百姓德化聖人為信。”
《老子》31_03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各本‘道’下有‘者’字,《大典》‘處’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06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唐景龙碑作‘明白四達,能无知’,其义并胜,当从之。‘明白四達,能无知’,即‘知白守黑’之义也。王弼本误倒之。河上公本两句并作‘无知’,则词复矣。”水海按:王弼本作“愛...
《老子》32_述评
本章节主旨是论述“道”的体性。老子首先指出“道”恒无名的特性及其“樸虽小而天下弗敢臣”的功用。《老子》说过“无名,万物之始”;此处又说“道”是永恒无名的。“道”无名,而万物皆有名;...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人’,陆希声作‘民’;‘若’,王弼作‘如’。”水海按:今王弼注云:“‘莫若’,犹莫过也。”张之象王本如此作“若”,道藏王弼本和道藏集注本中王注皆作“如”。疑王弼注原作“...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是謂惚怳’,(龙兴观)碑本无四字,古本作‘芴芒’。”
《老子》66_03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以其言下之’,古本作‘必以其言下之’,一作‘必以言下之’。下句同。”
《老子》67_1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无“必”字。按:有“必”字,表必然,义足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无“必”字,作“則死矣”,同帛书乙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作“是謂入死門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河上公本...
《老子》67_14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是。本章主要讲的是“三寳”,这里讲的是“三寳”之首“慈”,“善”不属于“三寶”,“以善”為衍文明矣。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与”。“與”,争、戰之义。《左传·哀公九年》“宋方吉,不可與也”,杜帛书老子校笺译评356预注:“不可與戰。”《国语·越语下》“彼来从我,固守勿與”,韦昭注...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故抗兵相加,則哀者勝矣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无‘則’字,程无‘故’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