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''責',求也。契之有左右者,取其符合而已。聖人執左契以合德,唯无私而已。初不欲过求於人也,又何用聚敛之徒哉?《音辩》云:'古者削木為契,右契所以責事為取契也,左契所以符合,...
《老子》02_音韵_05_陶邵学
陶邵学云:“今王本作‘辭’者,后人妄改也。‘不為始’义較优,且与下句协韵。”
《老子》51_02_校笺_05_高明
高明云:“甲、乙本‘器成之’,今本多同王本作‘勢成之’。‘器’、‘勢’古读音相同,可互相假用,但是彼此意义不同。旧注皆以‘勢’为本字,解释为形势、趋勢、气候或环境等多种意义。如王弼...
《老子》06_音韵_05_魏建功
魏建功云:“死、牝、門、根、存、勤六句相叶。《经典释文》:‘牝,频忍反,旧音抚死反,《简文》扶紧反。’是旧音与‘死’相叶,而后改音与‘門’、‘根’诸字叶。其初当全相叶可知。”(《古...
《老子》07_03_校笺_07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聖人,无我也。有我,则與物构,而物我相引矣。万物,敌我也,吾不與之敌,故后之。万物莫不累我也,吾不與之累,故外之也。故曰‘外其身而身存’。”吴澄注:“‘後’,谓卑贱在...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20_吴澄
吴澄云:“有道者常如婴儿、孺子,故能不老而长年。若壯則必老,此不道者也。不道者早已,言其不能久也。”
《老子》53_07_校笺_1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武内敦乙本与罗卷本均作‘盗誇’。····按作‘盗李’是也。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卷二引古《老子》作,与(景龙)碑本合。御注、赵孟頫本同此(景龙碑)。范本作牵,疑与牵字通。牵...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09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‘税’字当从河上本作‘鋭’。《说文》:‘税,木杖也。’‘棁’既为木杖,不得云‘揣而税之’。《释文》虽据王本作‘税’,然言‘税’字‘音菟夺反,又徒活反’。考《玉篇·手部》...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句缺一“室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定为:“當其无有,室之用也。”乙本同此两句,唯《乙本释文》以“當其无有”断句。今从乙本。今诸通行本皆无“也”字。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何謂寵辱若驚’,河上本无‘若驚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35_今译
(圣人)执守大“道”,天下人民都来归往他。天下人民归往他,并且不伤害他,于是天下和平安泰。动听的音乐与味美的食物(颇能诱人,但)享用过度,就会令人止步。然而,大“道”(却不像这样)...
《老子》59_05_校笺_04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《韩非子·解老》作‘則可以有國’,与上文‘則莫知其極’例同,较今本为长。”
《老子》15_06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儼若容’,纂微、曹、达真‘容’并作‘客’。司马作‘儼兮其若客’。”
《老子》16_06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‘復命曰常’,馆本无‘曰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4_02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文选·养生论》注引‘未’上无‘其’字。臧疏‘兆’上误多‘逃’字。‘兆’,当作兆。”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3_顾欢
顾欢云:“此中古也。云去道渐远,封言著相其德,可见親爱生,上则親信于下,下则称譽于上,其功可言,则康歌载路。”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復衆人’,古本‘復’上有‘以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广明本、室町本作‘荒’,(景龙)碑本作‘忙’。‘忙’与‘茫’同,实‘芒’字,‘芒’借为‘荒’,即今‘茫’字。《诗经·长发》‘洪水芒芒’,《玄鸟》‘宅殷土芒芒’,传‘大貌...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作‘閔閔’是,借为‘紊紊’。《说文》:‘紊,乱也。’古书多以‘察察’、‘紊紊’对言。《楚辞·卜居》:‘身之察察,物之汶汶’,‘汶’亦‘紊’之借字。易州作‘淡若海’,...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;帛书乙本损掩一“媮”字,今据傅奕本、广明本校补。严遵本“廣德”作“盛德”,两“如”字作“若”,“媮”作“偷”,谓“盛德若不足,建德若偷”。吴澄本“廣德”作“廣...
《老子》41_述评
此章主旨,正如王安石所指出的:“此章言道深微妙,隐奥难见。自‘明道’至于‘大象’,皆道也。道之妙,不可以智索,不可以形求,可谓隐矣。道之体,隐乎无名,而用乃善贷且成。上士悟之,特然...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天下□□,□□□者也”,“天下”之“下”为衍文,下文“故天之道”可证;前语损掩“之道”二字,后句损掩“猶張弓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前语同此,后句作...
《老子》44_音韵_03_古韵总论
《古韵总论》云:“古人有一句一转韵,而韵在句中者,如《老子》‘名與身孰親’七句,‘我无為而民自化’四句。”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15_宋徽宗
宋徽宗注:“不恃其為,故无自伐之心。不居其功,故无自满之志。人皆饰智,己独若愚;人皆求勝,己独曲全,惟不欲見賢也,故常无損,得天之道。”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06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文选》扬雄《解嘲》注引作‘知清知静,為天下正’··两句皆四字,以‘静’与‘正’為韵也。”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05_成玄英
成玄英疏注云:“郭外曰郊。无道之君,临於海内禽荒色荒,四方不静,多贪境土,好行征伐之事,遂使军戎兵馬出生郊外;且轻身躁竞之,夫心不怀道,纵於六根,兵馬驰骋尘境之中,故云生於郊也。”
《老子》78_音韵_01_校勘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:强、剛、行韵(阳部),垢、主韵(侯部,主,朱掫反),祥、王韵(阳部),言、反韵(元部,反,平声)。武内义雄谓:祥、王、反韵,盖误。
《老子》01_01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道者,自然之理,萬物之所由也。傅奕云:‘大也,通也。’韩康伯云:‘无不通也。’‘可道’者,谓可言也。‘常’者,久也。道一而已,有体用焉,未有不得其体而知其用者也。必先体...
《老子》03_01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说是也。又,“上”、“尚”古通。《吕氏春秋·尽数篇》“今世上卜筮祷祠,故疾病愈来”,孙锵鸣补正:“上,尚也。”崇尚、尊崇或尊重之义。 又,王弼注云:“賢,犹能也。尚者...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夫兵者,不祥之器□”,句末“也”字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白文本“兵”作“美兵”,无“也”字,谓“夫美兵者,不祥之器”。道藏河上公本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