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9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,乙本“有”借作“又”。今从甲本。傅奕本同帛书甲本。范应元本“兵”后有“者”字,作“用兵者有言曰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遂...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无‘也’字,王弼亦无‘也’字。”水海按:宋刊河上本无“也”字,而道藏河上公本则有“也”字。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04_俞樾
俞樾云:“此文王弼无注,河上公以‘是謂配天’四字为句,注云:‘能行此者,德配天也;’‘古之極’三字為句,注云:‘是乃古之極要道也。’然此章句句有韵,前四句以‘武’、‘怒’、‘與’、...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05_马其昶
马其昶云:“‘極’字疑在‘古之’二字上。《周易》郑注:‘三極,三才也。’‘天將救之,以慈衛之’,以人相天,故曰:‘是謂配天極。’‘古之用兵者有言’,與‘古之善為士者’、‘古之善為道...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06_奚侗
奚侗云:“体道者與天合德,故曰‘配’。‘極’,至也。各本‘天’下有‘古’字,谊不可通。殆下章‘用兵有言’句上有‘古之’二字,‘古’字错入于此,而又捝一‘之’字。兹删去。”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马说‘古之’二字属下读,是也;然‘天’下当有‘之’字。此传写‘古’字讹入此文,又复脱一‘之’字矣。···罗卷无‘配’上‘謂’字。‘也’字,范、罗卷、柰卷、臧疏同此,各本...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08_于省吾
于省吾云:“‘配天’二字,应有重文,本作‘是謂配天,配天古之極’。”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09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各本作‘是謂用人之力,是謂配天古之極’。帛书甲、乙本无‘之力’二字,但作‘是謂用人,是謂配天,古之極也’。详审文义,甲、乙本与通行本均重出‘是謂’二字,今径删去,写定為...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马氏(指马其昶)所謂‘古之極’中之‘古之’二字,乃為下章‘用兵有言’之前文而窜于此者。按今本旧读,则曰‘是謂配天古之極’。俞、马二氏初创此说,曾得到奚侗、马叙伦、高亨、朱...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之力”二字,帛书本无,盖后人涉上句“是謂不争之德”而妄加。《老子》书中,“德”與“力”是不相对言的。又,“是謂配天”,正与前文“是謂用人”相对言,故不当删去“配天”前“是...
《老子》68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:武、怒、與、下韵(鱼部,怒上声)。德、力、極韵(之部)。武内义雄謂:“與”作“争”,“此‘争’字与下‘不争之德’相对,作‘争’是”。故惟武、怒、下韵,争字无韵。俞...
《老子》68_音韵_02_古棣
古棣云:“帛书最末两句,甲本作‘是謂用人,是謂天,古之極也’,乙本作‘是謂用人,是謂肥(配)天,古之極也’。许抗生从乙本,并谓‘疑传本之力两字為后人增之’。此校误。如依乙本则失韵,...
《老子》68_音韵_03_水海
水海按:“善為士者不武,善戰者不怒,善勝敵者弗與,善用人者為之下。”武【mǐwa】、怒【na】、與【ǐa】、下【xea】,皆為鱼部,四字押韵。“是謂不争之德,是謂用人,是謂配天,古之極也。...
《老子》68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胃不静之德”,损掩一“是”字,“謂(简作谓)”省作“胃”或假作“胃”,“争”假作“诤”(上古二字皆为庄纽耕部)。帛书乙本作“是胃不争□德”,“謂”假作“胃”,损...
《老子》68_音韵_04_本章韵读
本章韵读:武、怒、與、下,鱼部。德、極,职部;人、天,真部。
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11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两军对敌,而轻出于怒,必有轻用其锋,而致败者,此不善戰也。善戰者,不以力屈人,而能以德屈人,何尝用怒,而人自不能勝。”
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此二句谓:善帅兵者不逞勇武,不露锋芒,而重用的是谋略;善戰者以戰略勝,不逞武夫之奋怒,所以不会被敵方所激怒。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與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其他文字同。帛书乙本“勝(简为胜)”假作“朕”(上古“朕”為侵部【em】,“勝”為蒸部【en】,侵部和蒸部主要元音相同,可以通转,故侵...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2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善勝敵者不争’,一无‘敵’字;‘争’,一作‘與’。”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善勝敵者不争’,林希逸本作‘善勝戰者不與’,无‘敵’字。”水海按:国家图书馆藏《老子虞斋口义》(林希逸撰)元刻本,经文作“善勝者不與”,则与道藏本《道德真经口义》之经文...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善用仁者為下’,各本‘仁’作‘人’。御注、王弼作‘為之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林‘敵’作‘戰’,‘争’作‘與’。”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6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、景三本‘與’作‘争’。按:此‘争’字與下‘不争之德’相对,作‘争’是也。”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7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‘善勝敵者不與’,王注:‘不與争也。’按:‘與’当作‘舉’,‘舉’即舉兵,犹古籍‘大舉’之省‘兵’字也。”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8_陶鸿庆
陶鸿庆云:“王注云:‘不與争也’,‘不與争’而但云‘不與’,不辞甚矣。‘與’即‘争’也。《墨子·非儒下篇》云:‘若皆仁人也,则无说而相與’,与下文‘若雨暴交争’云云,文义相对。是‘...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9_高延第
高延第云:“吴子云:‘凡人论将,常观其勇,勇之于将,乃万分之一耳。’孙子云: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,将不可以愠而致敵。’皆不武不怒之义也。‘不與’,谓不待交兵接刃。”
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06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、景三本,句首有‘古之’二字。王弼本亦然。”水海按:诸王本皆无“古之”二字,明和刻《老子王注》,冠以《考异》云:“古本作‘古之善為士者不武也’;”此盖指傅奕古本...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陶说是也。《经义述闻》引《汉书·高帝纪》‘吾知與之矣’,‘與’犹敵也。又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云:‘庞煖易與耳;’《白起列传》曰:‘廉颇易與;’《淮阴侯列传》曰:‘吾生平...
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古之善為士者不武也’,易州、范、卷子成疏、臧疏同此,但馆本、易州、卷子成疏无‘也’字,各本无‘古之’、‘也’三字。成疏云:‘言古者善修道之士。’是成有‘古之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卷子成疏无二‘者’字,下‘善用’句亦无‘者’字。‘争’字,范、彭、寇、白、张嗣成、赵、潘、臧疏同此。各本作‘與’。譣弼注曰:‘不與争也’,是王亦作‘不争’。河上注曰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