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甲本“爽”作“”,则為“爽”的异体字,甲本释文校為“爽”。乙本同此句,今从乙本。今诸通行本“使”作“令”,无“之”字,谓“五味令人口爽”。
《老子》03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全损,后句作“□民不為□”,损掩“使”和“盗”二字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杜光庭本...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繡呵繆呵”,“蕭(简作萧)”假作“繡(简作绣)”(上古二字皆為心纽幽部),“呵”為“兮”之时译,今复原;“漻”假作“繆”(上古二字皆為幽部);帛书乙本“兮”时译為...
《老子》01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玄之有玄,衆眇之□”,“又”假作“有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之部),“門(简作门)”字损掩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《甲、乙本释文》和复旦本及高明本皆校“眇”为“妙...
《老子》59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全损,帛书乙本作“重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莫知其□”,前句损掩“積德則无不克”,后句损掩“无不克則”和句尾“極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据通行本校补,今从。道藏河上公本、宋...
《老子》55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和曰常,知和曰明”,前句“和”前无“知”字,后句“知和”之“和”,当为“常”字之误,《甲本释文》即校改为“常”;乙本作“□□□常,知常曰明”,前句损掩“知和曰”...
《老子》45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“其”作“亓”,“弊”作“幣”(为“弊”的假借);帛书乙本全部损掩。宋刊河上公本、《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》本、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和S三九二六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本...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愛以身為天下,女何以寄天下”,前句同此句;从上下文义看,后句不通。帛书乙本前句同此句,后句“若”作“女”;“女”,后来写作“汝”(“女”為“汝”的古字)。《集韵...
《老子》42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损掩,今据傅奕本校补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本、范应元本等通行本“衰”作“抱”,谓“萬物負陰而抱陽”。《文子·上德篇》、《淮南子·精神训...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(《甲本释文》校“袙”为“魄”帛书乙本同此二句(《乙本释文》和高明校“袙”为“魄”)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“袙”皆作“魄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想尔...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聖(简作圣)”假作“聲(简作声)”(上古二字皆为书纽耕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正。乙本“聖(简作圣)”省作“职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正。想尔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敦煌丁...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同於德□,道亦德之”,损掩“者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福本、林希逸本、李道纯本、林志坚本、焦竑本、释德清本...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无“於”字,今从甲本。王弼本、张之象本皆无此句。陈鼓应也误掉此句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九引“可”作“多”,谓“罪莫大於多欲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...
《老子》40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反也者”三字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皆无两“也”字。赵至坚本“反”作“返”,其他诸本同帛书乙本。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前句帛书甲本“闚”作“規(简作规)”,乃同音假借,乙本作“不規於□□知天道”,“規(規的异体)”亦为“闚”的借字,“牖以”两字损掩。严遵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河上公本、王羲...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關(今简作关)”作“”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《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》、王弼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宋徽宗本、王安石本、苏辙本、陈景元本、吕惠卿本、董思靖本、李...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此,后句作“□□强之”,损掩“必古(姑)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和高明误校为“必固”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景龙本“古”作“故”,謂“將欲弱之,必故强之”。宋刊河上...
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坐亓閲,解亓紛”,“坐”为“銼”的近音假借(二字上古皆为歌部),或是“銼”的误省,《甲本释文》校为“挫”;“閲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为“鋭”;两“其”字皆作“亓”。...
《老子》29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作“為之者敗之,執之者失之”,二“者”前皆有“之”字。今从甲本。遂州本“為”后“者”字作“故”,谓“為故敗之,執者失之”。《群书治要》引“失”后“之”作“也...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损掩;帛书乙本损缺“萬物”二字,今据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等本校补。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01_校勘
此三语,帛书甲本作“夫兹,□□則勝,以守則固”,“兹”为“慈”之假,“則勝(今简作胜)”前损掩“以戰(今简作战)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夫兹,以單則朕,以守則固”。...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人□□□,夕議而教人”,“夕”为“亦”的假借(二字皆为铎部字,属叠韵通假),损掩三字为“之所教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全损。今从《甲本释文》。傅奕本无...
《老子》41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,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景龙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本、林希逸本、司马光本、董思靖本、王雱本、彭耜本、杜道坚本、林...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本。今存各通行本“執(简作执)今”作“執古”。傅奕本“以”前有一“可”字,作“執古之道,可以御今之有”。景龙本“御”作“语”,謂“執古之道,以語今...
《老子》3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通行本皆作“道常无為而无不為”。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所以不□”,句首损掩“知止”二字,句末损掩“殆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(宋)李荣本、林志坚本“止”作“之”,谓“知之所以不殆...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此;帛书乙本“以”作“用”,“菥”作“(高明作‘答’)”。今从甲本。河上公本、白文本、(唐)李荣本、林希逸本、董思靖本、陈景元本、邓锜本、张嗣成本、李道纯本、杜道坚...
《老子》80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觌邦相璧,鷄狗之聲相聞”,前句“鄰”借作“”,“望”误作“整”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甲本中‘璧’字,或以为‘望’,或以为‘堅’。按‘望’上当从‘’,‘堅’下当...
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古□□□□□□□語才”,损掩“之所謂曲全者,幾”七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帛书乙本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正。(宋)...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,唯'謂(简作谓)'假作'胃';乙本'邦'讳作'國(简作国)'。今从甲本。'詢(gòu)',同'詬(简为诟)',张松如、《甲、乙本释文》、复旦本即校为'詬(简为诟)',其义为耻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