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9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如此,后句作“吾不進寸而芮尺”,句首有“吾”字,“不”后无“敢”字,“退”则借作“芮”(上古“退”為物部【et】,“芮”為月部【at】,物部和月部皆為入声韵,主要元...
《老子》39_03_校笺_06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神者,妙萬物以为言,由得一故,故能通变无方,不可形诘尔。水注川为溪,注溪为谷,言谷得一,故能泉源流润,盈满不竭尔。”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忽恍,中有象;恍忽,中有物。’顾欢与此同。御注作‘忽兮恍,其中有象!恍兮忽,其中有物!’河上作‘忽兮怳兮,其中有像!怳兮忽兮,其中有物!’本或二句互倒。王弼与河上同,...
《老子》69_05_校笺_0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王注:‘非欲以取强无敵於天下也;’系释经文‘輕敵’二字,陶说恐非。至马谓王本‘喪(简为丧)’亦作‘亡’者,是也。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禍莫大於侮敵,··侮敵則幾亡吾寳...
《老子》39_06_校笺_01_校勘
此文,帛书甲本作“胃天毋已清,將恐□”;帛书乙本作“胃天毋已清,將恐蓮”。“胃”为“謂(简作谓)”的借字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。银雀山汉墓竹简《孙膑兵法·威王问篇》云:“是胃大得...
《老子》21_06_校笺_04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经文当作‘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冥兮窈兮,其中有信。’与上文‘恍兮惚兮,其中有象;惚兮恍兮,其中有物。’文义亦相应也。”
《老子》70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此,后句“人莫”前有一“而”字;帛书乙本前句“人”作“天下”,后句同此。两本合校(前句从甲本,后句从乙本),得此两句。其他诸本皆无二“也”字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...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8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言川谷乖一,灾否斯起,致泉源枯竭,流注不通也。”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?以此。’按(唐)李荣本‘哉以此’,作‘以此哉’。‘吾’為圣人之代名词。‘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?以此。’谓圣人何以知衆人生活之狀况乎?以道而知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脱‘我者希則’四字,而注中有之。”水海按:玄宗注云:“則我不言之教者至貴。”
《老子》39_12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高以下為基’,司马‘以’上有‘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4_02_校笺_04_魏锡曾
魏锡曾云:“御注‘見’下有‘者’字,下三句无。”水海按:魏氏所谓“下三句无”,指“自見者不明”句下的“自是者不彰,自伐者无功,自矜者不長”三句无“者”字,御注则作“自是不彰···”...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上’,古本作‘尚矣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5_薛蕙
薛蕙云:“‘故致數輿无輿’,一作‘數車无車’,一作‘數譽无譽’,一作‘故至譽无譽’,无‘數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、寇、张嗣成、二赵、吴、馆本、臧疏‘在’并作‘於’。成疏曰:‘言矜夸自是之人,其在道行也。’是成作‘在道’,下有‘也’字。馆本、易州、臧疏及《文选·奏弹王源文》注引无...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大威至矣’,一作‘則大威至’。”又云:“‘民不畏威,則大威至矣’,‘威’、‘畏’古通用。人不畏其所当畏,则大可畏者至矣。下文皆畏其所当畏之事。”
《老子》39_附论
关于“灵”(繁体字为“靈”)为楚语说。 《老子》“神得一以灵”、“神毋已灵将恐歇”两句,其中“灵”之义,古今学者,约有以下几说。 其一训“灵”为“灵变”。河上公注云:“‘神得一以灵’...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1_校勘
二此句,帛书甲本“全”作“金”,“正”作“定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前句同,后句“枉”假作“汪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阳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...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夫唯弗猒,是以不猒’,前作‘弗猒’,后作‘不猒’,前后用词不同,谊有区分。今本前后用‘不’字,或同用‘无’字,绝非《老子》原本之旧。朱谦之云:‘……。’朱说...
《老子》41_05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“是以”与“故”义同。但此“是以”或“故”不是因果连词,而是发语词,即用在句首的语气词,裴学海《古书虚字集释》称“发端之词”,并举有书证。帛书乙本、敦煌戊本等有“曰”字,以...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洼”。“洼(wā)”,低凹,低陷、洼曲之地。《集韵·佳韵》:“洼,曲也。”《庄子·齐物论篇》:“大小百围之窍穴··似洼者,似污者。”陆德明《释文》:“司马...
《老子》73_02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此两者’,一‘此’上有‘知’字,非。”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1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玉篇》:‘,垢黑也。’当为‘辱’之古文。《广雅·释诂三》‘辱,污也,又恶也’。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‘黑气酒辱’。辱有黑义,与白对立,故曰‘大白若辱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7_王安石
王安石注:“不自是,乃无所不是,故常彰。”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22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此下言天道谦虚,以戒人事勇敢。天不与物争,四时盈虚,物无违者,故善于勝。天何言哉?福善而祸淫,曾无差忒,故云善應。天道不召物使从己,物不能违,自來顺天耳。天道玄远,繟...
《老子》41_10_校笺_02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‘大方无隅’,《道德指归论》作‘大方不矩’。”马叙伦云:“《说文》曰:‘方,并船也。’此借为‘□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□,受物之器也。’盖筐之初文。”水海按:应作“大方无隅...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朱谦之说甚是。譣北京图书馆藏敦煌写本残卷等本无“天下”二字,正作“莫能與之争”,與帛书本合。今本作“故天下莫能與之争”者,則為后人据第六十六章文而衍增“天下”二字,当据帛书...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若民恒是死,則而為者”,前句“使民”作“若民”,无“且”字,“是”為“畏”的误写,或“恒是”下捝一“畏”字;后句“而”前衍一“則”字,无“畸”字。《甲本释文》校...
《老子》41_音韵_03_顾炎武
顾炎武云:“‘行’古音杭,引《老子》:‘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;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。’‘故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’”又云:“四句二韵,而语助之字,一有一无,在他诗亦有...
《老子》22_音韵_0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盈,耕部;新,真部,此真、耕通韵。明、彰、長,阳部;功,东部,此阳、东通韵。‘直’字,景、遂本、馆本作‘正’,正,耕部。奚侗以‘全、正、盈、新為韵’。高本汉同奚,惟以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