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06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’,古本作‘人之所以教我,亦我之所以教人’。一作‘人之所教,亦我義教之。”
《老子》25_03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文当无“周行而不殆”句,高明说诚是。不过,河上公本、想尔本等汉人本就已有此句流传,可知汉人已增入本句矣。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“曳”作“忡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忡’,乙本作‘曳’,通行本作‘襲’,《说文》:‘愧(xiè),习也,从心曳声。...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8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‘恒有欲也,以觀其所噭。’‘嗷’字,《说文》:‘吼也,从口,敫声。’尤不可通,吼声可用耳‘听’,安可以目‘觀’之乎?足证此为误字无疑。”(《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》)高明驳...
《老子》28_05_校笺_04_宋徽宗
宋徽宗注云:“谷,虚而能受,应而不藏,德至於此,則至矣尽矣,不可以有加矣。故曰‘常德乃足’。”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各本‘大制’上并有‘故’字。磻溪作‘大制不割’;易州作‘是以大制无割’;馆本作‘是以大制不割’;罗卷作‘是以大剬无割’,‘制’作‘制’者,形近而误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...
《老子》52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脱“既知其子”一句,下两句同。帛书乙本仅“殆”作“怡(ǎi,《广韵》夷在切,上古影纽之部)”,為“殆”的假借(二字上古皆为之部);它文全同。今两本互校,得此三句。景...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12_高亨
高亨云:“无‘非’、‘邪’二字,是也。‘以其无私,故能成其私’,文意贯达,若增‘非’、‘邪’二字,则语气折阂矣。‘以其无私,故能成其私’,与‘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,’句法一律,若增...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厭’,敦煌本作‘饜’。‘財’,敦煌本作‘资’。”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及《后汉书·折象传》注、《申屠刚传》注、《蔡邕传》注引并同此(指傅奕本)。《后汉书·申屠刚传》申屠刚对策云:‘持满之戒,老氏所慎。’则刚所见本亦作...
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故常无欲,可名於小矣’,纂微、苏、曹并上无‘故’字、下无‘矣’字;程只无‘矣’字。陈作‘可名為小’。”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无名之”三字非衍文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等汉本皆如此,与帛书甲、乙本合,可证此三字為原本之文。蒋锡昌说是也。乙本“闐”,则為“鎮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為真部,属叠韵通假)。“鎮...
《老子》37_音韵_03_江有诰
江有诰云:“静,疾郢切。按古惟有平去二声,至魏、晋始间读上声,当与清、劲二部并收。《老子·為政篇》‘不欲以静’与正叶,《洪德篇》‘清静’与正叶,《淳风篇》‘我好静’与正叶,‘歸根曰...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作‘曠若谷,渾若濁’,河上作‘曠兮其若谷,渾兮其若濁’,王弼与河上同,‘渾’字作‘混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此“其”(qí),时间副词,相当於“将”。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云:“其,犹将也。”《尚书·微子》“今殷其沦丧”,孔传:“言殷将没亡。”《管子·小匡篇》“政事其不治”,敦沫若集...
《老子》67_05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有“敢”字,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即有“敢”字。有“敢”义较胜。又,“慈”指“慈爱”(河上公注)。儉,指节儉言,吴澄释为“节约而不侈肆”。“不敢先”,吴澄谓“谦让...
《老子》38_0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上德无為而无以為’,叶下‘无’字作‘非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12_高亨
高亨云:“‘衆人察察’,‘衆’字王本原作‘俗’,河上本作‘衆’。今据改。按:河上‘俗’字作‘衆’是也。本章皆‘衆人’与‘我’对言,即其证。以前后文例之,‘人’下并当有‘皆’字。‘察...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四句,帛书甲本衍“失道矣”三字;“失義而后禮”句,“失”和“后禮”三字损掩。帛书乙本,“故失道而后德”句同,而“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義,失義而后禮”三句中的“后”,皆作“句”,实...
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古之善為士者’,各本无‘古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以大丈夫居亓厚,而不居亓泊”,乙本作“是以大丈夫居□□□居亓泊”。甲、乙本对照,乙本则缺“亓厚不”三字,句中无“而”字。甲、乙本中的“泊”,为“薄”之假借。亓...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马氏(指马其昶)所謂‘古之極’中之‘古之’二字,乃為下章‘用兵有言’之前文而窜于此者。按今本旧读,则曰‘是謂配天古之極’。俞、马二氏初创此说,曾得到奚侗、马叙伦、高亨、朱...
《老子》38_今译
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,所以实是有德。下德的人不表示自己失掉德(执守着形式上的德),所以实是无德。上德的人因循自然,没有用心作为。上仁的人有所作为,然而是出于无意而作为。上义的...
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全”形讹作“金”,《甲本释文》径直作“全”。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道藏河上公本、顾欢本、陆希声本、赵孟頫本“誠(简作诚)”前有“故”字,“全”后有“而”字,作“故誠全...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弼注曰:‘天下之物皆有以为生’;是王亦作‘之物’。今作‘萬物’者,后人据河上本改也。···馆本‘下’作‘地’。‘天下之物生於有,有生於无’,乃《淮南子》语羼入者。第...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失亦得之’,河上作‘失亦樂失之’,王弼作‘失亦樂得之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、强思齐本引河上公注文本并作“失亦樂得之”。毕氏之校疏失也。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希及之矣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叶、清源无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1_03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蒋说是,《老子》原本则有“之”、“也”二虚字,景龙本等特删去。“无名”,亦即“无”,则指“道”。蒋锡昌云:“按:天地未辟以前,一无所有,不可思议,亦不可名,故强名之曰‘无名...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7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‘離’,散也。‘嬰兒’譬无分别智也。言人常能守静,則其德不散,故能復於本性,歸无分别智也。”
《老子》50_08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“入軍”采取“勇于不敢”的态度,出于“不好战以杀”的本心,不与敌方搏斗,可以“不被甲兵”,当然“兵无所容其刃”。此解义通。又:“入軍”,即入于軍阵。“甲兵”:甲,指铠甲;兵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