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0_05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河上公并苏注皆作‘為雌’,一本或作‘无雌’,恐非经义;盖当经中有‘知其雄,守其雌’也,理亦当作‘為雌’。”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默’字,傅奕同古本。河上公并开元御注本作‘繟’。王弼、梁王尚、孙登、张嗣作‘坦’。今依古本。”水海按:陆德明引王弼本作“繟”、“坦”二字,可能陆氏所见王弼本两存也。又...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8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彰’,明也。有德而不自以為是,故彰。”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1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吾者,指王侯而言。作,动起也。鎮者,安也,重也,壓也。无名之樸,道也。人之心易塞而难虚,易动而难静,易迁而难守,易变而难常,虽已相化,而或有復為外物所动,欲起妄作者,则...
《老子》51_06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故道生之,蓄之,長之,育之,亭之,毒之,蓋之,覆之。’‘畜’,积也。‘覆’,音副,古文如此。物生之后,积累而長,指春而言也。长、育,指夏也。亭、毒,指秋也。王弼、李奇...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治大國者若亨小鱗’,‘鱗’,总括魚之属也。傅奕、孙登同古本。‘小鱗’,小魚也。”按:范所见傅奕本“鮮”作“鱗”。
《老子》06_02_校笺_07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門’者,指阴阳也。以其一辟一阖、往来不穷而言也。阴阳者,以道之动静而言也。动而曰阳,动极而静曰阴。动极而静,静极复动,开阖不忒,生育无穷。‘根’者,谓天地本于此也。人...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咳’,何来切,张玄静与古本同;《集韵》通作‘孩’;《说文》:‘小兒笑貌。’一云:‘子生周岁而能别人。’我獨静居,情欲未兆之始,如婴兒之未有分别也。”
《老子》38_04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仁者,爱之理也,義者,事之宜也。爱出乎理,谓之上仁。上仁為之而无以為者,非以要誉也,无所為(去声)而為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凡物酝’,傅奕云:‘古本如此。’‘酝’字,《玉篇》‘音云,又音运,物数乱也。’一本作‘夫物芸芸’。《庄子·在宥篇》曰:‘萬物芸芸,各復其根。’‘芸’字,成玄英疏云:‘...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絶聖棄知,民利百倍’,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11_范应元
范应元云:''聖人言'绝句。社稷者,古者建邦立國,左社(土神)右稷(谷神)。社者,五土之神也;稷者,祈穀之所也。民以食為天,故有國必先社稷,而王者乃社稷之主也。受國之垢者,謂自行谦下...
《老子》10_07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生之畜之’,‘畜’许六切。畜,养本也。谓万物皆根于道而生,本于德而养,然生之不以為己有,為之而不恃其功,至于長成而不為之主,故万物各得其所而不知所以然而然,是谓玄德也...
《老子》48_04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无為則无不為’,司马温公与古本有‘則’字,陈韶、王弼同古本。”水海按:今见诸王弼本不作“則”,而作“而”。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閔’,音門。‘偆’,旧音春,傅奕同古本。《玉篇》:‘偆,尺尹切,厚也,富也。’谓其政以德閔閔若昏,则其民富足而淳厚矣。”
《老子》65_06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知此稽式,是謂玄德’,傅奕、王弼同古本。‘稽’,古兮反,考也,同也,如《尚书》‘稽古’之‘稽’。此用智、不用智两者,亦是考古之法也。能知此考古之法,是謂玄遠之德也。”...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憍’,矜也;旧本亦与‘驕’通。‘伐’,自称美也。决之而勿矜其能,勿伐其功,勿憍其势···。”
《老子》33_03_校笺_08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勝,克也。守道之士,谦柔自处,未尝欲勝人,而人每不能勝之者,惟其有定力故也。定力者何?能克去己私,而全乎天理,此自强也。”
《老子》67_06_校笺_08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慈’,爱也。夫慈爱,故能勇于行道,使亲安君尊,而天下人无弃人,物无弃物也。”
《老子》31_04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是以君子居則貴左’,‘左’上声;‘用兵則貴右’,‘右’上声。河上公无‘是以’字。‘左’,阳也,主生。‘右’,阴也,主殺。是以居常則貴左,用兵則貴右,盖殺伐之事,非以為...
《老子》64_06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豪’字,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取’,一作‘奪’,非古也。”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1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(道)生物之功既成,未尝名為己有。”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民之飢者,以其上食税之多也,是以飢’,古本。食者,充君之庖;税者,输国之赋。食用当俭,赋税当輕。在上者或取之于民大多,是夺民之食,而使之飢也。”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贞’,‘貞’,正也。王弼、郭云同古本。一本‘貞’作‘正’,亦后人避讳也。河上公本作‘侯王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09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道本无為,心非有作,一念才起,即是妄源。為恶為善,而事虽不同;逐境逐情而意常不异。妄念既作,莫非危机,故舜曰:‘人心惟危。’是以聖人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,常因自然...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7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圣人诚信既足,其于言也,尚且贵之,而不轻发,则民自诚信矣。”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1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道之明者,微妙幽玄,故如昏昧。道之进者,不与物争,故如退缩。道之夷者,高下随宜,故如不平等也。”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1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在上者或取之于民赋税太多,是夺民之食而使之飢也。然则上之库藏,民之怨府也。库藏之物,民之膏血也。何况酷吏非泛诛求,视天〔下〕之民反不如于猪狗。吏馀珍馔,民之糟糠,怨气冲...
《老子》05_03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囊底曰橐,竹管曰籥。冶炼之处,用籥以接囊橐之风气吹炉中之火。天地之間虚通而已,亦如竹管之接气,虚而不曲也。气来则通,气往则不积,譬彼橐风之俞动,则此籥气之俞出,炉中之物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