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13_高明
高明云:“经文主要在阐述道的作用。道之旨,主张虚静无为,无知无欲,而‘鋭’与‘紛’皆源于‘知’和‘欲’,知多而欲鋭,欲鋭而紛争。使民无欲无争,所谓‘挫其鋭,解其紛’。则从矛盾的另一...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05_姚鼐
姚鼐云:“‘虚而不屈’,改‘掘’字从王辅嗣本。”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依字,‘蠆’应作‘’;‘蜂’应作‘蠭’,《汉书》‘蝮蠚手则斩手,蠚足则斩足;’即螫之谓也。《说文解字》‘蠚’作‘羞’,云:‘螫也’,知两字声义近矣。”
《老子》32_09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林‘猶’作‘由’。赵‘與’作‘於’。吕、葛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9_音韵_04_顾炎武
顾炎武《唐韵正·入声一屋》云:“服,古音蒲北反。《老子》‘治人事天,莫若嗇。夫惟嗇,是謂早服。早服是謂重積德。重積德则无不克,无不克則莫知其極。莫知其極,可以有國。’”并旁证《楚辞...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07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鬼与聖人俱两不相傷也。夫两不相傷,则人得治于阳,鬼得治于阴;人得全其性命,鬼得保其精神,故德交歸焉。”
《老子》15_音韵_0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高本汉:‘豫兮’作‘懊兮’,‘懊’與‘猶’韵,‘儼’與‘涣’韵,‘敦’與‘混’韵。儼、涣实际非韵。‘客’作一‘容’,‘釋’又作‘汋’、作‘液’,皆韵。又‘孰能濁以静之徐...
《老子》16_今译
达到虚寂的极致,执守静察的方法。万物相互依傍地生长,我由此观察它们循环往复的规律。自然之物虽然纷繁众多,但最终又各自复归于它们的本原和虚静状态。虚静,这就是回到生命的起点。回到生命...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復衆人’,御注作‘衆民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“泊”假作“博”(上古二字皆为铎部),“佻”作“垗”,谓“我博焉未垗”。今从甲本。河上公本、熊刻王弼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英伦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...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6_高亨
高亨云:“傅本作‘閔閔’。‘閔’借为‘潣’。《说文》:‘潣,水流浼浼貌。浼,污也。’是‘閔’有污濁之义之证。《楚辞·渔父》:‘安能以身···受物之汶汶者乎?’王注:‘蒙垢尘也。’‘...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前識者”三字损掩,帛书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严遵本“識(简作识)”作“職(简作职)”,无两“也”字,“首”作“始”,谓“前職者,道之華,而愚之始”。陆希声本“識(简...
《老子》70_02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’。”水海按:譣王弼注云:“惑于躁欲,故曰:‘莫之能知’也;迷于荣利,故曰:‘莫之能行’也。”是知王弼本当作“天下莫之能知,莫之能行”。
《老子》24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自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馆本、遂州本、(唐)李荣本皆无“者”字,作“自見不明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...
《老子》22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王守正本“少”作“小”,謂“小則得,多則惑”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馆本、遂州本“惑”作“或”,謂“少則得,多則或”。其他诸通行本皆同帛书本。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07_罗远贤
罗远贤云:“《治要》引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7_音韵_01_江有诰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。邓廷桢谓:舉、與韵,并云:“‘與’,一本作‘補’,舉、補亦韵也。”陈柱谓:舉、補韵,餘、下韵。武内义雄谓:恃、處韵。
《老子》51_07_校笺_05_释德清
释德清云:“(道)如此生之,生生不已,而不自有其生。如此作為,以成熟之,而不自恃其为。虽為萬物之主,而不自以為宰。所以為玄德也。”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5_洪颐煊
洪颐煊云:“‘脩之於國,其德乃豐’,按‘國’当为‘邦’。上下文身、真,家、餘,鄉、長、下、普皆为韵,此以邦、豐为韵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‘修之邦,其德乃豐’;又云‘以邦觀邦’,字尚未改...
《老子》54_音韵_04_李赓芸
李赓芸云:“《老子·德经》‘修之於身,其德乃真···’;此八句四易韵。‘國’本‘邦’字,与‘豐’协。又《管子·牧民篇》‘毋曰不同生,远者不听;毋曰不同鄉,远者不行;毋曰不同國,远者...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05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本作‘攫鳥猛狩不搏’,遂州本同敦本,唯‘狩’字作‘獸’。”
《老子》13_音韵_04_本章韵读
本章韵读:驚,耕部;身,真部,耕真合韵。驚、驚、驚,耕部。身,真部;梡,元部,真元合韵;身、身,真部;梡,元部,真元合韵。下、下、下、下,鱼部。
《老子》58_音韵_06_古棣
古棣云:“帛书乙本作‘兼而不刺’,‘兼’字显然是‘廉’字之误,‘刺’字乃以义误改。许抗生从帛书乙本作‘刺’,非。‘劌’入月部,与上句及下二句押韵,作‘刺’则失韵。”又云:“传世诸本...
《老子》59_06_校笺_06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既为帝王、國主,慈有苍生,视物如子,故云‘之母’。德行虽高,功成不处,无为虚淡,故可長久矣。”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说文》:‘猶,玃属,从犬,酋声;一曰陇西谓犬子為猶。’段注:‘《曲礼》曰:使民决嫌疑,定猶豫。《正义》云:《说文》:猶,玃属;豫,象属。此二兽皆进退多疑,人多疑惑...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層’,罗卷作‘曾’,馆本作‘重’。赵写‘累’作‘絫’。按:‘累’借为‘厽’,《说文》曰:‘厽,累坺土为墙壁。’”
《老子》64_1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能輔萬物之自□,□弗敢為”,前句损掩一“然”字,后句损掩一“而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...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《经幢》‘和’下有‘焉’字。吴、潘作‘孝子’。《抱朴子·诘鲍篇》引鲍敬论‘六親不和焉而孝慈彰矣’,盖本此文,则鲍所见本作‘孝慈’。各本并作‘孝慈’。古‘慈’、‘子’...
《老子》20_01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绝學无憂’一句,当在上章。”又云:“按:晁氏《读书记》引明皇本亦以‘绝學无憂’属于此章(即第十九章)之末。孙盛《老子疑问反讯》引已同今本。伦谓当如明皇本。上文六句為偶...
《老子》67_05_校笺_0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文中子·中说·魏相篇》仇璋说‘三有’曰:‘有慈,有儉,有不為天下先’;实即本此,亦无‘敢’字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