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3_顾欢
顾欢云:“此中古也。云去道渐远,封言著相其德,可见親爱生,上则親信于下,下则称譽于上,其功可言,则康歌载路。”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4_范应元
范应元注云:“其次之君,渐不及古,仁义既彰,民虽親爱而称美之,然朴自此散,不如相忘于道德也。”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5_吴澄
吴澄注云:“‘其次’,謂仁义之君,民親之如父母,及仁义益著,则不但親之而又譽之矣。”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6_福永光司
福永光司云:“‘大上’,即至高,最善的意思。次句‘其次’,即次善的意思。乃是价值的等级。”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顾欢等旧注,蒋锡昌、张松如等新注,把“太上”、“其次”等,释为以时间先后为序排列的不同时代;福永光司等把“太上”、“其次”等,释为不同世代的不同价值等级。此说皆可通。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太上’,陆、王弼‘太’作‘大’,音太。”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02_纪昀
纪昀云:“‘其次親而譽之’,按:‘而’,河上公注本及各本俱作‘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不知有之’,一作‘下知有之’。今从吴幼清本。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5_纪昀
纪昀云:“‘太上,下知有之’,按:‘下’,《永乐大典》作‘不’。吴澄注本亦作‘不’。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6_胡适
胡适云:“日本本‘知’上有‘不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7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韩非子·难三》云:‘太上,下智有之,此言太上之下民无说也,安取怀惠之民。’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云:‘是故朝廷芜而无迹,田野辟而无草;故太上,下知有之。’高注:‘言太上之...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8_张煦
张煦云:“葛‘下’作‘不’。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9_石田羊一郎
石田羊一郎云:“本无‘不’字,依义当有。太古无名之世聖人在上,无为而化,民戴而不知也。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潘静观本作‘太上不知有之’。各本及《文选·华林园集诗》注、《让中书令表》注引同此(‘太上下知有之’)。韩非引此而说之曰:‘此言太上之下,民无说也,则安取怀惠之民。’则韩...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《文子·自然篇》:‘故太上,下知而有之。’亦作‘下知’。《韩非子》‘智’字当读‘知’,观其下文‘此言太上之下,民无说也’一语,可证。刘氏读‘知’为‘智’,非是。马氏一则...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礼记·曲礼》‘太上贵德,其次务施报;’郑注:‘太上,帝皇之世,其民施而不惟报。’《老子》所云正指太古至治之极,以道在宥天下,而未尝治之,民相忘于无为,不知有其上也。‘...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3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太上,下知有之’,帛书甲本及河上、王、傅、范与诸唐本皆如此。邓锜《道德真经三解》、吴澄《道德真经注》‘下’作‘不’,王夫之《老子衍》从之。···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、《...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“大”(tài),后来写作“太”。江沅《说文释例》:“古只作‘大’,不作‘太’。《周易》之‘大极’,《春秋》之‘大子’、‘大上’,《尚书》之‘大誓’、‘大王王季’,《史记》、...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太上,謂大人也。大人在上,故曰‘太上‘。大人在上,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为始,故下知有之而已。言从上也。”
《老子》16_述评
此一章节,老子提出了“至虚”、“守静”、“归根”、“复命”、“知常”五个命题。 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,“虚”即“无”,“虚无”是“道”的本体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。老子贵“虚”,司马...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6_范应元
范应元注云:“太上者,太古君上也。譽称美也。太古在上之君,无为无欲,道化流行,不见其迹,下民各得其所,但知有君而已。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同之;乙本作“大上,下知又□”,“有”假为“又”,“之”字损掩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帛书甲本。高明謂甲、乙本作“太上”,则抄误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熊刻王弼本、张...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7_吴澄
吴澄云:“大上,犹言最上。最上謂大道之世,相忘于无为,民不知有其上也。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大上’,‘大’音太。王云:‘太上謂大人也。’顾云:‘太古上德之人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之;乙本作“亓□親譽之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“次”损掩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帛书甲本。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、宋刊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顾欢本、御注...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3_张煦
张煦云:“苏、葛、林、赵‘殁’作‘没’。”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御注本‘没’作‘殁’,傅、范本亦作‘殁’。劳健《古本考》从傅本作‘没’,实误校。”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5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帛书甲本‘没’作‘沕’,‘殆’作‘怠’,皆音假相通。”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道乃久”:道者,“先天地生而不为久,长於上古而不为老”(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),故謂道乃久。“久”,指没有时间界限。据杨慎说:“孔子以前,‘久’皆音几,至孔子传《周易》方有...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穷極虚无,得道之常,则乃至於不穷極也。无之为物,水火不能害,金石不能残。用之於心,则虎兕无所投其爪角,兵戈无所容其锋刃,何危殆之有乎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