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249页

《老子》01_05_校笺_04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敦煌三本均无‘故’字及二‘以’字。”
0485

《老子》28_04_校笺_04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易说是也。《说文》:‘谿,山渎无所通者。’‘谷,泉出通川為谷。’《老子》以‘谿’喻无有能入,‘谷’喻无所不出,间以‘式’字则不伦矣。又‘漓’与‘足’对,‘婴兒’与‘樸’...
0545
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不屈’,河上、陆(希声)作‘不诎’。‘屈’,郁也,抑而不申之意。”
0335

《老子》31_03_校笺_02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故有道者不處’,‘處’,上声。”纪昀云:“按:《永乐大典》‘處’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0345

《老子》31_09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樂殺人者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五注、曹、达真、陈、叶、清源、程、邵上并有‘夫’字。‘不可得志於天下矣’,纂微、苏、曹、陈、清源、程下并无‘矣’字。司马‘不可’下有‘以’字...
0475

《老子》32_今译

“道”是永恒的、没有名字可称。它的本性素朴自然,虽然幽深微小,可是天下谁也不敢使它臣服。侯王若能遵守“道”,天下人、物就自然归从。天地之间阴阳二气互相交合,就自然降下甜美的甘露;人...
0335

《老子》57_07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、高翻作‘法令’,河上云:‘法物,好物也。’”
0395
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14_高明

高明云:“王弼注云:‘為大於其细,图难於其易。’此采《老子》第六十三章文。按至道无為,但无术者常為无為下功夫、动脑筋,故所求而弗得。此因其意不忘於所求,尽虑而谋,反被其制,故老子谓...
0375
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6_饶宗颐

饶宗颐云:“‘將奪之’,想尔本无‘欲’字,索洞玄本同各本有‘欲’字。”
0565
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1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不扰也。躁则多害,静则全真。故其國弥大,而其主弥静。然后乃能广得众心矣。”
0485
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7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阴为牝,阳为牡。牝主静,牡主动。阳气动,阴气静。以阳交阴,而阴常勝者,阴静也。词“大邦(或大國)”直接跟在动词“取”后,以施事宾语的形式出现。所以,像严遵本、宋刊河上公...
0235
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2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因成循故,无所造作。不预设备,除烦省事也。深思远虑,味道意也。”
0445

《老子》19_02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絶仁棄義,民復孝慈’,‘復’音服。‘復’,反也。”
0285

《老子》21_06_校笺_08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至道妙物,既本非假杂,变化至精,故‘其精甚真’。生成之功,遍彼群有,物感必应,曾不差违,故云‘其中有信’。”
0315
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9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作‘數輿无輿’,苏灵芝书上‘輿’作‘與’,误也。”
0335

《老子》41_01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勤而行之’,御注无‘之’字。”
0435

《老子》42_05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所惡’,惡,乌路反。”
0445

《老子》23_04_校笺_08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天地之道,本是自然,飄風驟雨者,虽是天地之為,发泄太甚,非自然之道。然聚散不常,气回力尽之时,未有不反於晴明者。天地尚且不能长久,人事之不自然者,岂能长久乎?”
0465
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仅留“恒足矣”一句,前句全损;帛书乙本仅留句末“足矣”二字,其他皆损。“故知足之足”,今据王弼本、景龙本、傅奕本校补。其他本“恒”皆作“常”。严遵本、敦煌己本、杜光...
0535

《老子》51_04_校笺_01_校堪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前句损掩一“道”字,“尊”后无“也”字;后句同。帛书乙本两句皆同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敦煌己本、顾欢本、遂州本并无两“之”字和两“也”字,作“道尊,德貴”。河上公本、...
0515

《老子》29_04_校笺_11_徐梵澄

徐梵澄云:“‘故物···’,真本、古本皆作‘凡物···’。”
0345
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12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善始之,则善养畜之矣。故‘天下有始’,则可以為天下母矣。”又云:“母,本也。子,末也。得本以知末,不舍本以逐末也。”第三十八章注云:“本在无為,母在无名。弃本舍母而适其...
0485
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三句,帛书甲本第一句“長”字损掩,其他文字同,第二句和第三句全同;帛书乙本三句全同。今从乙本。第一句,黄茂材本“天地”下有“之”字,同帛书本;其他诸通行本则无“之”字;想尔本、索...
0425
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功遂身退”,帛书本是为证,《牟子·理惑论》一引即同帛书本,《汉书·疏广传》载疏广所见古《老子》本亦同帛书本。王弼本原亦作“功遂身退”,因“遂”义与“成”同...
0395
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夫亦將知止’,马诞、王弼同古本。”道本无名,老子初不得已,而强为之名,以发明后世,此‘始制有名’也。名亦既有,则可因有名而及身,以求无名之樸,自然纯备,无间杂欠阙,此...
0245

《老子》59_音韵_03_陈第

陈第《屈宋古音义》云:“服音逼,《诗经》、《周易》及秦汉古辞无有不读逼者。”
0445
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17_余培林

余培林云:“春秋时晋献公將要灭掉虞国,先送给虞君大璧和宝马,请借路让军队通过攻打虢国,虞公贪图璧和马,就答应借路。晋国在灭掉虢国以后,回师经过虞国,就顺手把虞国消灭掉了。这就是‘將...
0465

《老子》62_08_校笺_07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御注、敦煌庚、辛本均作‘求以得’。王本、景福本作‘以求得’,庚本‘得’下有‘之’字。”
0225

《老子》63_02_校笺_03_奚侗

奚侗云:“‘大小多少’句,谊不可说,疑上下或有捝简。”
0275

《老子》65_04_校笺_09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‘故以智治邦,邦之贼也;以不智治邦,邦之德也’。各本作‘故以智治國,國之賊;不以智治國,國之福’。今依帛书甲、乙本写正。甲本‘國’字均作‘邦’,乃原文也;乙本则避讳改作...
02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