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4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仅残留“脩之”二字,餘皆损掩。帛书乙本前句作“脩之鄉”,后句作“亓德乃長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本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、景龙本、范应...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御注作‘生也’,庆阳、磻溪、楼正同。遂州本‘脆’作‘毳’,盖即‘脆’之或体。又《文选·庐陵王墓下作诗》注引《庄子》逸文‘其生也柔脆者,死者枯槁’。”
《老子》03_05_校笺_08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虚心者,譬如不自見,不自是,不自伐,不自矜。所以聖人之心,虚靈明妙,荡荡空空,不曾有一物所系。少有纤毫尘垢,即為魔境,便不是虚心之妙矣。实腹者,譬如神清气足,理备道全。...
《老子》58_今译
治理者的政治宽宏,他的民众就敦厚;治理者的政治严苛,他辖境之内的人就狡狤。灾祸是幸福依靠它转化的因素;幸福是灾祸潜伏、转化的根子。谁能知道祸福相因的究竟呢?难道没有转化的规则吗?正...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成玄英于‘以静為下’句无疏,似成无此句。此文诸本纷异,以谊求之,当仍以王本為长也。‘大國者,下流,天下之交;天下之牝,——牝常以静勝牡——以静為下;’当為一句。言大國者...
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10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‘幾’,近也。凡人從於有為之务,執心躁竞,分别取舍,曾无远见,每欲近成,有始无卒。故:多敗也。《尚书》云:‘靡不有初,鲜克有終。’”
《老子》02_06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此二句言:正因為不居其功,所以就不会失去功绩。高延第谓“功成则退,不為外物重轻,人反以成功归之不去。”即得其旨。老子意思是“聖人”不居自己所建之功而自傲,所以反倒功绩长存。...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07_陈柱
陈柱云:“按:刘氏谓古本实有‘民’字,与上二句一律,是也。然唐人所見本无民字,非关避讳,上两句两‘民’字,亦不避也。”
《老子》53_04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朝甚除’,‘除’借为污,犹杇之作塗也。诸家以除治解之,非也。‘倉其虚’,‘虚’借为虧,《说文》:‘虧,气损也。’或借为空。”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14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均作‘物壯而老’,‘而’字盖沿上文数句‘而’字致讹,非原文也。‘物壯則老’,有惊惜意,叹盛极必衰也;若云‘物壯而老’,乃万物自然之理,无足异者。此数语结尾,...
《老子》57_02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以无事取天下’,达真‘事’作‘爲’。”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彭及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注引有‘也’字。各本及《文选·皇太子释奠会作诗》注引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1_03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罗卷、馆本无‘莫不’二字。馆本无‘而’字,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注、《文选·东征赋》注引同此(有‘而’字)。”
《老子》67_音韵_04_水海
水海按:“天下皆謂我大,大而不肖,夫唯不肖,故能大。若小,久矣其細也夫。”大【dāt】,定纽、月部;大【dāt】,定纽、月部;二字為韵。肖【sǐau】,心纽、宵部;肖【sǐau】,心纽、宵部...
《老子》70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言有君,事有宗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各本作‘言有宗,事有君’,疑此处误。”帛书乙本作“夫言又宗,事又君”,“又”为“有”的音假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之部),《乙...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4_陶绍学
陶绍学云:“姚鼐以此句属上章,而下节亦通為一。”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同河上公作‘輕則失臣’。”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06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載’,古本作‘培’,龙兴观碑次解本作‘接’。‘隳’,古本作‘墮’。”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18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谓大道甚平易,而民甚好行小路,以譬民不由正道,循自然平易处行,乃好施设行险,侥倖以速求名利也。下有甚焉,则上必有好者。苏曰:‘大道甚夷,无有险阻。世之不知者以为迂缓,而...
《老子》32_09_校笺_08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王注云:‘猶川谷之與江海也;’是本文‘於江海’,当作‘與江海’。《牟子》引此云:‘譬道於天下,猶川谷與江海;’字正作‘與’。”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7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故凡有形之以為利者,皆无形之以為用也,不特車、器、室然尔。何以验之?吾之身有形也,其中有无形者之以為用也。岂特吾身?凡天地万物皆然也。”
《老子》39_08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臧疏‘歇’作‘泄’。成疏曰:‘歇,廢也。’是成亦作‘歇’。”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第一句作“人法地”,与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等古本合,寇才质、高亨、张松如、古棣、沙少海等人妄改“人”為“王”,大误。顾本成玄英疏云:“人,王...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13_毕沅
毕沅云:“两‘不處’河上公作‘弗居’,聚珍板王弼注本作‘功成而弗居’,校云:《永乐大典》无战争及沉重的租税负担等方面,反映了被压迫的人民群众的要求。相反的,无為论也有其消极、保守、...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宋河上作‘紛’,罗卷作‘忿’。成疏曰:‘忿,嗔怒也;’则成亦作‘忿’。各本及《文选·魏都赋》注、《三国名臣序赞》注引并作‘紛’。弼注曰:‘紛解而不劳;’又五十六章注...
《老子》57_音韵_03_奚侗
奚侗云:“无為、好静、无事、无欲,语异谊同,变文以叶韵耳。”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08_于省吾
于省吾云:“‘其次親而譽之’,河上本‘而’作‘之’是也。”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甲、乙本作“閣”,此字则同“悶”,昏悶之谊。作“昏”者,与此义通。“昏”,同“昏”。《玉篇·日部》:“‘昬’同‘昏’。”今当从帛书甲、乙本作“”。又,乙本有“安”字,甲本作...
《老子》81_音韵_0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此章实以信信、善善、知知各首尾為韵。又知、積、多韵。知、積,支部;多,歌部。此歌支通韵。”
《老子》55_07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作“曰”是,作“日”误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文子·下德篇》引并作“曰”,与帛书本同。刘文典《三余杂记》卷一谓“‘曰’当为‘日’,形似而误。”但据河上注看来,非“形似而误”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