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0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四字,甲、乙本皆如此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李约本无此四字。其他诸本皆同帛书本。
《老子》54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仅残留“脩之”二字,餘皆损掩。帛书乙本前句作“脩之鄉”,后句作“亓德乃長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本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、景龙本、范应...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“勶”假作“達(简作达)”(上古二字皆為月部)。今从甲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宋徽宗本、吕惠...
《老子》78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和乙本'云'后皆误衍一'曰'字,今删去;乙本'故'作'是故',甲本同此('故');乙本'聖(简为圣)'作'',甲本同此'聖(简为圣)'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无'故'字,无'之'字,作'聖人言...
《老子》75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第一句和第三句的“輕(今简作轻)”省借作“巠”(《说文·车部》:“輕……巠声。”),第一句句末无“也”字,第二句“其”作“亓”,其他文字同;帛书乙本同此,惟“其”作...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夫伐司殺者殺,是伐大匠斲也”,“代”假为“伐”(上古“代”为职部,“伐”为月部。职部【et】和月部【at】,主要元音相近,韵尾相同,可以旁转,职月合韵。故“代”可以...
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坐亓閲,解亓紛”,“坐”为“銼”的近音假借(二字上古皆为歌部),或是“銼”的误省,《甲本释文》校为“挫”;“閲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为“鋭”;两“其”字皆作“亓”。...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以聲人居无為之事,行□□□□”,“聖(简为圣)”假作“聲(简为
《老子》24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自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馆本、遂州本、(唐)李荣本皆无“者”字,作“自見不明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...
《老子》03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此,后句全损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陆希声本、杜光庭本及诸宋元明人本“上...
《老子》57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夫天下□□諱,而民彌貧”,损掩“多忌”二字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...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去罷耳此”,“罷(简作罢)”為“彼”的音假(上古二字皆為歌部),“耳”是“取”的假借(上古“耳”為之部,“取”為侯部。因之部【a】和侯部【o】元音相近,故可旁转,...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愛以身為天下,女何以寄天下”,前句同此句;从上下文义看,后句不通。帛书乙本前句同此句,后句“若”作“女”;“女”,后来写作“汝”(“女”為“汝”的古字)。《集韵...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恒不雞,復歸婴兒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德’字原无重文号。按下文‘德乃足’、‘德不貣’例,此处当作‘德不離’,写者误将‘德’字重文号置於恒字之下。乙本此三处...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同之;乙本作“大上,下知又□”,“有”假为“又”,“之”字损掩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帛书甲本。高明謂甲、乙本作“太上”,则抄误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熊刻王弼本、张...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“其”作“亓”,“税”借作“说”(二字皆从“兑”取声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正;帛书乙本“其”亦作“亓”,“税”则借作“跷”(《龙龛手鉴》谓“”为“羊拙反”,《字汇补·...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前句“飄(简作飘)”作“”,后句同。今从甲本。王弼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本、林希逸本、董思靖本、王雱本、彭耜本、张嗣成本、张之象本“飄(简作飘)”字前皆有...
《老子》22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苏辙本“有”字无,謂“不自伐,故功”。其他诸本皆同帛书本。
《老子》53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大道,唯□□□”,前句损掩“行於”二字,后句损掩“迆是畏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补校为“行於大道,唯施是畏”。帛书乙本,前句同此,后句“迆”作“他”,盖“迆”之...
《老子》81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除赵孟頫本之外,其他诸本“人”前有“聖(简作圣)”字,“弗”作“不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...
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,帛书乙本作“故或下□□,□下而取”,损掩前句“以取”和后句“或”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甲本。傅奕本、吴澄本、李道纯本、林志坚本、危大有本皆无“故”字,作...
《老子》31_10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作“是以吉事□□,□□□□”,前句损掩“上左”二字,后句全损。今从甲本。道藏河上公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傅奕本、李约本、(唐)李荣本、白文本、司马光本、林希逸...
《老子》51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无“而”字。今从甲本。其他诸本皆无“而”字,同帛书乙本。
《老子》3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,□也”,损掩“知足者,富”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白文本、范应元本皆同此,与帛书乙本合。其他诸本皆无“也”字。
《老子》55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之厚□,比於赤子”,前句句首损掩“含德”二字,句末损掩“者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帛书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皆同前句。司马光本同此二句。...
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彼”假作“皮”,乙本“彼”假作“罷(简作罢)”,“彼”、“取”之间有一“而”字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、严遵本无“故”字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与诸今本皆同此。
《老子》03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全损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治”作“為”,谓“則无不為矣”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易玄本、景福本、敦煌甲本、遂州本、虞世南本、李约...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道□□□□□□□”,“道”后损掩“氾呵其可左右也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唯校“氾”为“汛”,为误,见下;乙本作“道渢呵亓可左右也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...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作'禾大□,□□□□,□□□為善',第一句'和',假借作'禾'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歌部),'怨'字損掩;第二句'必有餘怨'全損;第三句損'焉可以'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...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帛书乙本“敝”假作“”(二字上古皆为并母月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正。今从甲本。道藏河上公本“洼”作“窊”,“敝”作“弊”,谓“窊則盈,弊則新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