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成玄英《庄子·逍遥游篇》疏引作‘不足以取天下也’。譣五十七章弼曰:‘上章云:及其有事,又不足以取天下也。’是王有‘又’字,‘矣’作‘也’。宋河上‘足’字不作‘可’。”
《老子》67_音韵_05_本章韵读
本章韵读:大、大,月部;肖、肖,宵部。小,心纽、宵部;细,心纽、脂部,二字纽同押韵。寳、寳,幽部。慈,之部;先,文部;之文合韵。勇,东部;廣,阳部;东阳合韵;長,阳部。勇,东部;廣...
《老子》81_01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;善言不辯,辯言不善。’古本。信实之言多朴直,故不美;甘美之言多华饰,故不信。嘉善之言止于理,故不辯;辯口之辞乱于理,故不善。”水海按:范本前两句同...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亓欲先□□,必以亓身後之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损掩“民也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同此,惟“其”作“亓”。今从乙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敦煌庚本、敦煌...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09_吴云
吴云云:“‘愛養’,傅本作‘衣被’。毕云‘衣、愛声近’,是也。”
《老子》78_述评
这一章节老子以水之道为喻,说明'柔弱胜刚强'的道理。最后,又概括出了一个著名的辩证法命题--'正言若反'。 老子以水为喻,说明柔克刚之理,是有其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的。春秋晚期,老子亲身...
《老子》37_述评
本章节《老子》提出了“守道”、去贪欲、贵静等思想,其目的是建立理想的社会。老子认为,统治者如果能修心进“道”,清心寡欲,让人民自生自长、自化自育(但化育不能萌动贪欲),而不妄加干预...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10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当作‘侯王无以貞,將恐蹶’。‘貞’,误為‘貴’。后人见下文‘貴以贱為本,高以下為基’二句,以为承上文而言,妄于‘貴’下又加‘高’字,遂致踵讹袭谬,而义理不可通矣。”
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7_吴澄
吴澄云:“樂者,歌吹舞蹈之声容;餌者,饮食之味、飨燕之礼。”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’,司马无‘之足’,又无‘矣’。”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05_纪昀
纪昀云:“‘侯王若能守之’,按《永乐大典》无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11_许永璋
许永璋云:“所謂‘曲則全’,复古代成语,‘豈虚言’,告诫世人勿以此為虚言,实乃经历史证验之真理。”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使心不亂’,古本作‘使民心’。”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以正之邦”,“之”为“治”之假(上古二字皆为之部);乙本作“以正之國”,“之”为“治”之借,“国”为避汉高祖刘邦讳而改。《甲、乙本释文》皆校改“之”为“治”。今从...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功成不居’,纂微、苏、曹、陈、程并作‘功成不名有’;司马‘成’下有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''故有德司契,无德司徹'。《音辩》云:'司,主也。徹,去。上声也。'经典'徹'与撤'通。故臣之有德以化民者,聖人惟主於符合而已。臣之无德而害民者,聖人则主於去之。'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有“者”字。无“者”字文义不全。顾欢本存首句“者”字,次句无“者”字,可证为误脱。无疑《韩非子·喻老》误脱两“者”字,顾广圻云“《德经》两‘不’上皆有‘者’字...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以其善下之’,古本‘下’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8_卢文弨
卢文弨云:“佳者,以為嘉美而憙悦之也。刑可為祥,兵不可為佳。佳兵之人,是天下之至不祥人也。下云:‘兵者,不祥之器。’古之所谓兵者,弓矢戟剑之属,是器也。后人因亦名执此器者為兵,《春...
《老子》64_06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豪’,苏、五注、曹、陈、达真、清源、黄、程、邵并作‘毫’。”水海按:彭耜本经文作“毫”,《释文》则作“豪”。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9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天下之人常为阴阳转徙而不知反,故欲張者必歙,欲强者必弱,知雄之为动而当守其雌,知白之为明而当守其黑。故处之以歙则天下之張皆歸之,而不为彼之所歙。持之以弱,则天下之强皆...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强本成疏:‘既不喜怒,何所争乎;’又荣注:‘无心自然受推,故言不争;’是成、荣并作‘争’。‘與’犹敌也。《庄子·徐无鬼篇》:‘且方與我以辩。’《天下篇》:‘惠施日以...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如此,《甲本释文》云:“‘若’字用朱涂过。”帛书乙本前句“稱兵”作“抗兵”,“稱(简作称)”与“抗”皆可训為“舉”,义可通也;后句作“而依者朕□”,“則”通用作“而...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应无“車”字,帛书《老子》甲本即无此字。《文选·张景阳七命》注引王弼曰:“天下有道,修于内而已,故却走馬以糞田。”则亦无“車”字。《汉书·西域传》颜师古注:“《老子·德经》...
《老子》25_07_校笺_04_魏源
魏源云:“‘反’,河上及傅奕作‘返’,此从王弼。”水海按:今见诸河上公本作“反”,道藏河上公注文本亦作“反”。但顾欢本引河上公注云:“言其遠,不超绝,乃复返在人身。”强思齐本、范应...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06_劳健
劳健云:“‘而王公以為稱’,诸唐本、河上本皆如此。此作‘王公’,乃与‘稱’字谐韵,亦如第三十二章‘侯’、‘守’字,第三十九章‘王贞’、‘王稱’字。当从诸唐本。”
《老子》11_03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当作“挻”(shān式连切)也。“挻”為《老子》本字。《说文》无“埏”字。作“然”者,為“燃”之省。“燃”、“燃”、“埏”皆為“挻”之借字(“燃”同“埏”。这几个字上古时皆為...
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彊’,或作‘强’。《谷神子》无二‘也’字,下并同。”
《老子》57_07_校笺_11_李息斋
李息斋云:“我以法治民,则民亦窃法以自使;上下相冒,则盗贼安得不多?”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如春登臺’,古本‘如’作‘若’,一‘春’在‘登’下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