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7_06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顾、彭、傅、范、高、赵、楼正诸本均有‘夫’字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及《群书治要》引均作‘慈,故能勇”。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9_文子
《文子·上仁篇》云:“文子问:‘仁義禮何以為薄于道德也?’老子曰:‘為仁者必以哀乐论之,為義者必以取与明之;四海之内哀乐不能徧(遍),竭府库之财货不足以赡万民。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,...
《老子》69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,乙本“有”借作“又”。今从甲本。傅奕本同帛书甲本。范应元本“兵”后有“者”字,作“用兵者有言曰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遂...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6_陶方琦
陶方琦云:“王注:‘各以其一,致此清、寧、靈、盈、生、貞。’盖王本有‘一也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不争’,‘争’,李:平声。‘故天下莫能與之争’,叶作‘是以天下莫能争’。”
《老子》43_音韵_02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堅’犹剛强,不曰剛曰强,变文叶韵也。”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04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其不欲見賢邪’,一无‘邪’字。‘見’,賢徧反。古之人其才过人者,則思以其才而济物,未尝挟以自大也。故役其賢智以养人。后人之賢智者,則自计其有以躬享佚乐為适然。故役乎愚、...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并作‘萬物作焉而不辭’。陆希声及《太平御览》七十六引皆无‘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8_07_校笺_06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知白守黑,不受万物之染,终无得失之患,所以聖人以此為天下式,即万民之模范,万事之准則也。”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06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谷’,喻也。以其虚而能受,受而不有,微妙莫测,故曰‘谷神’。牝,能生物,犹前章所謂母也,謂之玄牝。牝亦幽深不测之意。”
《老子》55_07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知常曰明’,河上作‘日明’,下两句皆然。”
《老子》55_10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、寇、二赵、吴、磻溪‘謂之’作‘是謂’。二‘不’字,罗卷、馆本、臧疏作‘非’。《经幢》不重‘不道’二字。‘已’《经幢》作‘以’,寇作‘死’。”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12_古棣
古棣云:“帛书甲本作‘汎’,乙本作‘渢’,古代‘凡’、‘風’同声,‘渢’当是‘汎’的假借字。马叙伦‘氾’解作氾滥,不妥。氾滥為贬词,老子不会用以形容道。高亨训‘氾’為博,甚确。高说...
《老子》57_述评
老子这一章节比较集中地宣扬了“无为”的政治思想。《老子》本章的主旨,被王弼概括为“崇本”。 《老子》“崇”的“本”是指什么呢?就是“无为”、“好静”、“无事”、“欲无欲”,此“四者...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查道藏河上公本及王羲之本(古棣所謂“河上公古本”)皆作“將欲弱之”。吴云所见本当是宋刊河上公本(影宋本),但宋刊河上公本作“將使弱之”,而不作“使非弱之”。“弱”:形容词用...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14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若能清静自养,不生嗜欲以乱其心,不多作為以乱其事,自守于无為,因物以成物,随物以立物,萬物安有不化者。”
《老子》65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:國、賊、國、福、式、式、德韵(之部,贼徂力反)。遠、反韵(元部)。邓廷桢谓:賊、福、式、德韵,遠、反韵。奚侗谓:賊、福、式、式、德韵,遠、反、順韵。
《老子》66_07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莫能與之争’,叶无‘能’字。”按:马叙伦引彭耜校语谓:“彭耜曰:‘是以天下莫能與之争’,邵‘是’作‘所’,叶无‘能’字。”“是以天下”是彭耜所引经文“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...
《老子》20_17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以”,动词,用,使用。《玉篇》:“以,用也。”《尚书·梓材》:“以厥庶民。”孔传:“言当用其衆人之贤者与其小臣之良者。”孔颖达疏:“以,用也。”王弼注:“以,用也。皆欲有...
《老子》41_05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建言’非古载籍名,谓古之立言者。老子引古立言者语,十四章所谓‘执古之道’也。奚说非是。”
《老子》22_今译
委曲才能保全,斜偏才能矫正,低洼才能积满,破旧才能出新,少些才能有所获得,贪多反而会迷惑(而无所得)。因此圣人始终执持万物对立统一的法则,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手段。不自我标榜,所以能...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4_淮南子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云:“道曰规始于一,一而不生,故分而为阴阳,阴阳合而萬物生。”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09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十引‘驟’作‘暴’。”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文子·道原篇》‘則’作‘即’。‘則’、‘即’古书多通用,见《经传释词》。《列子》引‘不勝’二字作‘滅’字,是也。由‘滅’字脱失。读者以弼注中有‘故必不得勝’云云,补‘...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''故有德司契',一无'故'。'徹',法也。'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15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善人者,备兹五善之人也。”
《老子》01_今译
“道”,可以用言词述说的,就不是“大道”了。“名”,可以叫得出来的,就不是永恒的名了。“无名”是产生万物的本始,“有名”是育化万物的母体。所以,从恒常“无欲”出发,以此可以观察“大...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13_奚侗
奚侗云:“‘人’指人主言,各本皆误作‘民’,与下文谊不相属。盖古籍往往‘人’、‘民’互用,以其谊可两通。此‘人’字属君言,自不能借‘民’为之,兹改正。‘徑’,邪道也,见《离骚》王逸...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14_清世祖
清世祖注云:“不矜其能,不伐其功,不驕其势,其果常出於不得已,是乃果而勿强之道也。”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11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燃燭点灯,但能照見别人面目,却看不到自己真容。既能照人并能照己的,只有明鉴。故真正高明的人,不在知人,而在自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