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5_06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譣弼注曰:‘視之不足見,则不足以悦其目;聽之不足聞,则不足以娱其耳;若无所中,然乃用之不可穷极也。’伦谓王盖三句皆作‘不可’,‘不足’乃王注之辞。‘足’、‘可’音近,传...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02_虞世南
虞世南云:“河、韩本‘足’皆作‘可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6_校笺_03_高亨
高亨云:“马说是也。‘視之不可見’句,唐玄宗本未误,当据改。”刘韶军云:“‘視之不足見’,宋徽宗、明太祖、清世祖三帝同,唐玄宗注疏本经文作‘視之不可見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6_校笺_04_奚侗
奚侗云:“‘足’,当依河上公注训‘得’。《礼记·礼器》:‘百官皆足;’郑注亦训‘足’为‘得’。···下‘用之不足既’之‘足’,各本作‘可’,与上二句不一律,盖浅人不知‘足’可训‘得...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7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本‘淡’作‘惔’,无‘乎其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35_06_校笺_05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視不足見,···聽不足聞,··用不可既;’是成作‘視不足見,聽不足聞,用不可既。’王注:‘視之不足見,···聽之不足聞,··用之不可穷极;’上二...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二十三章‘希言自然’,弼注曰:‘下章言道之出言,淡兮其无味也,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;’则王同此(‘淡兮其无味’),‘味’下有‘也’字。今王本盖为后人依别本改之矣。罗卷...
《老子》35_06_校笺_06_古棣
古棣云:“马说,非。奚侗训‘足’为得,是;断言三句皆作‘不足’则非。上两句应作‘不足’,‘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’,即視之不得見,听之不得聞。作‘不得’与‘不可’,有差别:‘不得’...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第二十三章王弼注“道之出言,淡兮其无味也”,全引此章经文,古王弼本当作“淡兮其无味也”,同笔者校文。又,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兮”字。张松如、张舜徽即校为“兮”字。“兮”为《老...
《老子》35_06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前两句作“視之不足見也,聽之不足聞也”,后一句作“用之不可既也”。古棣说大致不差。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10_唐玄宗
唐玄宗注疏云:“道之出口者,言人君约道德清静之法,以为不言无为之教者,初出于口,淡然无味,岂如俗中有亲誉畏侮等,以为滋味乎?”
《老子》35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、成玄英本、(唐)李荣本皆无“之”字,无“也”字,作“聽不足聞”。陈象古本无“足”字,无“也”字,作“聽之...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11_陈景元
陈景元云:“若夫道之出口淡然无味,所谓‘信言不美’也。清静无为,则民樂其性,故含哺鼓腹而游乎混茫,则不知其所之矣,岂有和悦之声、甘美之味而审听咀嚼哉!?”
《老子》35_07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不可聞’,各本并作‘不足聞’。罗卷本、易州本无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12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大象之道,非世味可比。出之于口,淡乎其无味。然无味之味,其味虽淡,具先天之造化,明太极之本体,亘古亘今,其味不变。人能知此淡中之味,则大象在吾心,道味在吾口。”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道出言’,御注、河上、王弼作‘道之出口’,傅奕作‘道之出言’,下‘視’、‘聽’、‘用’三句各本皆有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淡’,徒暂反、徒览反。”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本‘口’作‘言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淡乎’,古本作‘淡兮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9_东条一堂
东条一堂云:“‘道之出口’,古本、碑本‘口’并作‘言’。弘按此注及二十三章注,俱作‘出言’。《释文》出‘尺类反’,合而稽之,王本经文本作‘出言’明矣。其作‘口’者,盖缺上画也。何晏...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兮’作‘乎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0_陶鸿庆
陶鸿庆云:“傅奕本‘出口’作‘出言’,据王注言:‘道之出言,淡然无味;’而二十三章:‘希言自然;’亦云:‘下章言道之出言,淡兮其无味也。’似所见本与傅奕同也。岂‘言’字阙坏为‘口’...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‘兮’,吕作‘乎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、彭、臧疏、易州、罗卷‘言’字同此。成疏云:‘至道虚寂,其体希夷,所以出言淡然无味;’是成亦作‘言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淡无味’,各本‘淡’下有‘乎其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2_柳存仁
柳存仁云:“《道藏》本唐玄宗《疏》误作‘視之出口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3_古棣
古棣云:“应作‘出言’。‘言’字與下句‘視之不足見’谐韵,作‘出口’误。唐以后各本,作‘出口’者,乃后人据河上公注本而误改。帛书甲本、乙本皆作‘故道之出口也,曰’,许抗生从之,误。...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道之出言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陈、清源、黄、程‘言’并作‘口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4_黎子耀
黎子耀云:“‘故道之出言也,曰’,‘故’,通古。‘言’,今本作‘口’,盖由‘言’之缺损。句中‘曰’字,今本脱。”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出言’,王弼同古本。”水海按:譣今王弼注文,谓“而道之出言”。可知王弼注本作“道之出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