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51页

《老子》66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□□□□□諍”,损掩“天下莫能與”五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“争”假作“静”(上古二字皆為庄纽耕部),无“之”字。帛书乙本“與”後无“之”字。许抗生云:“‘之’...
05011
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若使常畏死’,御注、高翻‘使’下有‘人’字,河上、王弼有‘民’字。”水海按:顾欢本河上公注云:“当除己之所残尅,而教人去其利欲之心也。”疑河上公“民”作“人”。敦煌唐...
05015

《老子》49_07_校笺_01_校堪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之在天下”,句首损掩“聖人”二字,句末无“也”字;帛书乙本作“取人之在天下也”,“”即“聖”之省形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易玄本...
0506

《老子》51_07_校笺_03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罗卷‘恃’讹为‘悵’。《周易·系辞》正义引‘為而不宰,功成不居’。成玄英《庄子·庚桑楚·疏》引‘功成弗居,長而不宰’。”
05013

《老子》06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玄牝之門,是胃□地之根”,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,“天”字损掩;帛书乙本除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之外,其他字同。想尔本、索洞玄本、武内敦甲本、景龙本、御...
05012

《老子》65_02_校笺_07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各本作‘智多’,而王弼注云:‘多智巧诈’,下文又注云‘以其多智也’,是王本原作‘多智’无疑。今从景龙碑本。多犹重也,尚也。皆语承上文申言民之所以難治,由于為人君者以己才...
05013
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3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使民復結繩而用之’,李‘繩’食陵切,上古之政。清源上有‘故’字。”
05013

《老子》20_12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譣帛书则无“哉”字。此句是在叙述“我”的愚人心志,故应为陈述句,不应有“哉”字。
05013
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19_吴澄

吴澄注云:“飄,狂疾也;驟,急暴也。自旦至食时為終朝,自旦至暮时為終日。不因其自然而轻躁发,言譬如天地之飄風、驟雨,皆反自然之常,而為怪变者也。”
05013

《老子》25_04_校笺_07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妙本生化,遍于群有,群有之物,无非匠成万物,彼其茂养之德,故可以為天下母尔。”
0505
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12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根,本也。草木花叶之花叶輕,花叶禀根蒂而生,則根蒂躁,既重為本,故曰‘重為輕根’。夫重則静,輕則躁,躁則静輕者根,則静為躁者君矣。是知重有制輕之功,静有持躁之力,故权...
05014

《老子》31_13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古本有‘則’字。”
0507
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淡无味’,各本‘淡’下有‘乎其’二字。”
05010

《老子》14_07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“物”,同“忽”,恍惚不分明貌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“忽兮怳兮,不可為象兮”,高诱注:“忽,怳,无形貌也。”而“昧”,河上公注為“暗冥”,成玄英疏注為“幽微”,其义即幽暗不明...
0506
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12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舍其慈,且勇,即是不慈之勇。不慈之勇,谓之强梁之勇也。”
05012
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18_水海

水海按:此句今本多异,诸家训释亦不同,难以适从。今据帛书本作“朢兮其若无所止”。“朢”则为“望”的古体,义为远视茫茫不清(见前校笺文)。帛书释文读“朢”为“恍”,义为恍惚,形容幽远...
05011

《老子》39_02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吴澄本“寧”作“甯”。《国语·越语下》谓“地能包萬物以为一”。此即《老子》“地得一以寧”之语意所本。“以”,因,介词。清,《说文》谓“朖也,激水之貌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清,且...
0506
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3_周立升

周立升云:“老子所说的‘无’,不仅是表示事物的实体性的范畴,而且还是表明事物的辩证性的范畴。所谓辩证性的范畴,就是说,‘无’是对‘有’而言,‘有’是对‘无’而论。没有‘无’也就无所...
05010

《老子》43_音韵_02_薛蕙

薛蕙云:“‘堅’犹剛强,不曰剛曰强,变文叶韵也。”
05014

《老子》01_05_校笺_04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敦煌三本均无‘故’字及二‘以’字。”
0505
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13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说文》及《初学记》二十三引并‘之’字绝句。”
05010
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12_古棣

古棣云:“帛书甲本作‘汎’,乙本作‘渢’,古代‘凡’、‘風’同声,‘渢’当是‘汎’的假借字。马叙伦‘氾’解作氾滥,不妥。氾滥為贬词,老子不会用以形容道。高亨训‘氾’為博,甚确。高说...
05014
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託天下’,纂微‘若可託天下’作‘則可以寄天下’。司马‘寄天下’添‘矣’字。程‘若可’下有‘以’字。”
05010
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“交”,皆也(吴澄注)。“焉”,兼词,同“于之”,相当于今语“在他(民人)”。此“焉”字不能少。此二句言:聖人以道临天下不傷人,一切神鬼敛迹,不敢为患傷人,因此天下相安无事...
0507
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14_明太祖

明太祖注云:“此所以老子高出世人者为此,及其习道也如是。至于他人奢华者,老子却乃不如是,为何?盖谓学道与物乐不同也。所以不同者,道乃无形之理,善用无乏焉,故盈之而弗厌。其游赏宴乐,...
0507
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‘不’作‘勿’。”水海按:譣今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皆作“不”。不知毕沅所据何本。
05015
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天下□□,□□□者也”,“天下”之“下”为衍文,下文“故天之道”可证;前语损掩“之道”二字,后句损掩“猶張弓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前语同此,后句作...
05012

《老子》44_01_校笺_04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身,内也,实也;名,外也,宾也;孰,谁也。世人皆求外丧内,贪名丧实,何者?夫令誉芳名本为身也,身既为名,身死名竟何施?老君愍兹颠倒,故覆云名之與身谁是汝親乎?而汝贪名...
0508

《老子》48_01_校笺_11_陈鼓应

陈鼓应云:“‘為學日益’:為學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识活动。这里的‘為學’,范围较狭,仅指对于仁义、圣智、礼法的追求。这些學问是能增加人的知见与智巧的。”
0507

《老子》03_01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张松如说是也。又,“上”、“尚”古通。《吕氏春秋·尽数篇》“今世上卜筮祷祠,故疾病愈来”,孙锵鸣补正:“上,尚也。”崇尚、尊崇或尊重之义。 又,王弼注云:“賢,犹能也。尚者...
050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