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汇编数据 第53页
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10_高明

高明云:“王弼注(见前引文)以‘智慧’与‘巧伪’解释‘伎巧’,并以‘智慧’与‘巧伪’并列,合称‘智巧’。河上公注(见后文引)谓‘多知伎巧’。古‘知’、‘智’二字通用,‘知巧’即‘智...
0368
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11_柳存仁

柳存仁云:“‘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;為天下谿,常德不離,復歸於嬰兒。’此节他本除吴澄外,皆作本章第一节。‘為天下谿’第二句,玄宗《注》本‘谿’误作‘俗’。明太祖云:‘此务教人不...
0407
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03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揣’,初委反,又丁果反、志瑞反。顾云:‘揣,治也。’《简文》:章樏反。‘而棁’,‘棁’音锐。‘棁’字,音菟夺反,又徒活反,河上作‘鋭’。”
02911
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05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如享’,古本作‘若享’。”
0257

《老子》01_音韵_01_江有诰
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:道、道韵(幽部),名、名韵(耕部),始、母韵(之部,母满以反),妙、徼韵(宵部,徼去声),玄、門韵(文真通韵,玄胡均反)。姚文田谓:玄、玄、門韵,餘同。
0306

《老子》38_02_校笺_04_林希逸

林希逸云:“有德而不自知其德化也,惟其能化,是以有德;‘不失德’者,执而未化也。执而未化,则未可以为有德,故曰‘无德’。”
0518
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07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民’字,卷子、馆本、成疏及《后汉书·郎传》引作‘人’,盖唐人避讳追改。‘飢’字,宋河上、馆本、易州、臧疏、范、二赵、吴及《郎传》、《治要》引同,各本作‘饑’。《说文》...
04815

《老子》41_13_校笺_03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至道妙本,幽隱窈冥,非形器之所测量,岂名言之能诠辩也。”
0448
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09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蒋说误也。原拓本及《绩语堂碑录》所载碑文,与严可均校语,又《古本道德经校刊》拓本,均作‘以道作人主者’,石刻尚在,俞氏之说万无可疑。昔罗振玉作《道德经考异》云:‘读《铁...
04312
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13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作為哲人的老子,自我称述说:我怎么知道万事万物的終极原因是什么样子呢?就是根据其显现為道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啊!这是由于普遍性寄寓于个别性,个别性体现着普遍性。万事万物,...
05110

《老子》57_02_校笺_11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以道治國,國则平;以正治國,则奇正(兵)起也;以无事,则能取天下也。上章(即四十八章)云,其取天下者,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又不足以取天下也。故以正治國,则不足以取天下,...
0329
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7_高亨

高亨云:“‘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’,此五句疑原作‘容乃公,乃王,乃天,乃道,乃久’。今本重公、王、天、道诸字,后人所益也。二十二章曰:‘强为之名曰大,大曰逝,逝曰...
0397
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8_古棣

古棣云:“这一段大意是:‘不从大门走出去,可以知天下。不从窗户往外偷看一眼,可以知天道。而出去的越遠,知道的东西就越少。’用‘不出於户’、‘不闚於牖’,其喻意是不必接触形形色色的具...
0469
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8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欲令歸道柔弱,必先极其强大,然后示之以雌柔。”
05514

《老子》45_06_校笺_02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静’与‘瀞’字同,《楚辞》‘收潦而水清’,注作‘瀞’。《说文》:‘瀞,从水静声。’”
04110
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□也”,“為而弗志也,成功而弗居也”,第一句损掩“萬物作而弗始”六个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第二句“恃”借作“志”(上古二字皆為之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...
04315
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09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臧疏、罗卷、经幢及赵写本并无‘民’字。《蜀志·秦宓传》宓报李权书引道家法曰:‘不見所欲,使心不亂。’盖即此文。又《艺文类聚》七二引庚阐《断酒戒》曰:‘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...
04415
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03_王道

王道云:“‘行’,当作‘形’。‘贅形’,形之附贅者,骈拇之类。”
03715

《老子》64_02_校笺_02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《文选·养生论》注引‘未’上无‘其’字。臧疏‘兆’上误多‘逃’字。‘兆’,当作兆。”
03812
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05_魏稼孙

魏稼孙云:“‘用不可既’,按御注脱‘既’字。”
0519
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4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正义引:‘五味令人口臭。’”
04111

《老子》55_01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此谓含怀道德之厚者,无为、无知、寡欲、柔弱恬静,正与初生之婴儿心地纯洁、无知寡欲相似。奚侗云:“婴儿天理浑然,无分别智故,含德最厚。”
02615
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8_张煦

张煦云:“葛‘抗’作‘杭’,无‘相’字。各本‘若’作‘加’,无‘矣’字。”
03811
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07_吴澄

吴澄云:“‘歙歙’,缩意。王氏曰:‘心无所主也。’诸本‘歙歙’作‘惵惵’,或作‘怵怵’,皆恐惧意。惟王弼作‘歙’,以‘心无所主’释之,与上下文意协。‘歙’,音‘翕’;‘惵’,达叶切...
04013

《老子》51_音韵_02_邓廷桢

邓廷桢云:“有、恃、宰皆之、咍部字,德则之、咍部之入声也。”
05512

《老子》50_08_校笺_05_王先慎

王先慎云:“備、被义同。《广雅·释诂》:‘備,具也。’《史记·绛侯世家》集解引张揖注:‘被,具也。’故本书作‘備’,王弼本作‘被’。甲兵以在己者言,明作‘備’、作‘被’二字并通。河...
0398
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8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此二语乃上世遗言,故《老子》采用之,而又分释其义于下也。‘辱’与‘大患’对举,皆名词;‘寵’与‘貴’皆动词。‘寵’谓爱之,‘貴’谓重之也。《老子》言君道,尝言:‘知其白...
03510

《老子》55_07_校笺_06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本无‘知’字,盖原文如此。此承上句‘和之至也’而续申之曰‘和曰常’,谓和柔乃养生治国之常理也。下句即继之以‘知常曰明’,文意自顺。今本‘和曰常’上有‘知’字,乃沿...
04715

《老子》09_音韵_04_徐梵澄

徐梵澄云:“‘室’、‘守’双声,‘驕’、‘咎’叠韵。”
04915
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10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当作‘侯王无以貞,將恐蹶’。‘貞’,误為‘貴’。后人见下文‘貴以贱為本,高以下為基’二句,以为承上文而言,妄于‘貴’下又加‘高’字,遂致踵讹袭谬,而义理不可通矣。”
027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