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206页

《老子》21_今译

通德的法则,仅只依从于大道。道作为物,广大濛茫恍惚不明。恍惚不明广大濛茫,其中有形象可见。 广大濛茫恍惚不明,其中有实物存在。幽隐深远似不可现,但其中则真实不虚(,含有万物的本质)...
04215
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被’,音备。‘褐’,户葛反。”
0507
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06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自稱’,古本作‘自謂’。”水海按:焦氏《老子异》经文作“自謂”,而《老子考异》作“自稱”。
0499

《老子》24_03_校笺_07_王雱

王雱云:“自見则有己,有己则蔽于己。”
04615

《老子》24_05_校笺_05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矜夸自高,骄慢陵物,此乃愚短,其德岂長?”
0396
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各本经文互异,省繁不一,今从帛书乙本。此“是以聖人之不病也”,是一承上启下之句。上文言“不知知,病矣”,这指的是一般世俗之人“不知而自以为知”,则为一种毛病(缺点)。此“是...
0496
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9_高延第

高延第云:“‘琭琭’,《史记·平原君列传》作‘録録’,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作‘碌碌’,注:‘碌碌为人所貴,落落为人所賤。’河上注以‘琭琭喻少,落落喻多’;王弼以为‘琭琭珞珞,体尽于形...
04810

《老子》24_07_校笺_09_高明

高明云:“今本‘故有道者不處’,帛书甲、乙本同作‘故有欲者弗居’。‘有道者’与‘有欲者’意义相悖,帛书研究组云:‘居,储蓄。此言惡物为人所弃,虽有贪欲之人亦不贮积。’许抗生云:‘疑...
03514

《老子》72_02_校笺_14_高明

高明云:“甲本首句‘閘’字,乙本作‘钾’,王本作‘狎’,均当从罗卷与景龙碑等假为‘狭’。朱谦之云:‘蒋锡昌校严本作挟,傅、范本作狎。作狭是也。道藏《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》引王弼注:无...
0476

《老子》41_03_校笺_09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下士识不及理,聞道不信,谓为虚诞,则嗤笑之,亦犹章甫致贱于越人,和璞见遗于楚国,故庄子云:‘曲士不可以语于道矣。’至道幽玄,深不可识,明而若昧,理反常情,下士蒙愚,所...
05010
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03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窪’,李:乌瓜切,埳也。地窪則水满,喻谦德常盈。”
0516

《老子》72_音韵_03_本章韵读

本章韵读:威,微部;至,质部;微质合韵。居,鱼部;生,耕部;耕鱼合韵。猒、猒,叶部。见,元部;愛、貴,物部;元物合韵。
0309
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02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胜上(尚)道德之人,与太虚等量,故能包容万物,若彼空谷也。‘谷’,本亦有作‘俗’字者,言能忘德,不异嚣俗也。”
0359
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10_甲本释文

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牧’,乙本同,通行本作‘式’。《庄子·天道篇》记老聃言,有‘使天下无失其牧乎?’《逸周书·周祝》‘為天下者用牧’,注:‘牧,法也。’”
03615
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12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据范、陈所见王本‘繟’作‘坦’,当从之。《道德真经集注》引王注:‘故曰:坦然而善謀也’,亦王本作‘坦’之证。《释文》既出‘繟’字,又出‘坦’字;作‘繟’不應出‘坦’...
05010
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質真若渝’,‘質’,朴也;‘真’,实也;‘渝’,变也。真之質者,随宜应物,故如渝变。”
02814

《老子》22_08_校笺_0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自恃曰矜。有所長,而不自恃,故長。”
0526
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苏本作‘民不畏死’章,清源、黄、程本并作‘民常不畏死’。”水海按:苏辙注:“政烦刑重,民无所措手足,则常不畏死,虽以死惧之无益也。”苏辙本经文注文有“常”字。
0547

《老子》41_14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仅存“道善”两字,其他皆损掩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...
0458

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06_高明

高明云:“‘誠全歸之’,則謂苟行曲实得全,复歸自然也。《老子》所謂‘歸’者,皆謂复原或恢复。如第二十八章‘复歸于婴儿’,‘复歸于无极’,‘复歸于朴’。马叙伦疑‘此三句似注文’,盖謂...
03410
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此两句帛书本与诸本差异较大。前句,除张嗣成本与释德清本之外,他本皆无“將”字。据前文有“使”字(乙本)或“若”字(甲本),表使然,并非必然和已然,所以此处有“將”字为宜,张...
05014
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蒋锡昌、高亨之说是也。本章的“有”,亦即“有名萬物之母”、“有无相生”的“有”。“有”,实有,即指“有名有形之物”,类似古希腊初期哲学家所说的“实是”(见《形而上学》)。周...
0369
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17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按:十四章‘听之不闻,名曰希’,是‘希’即无也。四十三章‘天下希及之’,希及之即无及之。七十四章‘希有不伤其手’,希有即无有。則此文希言即无言也。‘自然’即‘道’,‘希...
0348
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7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‘手’下有‘者’字。馆本、卷子成疏‘斵’作‘斲’,无‘者’字,无‘矣’字。惟馆本‘斲’作‘到’。···《文选·豪士赋序》注引无‘者’字,各本及《文子》引有。《豪...
04711

《老子》42_03_校笺_02_毕沅

毕沅云:“衰,诸本作‘抱’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‘負’作‘背’。”
03012

《老子》23_03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河上、王弼‘此’字下有‘者’字。”
02415

《老子》75_03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以其生生之厚也’,一作‘以其上求生之厚’。”
0438
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13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孤、独、鳏、寡,乃不善之事,以此為惡,人之常情,而王公贵人,用斯自牧,足明贵以贱為本、高以下為基,以劝脩行之人,必须处心谦顺。”
03113

《老子》23_06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范作‘德者,同於德’。彭、张嗣成、张之象作‘德者,同於德’。臧疏作‘同於德者,德亦得之’。成疏曰:‘道既是常道,德即是上德,体教忘言,為行同於上德,上德亦自然符应而相会...
03314

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人之生’,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叶‘人’并作‘民’。‘其死也堅强’,陆:‘强’,其两切,旧其良切;叶无‘也’字。”
058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