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16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上將主軍,則专殺,故處右。偏將為副,不专殺,故處左。今左尊而右卑,上將軍却右者,言用之道同于喪禮尚右。今上將軍居右,是以喪禮處置之尔。”
《老子》10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甲本仅残存“生而弗”和“德”四字。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生而弗有,長而弗宰,是謂玄德”。乙本如此,唯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為匣纽物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為“謂...
《老子》56_09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高亨、张松如说非是。前云“不可得而貴”,其“貴”与下“不可得而賤”之“賤”(当“使··卑賤”、“使···地位低下”讲)为对文,此“貴”,为高贵、显貴,使动用法,当“使···...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五音’,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也。‘聾’,力东反。”
《老子》14_03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罗卷‘搏’作‘博’,寇、彭、张嗣成作‘搏’,各本作‘搏’。《庄子·知北游篇》曰:‘搏之而不得。’盖本此文,亦作‘搏’。《列子》作‘循’者,揗之借字,《老子》本文当...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言天下有道,神与聖人两不相傷,故得交歸于民也。本章言神不傷人,以明聖人之不傷人。聖人不傷人之道奈何?曰清静无为,不去扰民而已。如此,则天下安乐,而万民皆得其利矣。”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07_劳健
劳健云:“‘定’字本从‘正’,义得互通。《说文》引古文‘正’作‘正’,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‘定’字引汉简又作‘主’,形并近同。”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10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‘拱璧’,聘问之物;‘駟馬’,使者所乘。使者乘车抱璧以聘邻国,则拱璧何能先駟馬哉?知其义不可通也。疑‘以先’二字正在‘駟馬’二字下。‘先’,借为‘詵’。《说文》:‘詵...
《老子》16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之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彭耜本无“也”字,作“知常,明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邢玄本、御注三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等诸唐人本...
《老子》64_06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合抱”,两臂围拢,形容树的粗大。“毫”,《说文》作“”,隶作“豪”。《说文》云:“,豕,鬣如笔管者。出南郡。从希,高声。豪,籀文从豕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豪,亦作‘豪’。‘豪...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怕兮’,‘怕’,古本作‘魄’,龙兴观碑次解本作‘我魄未兆’。‘怕’,古‘泊’字,静也。‘兆’,如龟兆之坼,动之微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05_李道纯
李道纯云:“‘而貴食母’,或云‘兒貴求食於母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5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去彼華薄,则是绝仁弃義;取此厚實,则是返朴还淳。”
《老子》24_03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“見(简作见)”(xiàn),范应元云:“音現。”《广韵》:“胡甸切。”上古为匣纽元部【xian】,是“現”的古字,介绍、引荐、推荐之义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齐豹见宗鲁于公孟...
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吕‘古’作‘吾’。”
《老子》77_04_校笺_07_高明
高明云:“与今本校勘,帛书甲本句首有‘故’字,乙本残损,世传本多同王本无此字。从文义分析,前文言‘天之道,猶张弓也’,此文乃申述‘天之道’与‘人之道’之差异,故而句首当有申事辞‘故...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11_范文元
范文元云:“清静者生之根,故知清静者以為天下之正也。体道者成而若缺,满而若盅,直而若诎,巧而若拙,辯而若訥,亦无出于清静矣。虽然,人岂有静而不动者哉?但不可躁暴,常当以清静為正尔。...
《老子》78_音韵_06_本章韵读
本章韵读:先,文部;之,之部,之文合韵。剛、强、行,阳部。訽、主,侯部。祥、王,阳部;反、元部,元阳合韵。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9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'司,主也。徹,通也。言有德之君主,司心契,则人自化。无德之主,则立法以通於人,為法之弊,故未為善。司契则清静,立法则凋残,皇天无亲,唯德是辅,故人君者,常思淳化於无為...
《老子》03_05_校笺_09_高亨
高亨云:“四‘其’字,皆指民言。‘虚其心’者,使民无知无欲也。‘实其腹’者,使民无饥也。‘弱其志’者,使民不争、不盗、不乱而无為也。‘强其骨’者,使民体力坚实也。”
《老子》50_08_校笺_02_俞樾
俞樾云:“‘入軍不被甲兵’,按‘被’河上公本作‘避’。据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‘入山不恃備以救害,故曰:入軍不備甲兵’,则甲兵以在己者言,自当以作‘被’为长。”
《老子》30_02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是也。“楚棘生之”,甲本作“楚朸生之”,乙本作“□棘生之”,两本对照、合校,即知作“楚棘生之”。“楚棘”即为楚语物名词。“楚”字,古棣已释,不再赘语。“棘”,扬雄《方...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08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殖’,甲、乙本皆作‘植’,《说文》无‘植’字,疑为‘殖’字。《广雅·释诂》:‘殖,积也。’殖即积累的意思。‘已’,止也。”
《老子》31_10_校笺_04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敦煌二本‘吉’字上有‘故’字。景福本‘尚’作‘上’,下同。‘凶’,敦煌本作‘喪’。”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顾本成疏:‘毒蟲,蛇虺类也;攫鳥,鹰鸇类也;猛獸,兕虎类也;螫,行毒也;搏,击触也’。是成作‘攫鳥猛獸不搏’。马据潘本谓此文当作‘猛獸不攫,鸷鳥不搏’,谊虽可通,然...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此句各本差异较大,今从帛书本。按帛书本之义。“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”,其主语是上句的“道”。这样,此句之义即為:道使(萬物)功成、使萬事成就,却不命為己有。“成”和“遂”皆為...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萬物歸之而不知主’,王弼、司马公同古本。”水海按:今王本作“萬物歸焉而不為主,可名為大”,前句不同於范氏所见王本。譣王弼注:“萬物皆歸之以生,而力使不知其所由。此不為...
《老子》58_述评
这一章节老子讲了一些辩证法观点。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,其主要贡献,是他对矛盾统一规律的认识。我们可以把老子的“反也者,道之动也”和“正言若反”视为《道德经》中对立统一思想的一个“总纲...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此,而《甲本释文》“古”径直作“固”,则误;乙本损缺“予”后“之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甲本。想尔本无“欲”字,“古”作“固”,“予”作“與(简作与)”,謂...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14_高明
高明云:“甲本‘业’,帛书研究组读为‘友’,假借为‘柔’。乙本假‘朕’为‘勝(简作胜)’。與今本勘校,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‘柔弱勝剛强’,也有作‘柔勝剛,弱勝强’或‘柔之勝剛,弱之勝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