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9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释德清本“利”作“智”,谓“絶巧棄智,盗賊无有”。经训堂刊傅奕本“賊”作“跖”,谓“絶巧棄利,盗跖无有”。其他诸本皆同帛书甲、乙本。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范应元本无“此”字,“言”作“者”,无“也”字,“未”作“不”,“足”后有“也”字,谓“三者,以為文不足也”。遂州本“言”作“者”,无“也”字...
《老子》19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顾欢本“故”误為“政”,无“之”字,作“政令有所屬”。其他诸通行本皆无“之”字,作“故令有所屬”。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見素抱□□□□□”,损掩“樸”和“少私寡欲”五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見素抱樸,少□而寡欲”,损掩一“私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前句从乙本,后句从《...
《老子》20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今诸通行本皆同此二语。
《老子》20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“诃”作“呵”。今从甲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索洞玄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虞世南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陆希...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“惡(简作恶)”假作“亞(简作亚)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铎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甲本。王弼本、张之象本“美”作“善”,“善”后并有“之”字,无“其”字...
《老子》20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人之□□,亦不□□□□”,前句损掩“所畏”二字,后句损掩“可以不畏”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皆已校补。乙本同此两句。今从乙本。今通行本前句同此,后句无“亦”字,无“以...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“兮”,时译为“呵”,“哉”假作“才”(上古二字皆为之部)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唐玄宗注本、唐玄宗疏本、楼正本、景福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...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经训堂刊傅奕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成玄英本、(唐)李荣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陈象古本、邵若...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经训堂刊傅奕本、御注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成玄英本、强思齐本、宋徽宗本、苏辙本、元刻林希逸本、王雱本...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“泊”假作“博”(上古二字皆为铎部),“佻”作“垗”,谓“我博焉未垗”。今从甲本。河上公本、熊刻王弼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英伦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...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,仅存一“若”字,“婴兒未咳”四字全损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帛书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宋刊河上公本“若”作“如”,“婴”作“孾”,“兒”后有“之”,“咳”作“孩”,谓...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纍呵如□□□”,“呵”为“兮”之时译,损缺“无所歸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纍呵怡无所歸”,“呵”为“兮”之时译。“怡”为“似”之假借(二字上古皆为邪母...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皆有餘,我獨遺”,前句损掩“衆人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前句“有”假为“又”,无后句。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此下甲本有‘我獨遗’三字,通行本作‘而我...
《老子》20_1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愚”假作“禺”(上古二字皆为疑纽侯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范应元本“我”下有“獨(简作独)”字,“也”后有“哉”字,作“我獨愚人之心也哉!”...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憃憃呵鬻□□□”,“呵”为“兮”的时译,今复原;损缺“人昭昭”三字,帛书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“惷憃”作“湷涛”,“兮”时译为“呵”,今复原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...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臀呵鬻人蔡蔡”,损掩“我獨若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“”作“冒”;“兮”字误译为“呵”,今还原;“察察”假作“蔡蔡”(上古“察”和“蔡”皆为月部字),《...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(《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·附老子甲本》)作“我獨呵,物呵其若□”,两“呵”皆为“兮”之误译,今复原;“海”字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和高明《帛书...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朢”作“璧”,“兮”误译为“呵”,今复原;乙本“兮”亦误译为“呵”,今复原,无“其”字。河上公本、景龙本、葛玄序文本、白玉蟾本、(宋)李荣本、李道纯本、林志坚本“朢...
《老子》20_1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□□□以悝”,损掩“衆人皆有以,我獨頑”八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前句同此,后句作“我獨門元以鄙”,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元’字左半残,似尚有偏...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经训堂刊傅奕本“吾”作“我”,“欲獨”作“獨欲”,谓“我獨欲異於人,而貴食母”。想尔本、遂州本“吾”作“我”,无“欲”后“獨”字,谓“我欲異於...
《老子》21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景龙本“德”作“得”,谓“孔得之容,唯道是從”。李约本、明太祖本、《永乐大典》本“是”作“之”,谓“孔德之容,唯道之從”。其他诸本皆同...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,后句“朢”作“整”(“朢”的或体);乙本前句同,后句“物”作“沕”。邢玄本“之”后有“於”字,“朢”作“恍”,“物”作“惚”,谓“道之於物,惟恍惟惚”。今诸...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呵,中有象呵”,损掩“物呵朢”三字,“呵”当為“兮”之时译,今复原。帛书乙本作“沕呵朢呵,中又象呵”,“物”作“沕”,“呵”当為“兮”之时译,今复原;“又...
《老子》21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三处“兮”时译為“呵”,今复原;帛书乙本三处“兮”时译作“呵”,今复原,“物”作“沕”。想尔本“朢兮物兮”作“惚慌”,“物兮“作“像”,谓“惚慌,中有像”。顾欢本作...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濘呵嗚呵,中有請吔”,二处“呵”,皆為“兮”之时译,今复原,“嗚(简作鸣)”则为“冥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為明母耕部);后句“兮”作“吔(yē)”。帛书乙本作“幼...
《老子》21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其請甚真,其中□□”,损掩“有信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两处“其”字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為“其”。今從《乙本释文》。王羲之本“其請”作“有精”,谓...
《老子》21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甲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同此二句。其他诸通行本皆作“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”。
《老子》21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父”作“仪”(為“父”的异体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作“父”;帛书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想尔本、索洞玄本、遂州本、馆本此句作“以閲終甫”。其他诸通行本皆作“以閲衆甫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