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君子”,而不作“聖人”。“君子”所指范围比较广,不仅包括“卿大夫、士”,且也包括“万乘之王”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君子”,帛书本正与《喻老》引合。“冬”,乙本...
《老子》50_01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根据本文“執生”之旨,王弼之说为是。《韩非子》等人的“从生到死”说不合老旨,故不从。
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寇(前句末)有‘兵争’二字。按:《广雅·释诂三》:‘取,為也。’《国语》:‘疾不可為也。’韦解:‘為,治也。’是取与為通,為与治通;故四十八章河上公注:‘取,治也。’‘...
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帛书本。想尔本“芻狗”作“董苟”,《干禄字书》谓“萋”同“芻”,实同魏《涼州刺史元维墓志》的“董(蒭)”字;“苟”则为“狗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见纽...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14_高延第
高延第云:“‘揣’,击治也。锤击刀剑,使之锋利,易折缺。”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‘能无以知’,河上公作‘能无以為’,王弼作‘能无知’。”水海按:宋刊河上公本、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作“能无知”,道藏河上公本作“能无為”,无“以”字。...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俞说是,唯“知”前有一“以”字,后有一“乎”字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正作“明白四達,能无以知乎”。若下句作“能毋以為乎”,则与上句“明白四達”文义不相应。明白四達,是无所不...
《老子》32_08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譬道在天下’,河上、王弼‘道’下有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景龙作‘三十’,敦煌、广明作‘卅’,罗误校。又室町本亦作‘卅’。吴云曰:‘卅,诸本作三十。’是也。《玉篇》‘卅,先阖切,三十也。’又‘輻’字,疑本或作‘輹’。《周易·小...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宋河上‘忘’作‘亡’。《治要》引作‘妄’。《列子·仲尼篇》注引、《弘明集》六僧绍《正二教论》引并作‘亡’。成疏曰:‘欲明死而不死不壽而壽也;’是成亦作‘亡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08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景福本作‘敦兮其若樸’。按:‘敦兮’,淳厚貌。‘樸’,《说文》:‘木素也。’木素者,木已锯為料,而猶未雕饰成器之称。”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8_张煦
张煦云:“‘凡’,吕等作‘夫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9_王先慎
王先慎云:“王弼注:‘學不學,以復衆人之過。’‘歸’字疑衍。”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08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欲令众生在己之先,所以退身居物之後。故经云:一切未得道,我常不有望前,则处下而反高。此则守退而翻进。”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相去何若’,王弼或作‘若何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20_12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世本省‘獨’字。今从古本。圣人之心浑然天理,终日如愚,谓我獨愚蒙人之心也哉。”
《老子》67_08_校笺_07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古本‘成器長’上有‘為’字。成器者,大官也;為者居也;盖古代工官通用,故大官亦名‘成器長’。今本脱‘為’字,谊不可通。”
《老子》67_12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是謂入死門’,范同此,各本作‘死矣’。伦谓当从此。”水海按:马氏《老子核定文》即校订为“是謂入死門”。
《老子》67_音韵_04_水海
水海按:“天下皆謂我大,大而不肖,夫唯不肖,故能大。若小,久矣其細也夫。”大【dāt】,定纽、月部;大【dāt】,定纽、月部;二字為韵。肖【sǐau】,心纽、宵部;肖【sǐau】,心纽、宵部...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05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礼记·曲礼》正义引:‘禮者忠信之薄,道德之華,争愚之始。’按所引‘道’下有‘德’字,‘愚’上有‘争’字。窃谓‘愚’尝作‘遇’,即《尚书·盘庚》‘暂遇奸宄’之‘遇’,又...
《老子》21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恍兮惚兮,中有物兮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五注、曹、陈、达真、叶、清源、黄、程、邵并作‘恍兮惚,其中有物’。”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“其”,代词,代“炊者”、“自視者”、“自見者”、“自伐者”、“自矜者”。“在道”,“在”,介词,用在动词“曰”前,表示动作、行为所涉及的对象,相当于“於(于)”,可译为“...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说是。吴澄之注,很能说明问题,吴澄说:“‘奇’,不正也。使愚民常有畏死之心,而奇邪為惡者,吾得執而殺之,則人人知畏,孰敢為惡?然虽殺惡人,而人之敢為惡者不止,則是民愚...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11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夫民,国之本也。若政烦赋重,而民贫乏,则国本斯弊,弊则危矣。是以下民不足,由君上食用赋税太多,是以令其飢之尔。”
《老子》42_05_校笺_07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萬物皆以冲和之氣為本,而冲氣和柔守本者,当须谦卑柔弱,故王公至尊,而称孤、寡、不穀者,以谦柔為本故也。”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14_高明
高明云:“甲本‘木强則恒’,乙本作‘木强則競’;王本作‘木强則兵’;世传今本多同傅奕本作‘木强則共’,唯黄茂材《老子解》作‘木强則折’……自黄茂材根据《列子》改订此文为‘木强則折’...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蒋、朱则释“戎馬”为“牸馬”、“牝馬”等;蒋谓“生於郊”为“驹犊生於战地”等。此释迂曲,亦不可通。 又,魏源引王弼注语:“天下有道,知足知止,无求於外,各修其内而已。故卻走...
《老子》03_音韵_04_水海
水海按:“不上賢,使民不争。”賢【xien】,真部;争【tfen】,耕部。真部【en】 和耕部〔en】皆為阳声韵,其主要元音相同(而不属于对转),可以通转,故真耕合韵,賢、争押韵。“不貴難得之...
《老子》54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全损。帛书乙本前句同此,唯“修”作“脩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;后句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,其他文字同此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、范应元本、赵孟頫本“修”作“...
《老子》10_02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能婴兒乎’,一‘能’下有‘如’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