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5_王安石
王安石云:“盖牝常以静勝牡,以静為下。故静為君,而常处于下,则足以勝牡矣。故曰‘以静勝牡,以静为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吾將鎮之以无名之樸,夫亦將无欲’,‘无’,简文作‘不’;河上本作‘吾將鎮之’,河上者,非《老子》所作也。”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9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文子·上仁篇》作‘涣兮其若冰之液’,疑《老子》古本作‘液’。‘將釋’二字,系后人旁记之词,校者用以代正文。”
《老子》61_述评
《老子》这一章节的中心意思,是宣扬“大者宜为下”的思想。 班固评先秦道家时说:“(道家)合于尧之克攘(让),易之嗛赚,一谦而四益。”(《汉书·艺文志》)老子见于大道“为而不恃,功成...
老子道德经•帛书甲本•道经 白云出岫朗读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湷(hún)”,通“渾”。“渾(hùn胡本切,匣纽文部【xuan】)”、“混(hùn胡本切,匣纽文部【xuan】)”同,混杂、混同之义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“若能类善物,以混厚民人者,必有...
《老子》62_03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此文以‘美言’与‘美行’对文,又‘尊’、‘人’二字,‘尊’文部,‘人’真部,此文、真通韵,宜从《淮南子》。”水海按:朱氏从俞、奚之说,而将景龙碑经文断作“美言可以市尊,...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7_顾欢
顾欢本王注云:“····濁谓有為也。虽心洁素,而渾沌有為之中,與尘不异也。所言‘以静之徐清’者,喻于水,水濁止而静之,徐徐自清也;心乱息缘,渐渐而清正也。”
《老子》62_07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’,司马、苏、曹、达真并无‘也’字。陈无‘何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08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作‘故能弊不新成’。···按弼注‘蔽,覆盖也’,当与河上同。”
《老子》62_述评
《老子》这一章节讲的是“道”之所以“为天下贵”的原由,即“道”的教化功用。 本章节所说的“道”,指的是清静无为之道。指出无为之道是“万物之注”,是“善人之葆”,是“不善人之所保”。...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觀其復’,王弼本无‘其’。”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天下之難事’、‘天下之大事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达真、陈并无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作“情,是謂復命”,“情”为“静”之假(上古二字皆为从纽耕部),“胃”为“謂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作“静,是胃復命”,“胃”为“...
《老子》63_07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末句王弼本作‘故終无難矣’,他本无‘矣’字,惟帛乙甲本作‘故終於无難’,文义为长,今据改正。此二语重申善為君者,遇事慎之重之,而不视之太易,故終致无難事也。”
《老子》16_09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忘’、‘妄’古通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‘前识者,无缘而忘意度也;’王先慎注‘忘与妄通。’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注:‘言公之多忘。’《释文》‘忘本又作妄。’《庄子·盗跖篇》...
《老子》64_04_校笺_02_张煦
张煦云:“葛‘散’作‘敬’。”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,沕身不怠”,损掩“道乃久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帛书乙本前句作“道乃”,误脱“久”字(高明已校补),后句作“没身不殆”。今前句从《甲本释文》,后句从...
《老子》64_08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千里之行’,一作‘百仞之高’。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7_吴澄
吴澄云:“大上,犹言最上。最上謂大道之世,相忘于无为,民不知有其上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12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张煦曰:‘吕慎作謹。’按:吕‘慎’作‘謹’者,避宋讳。彭、吴、赵写有‘矣’字,各本及《文选·赠文叔良诗》注、《赠刘琨诗》注、《杨武仲诔》注引均无。”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不复能以恩仁令物,而赖威权也。不能以正齐民,而以智治国,下知避之,其令不从,故曰‘侮之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15_校笺_0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‘輔’,佐也。自然,物之本性也。衆生起妄,失於本性。聖人慈诱,劝學无為,将以輔佐物之自然,真性不敗,故不敢為於俗學与多欲也。”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4_高亨
高亨云:“马叙伦曰:‘悠本字疑当作。’亨按:马说是也。《说文》:‘,嗼也。’嗼为不言或无声之义,单言‘’亦然。古书恒以‘寂’字为之,‘寂’正字作‘宗’。《说文》:‘宗,无人声。’重...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无‘故’字、‘也’字,易州、罗卷及《书钞》三十、《治要》引无‘故’字。范、柰卷及《庄子·胠箧篇》成玄英疏引‘知’字同此,《书钞》三十、《治要》引作‘智’,下同。...
《老子》18_01_校笺_08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大道廢,有仁義’,河上本及开元、敦煌(指英伦本)诸唐本如此。帛书甲本作‘故大道廢,案有仁義’。乙本‘案’作‘安’。甲、乙本俱以‘故’字起句,似紧接上章,这说明《老子》...
《老子》65_06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马叙伦謂“常”、“能”应互换,此说非也。今帛书本“常”、“能”皆作“恒”,何换之有?又:“玄德”,“深玄之大德也”(顾本成疏)。《尚书·舜典》“玄德升闻,乃命以位”,传云:...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貞’字,严遵、王弼同古本,世本多作‘忠’,盖避讳也。六親和,则谁非孝慈?國家治,则谁非貞臣?大道不廢,则安取仁義?”
《老子》66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“谷”皆作“浴”,今校为“谷”,《甲、乙本释文》即校为“谷”。今从《甲、乙本释文》本。李道纯本作“故為百谷王”,他本作“故能為百谷王”。朱谦之云:“百谷王,谓为百...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聖、知本欲以利民,而其末必至害民。盖聖、知之迹彰,则寝失无為之化也。上失无為,则下多妄作,民遭其害。故絶其世俗之所谓聖、知之事,则民百倍其利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