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勘

《老子》58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“禍”作“”,《甲本释文》即校为“禍”。帛书乙本,无“禍,福之所倚”一句,“福,禍之所伏”损掩“禍”一字;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各本作‘禍,福之所倚;福,禍之所伏’...
0436

《老子》42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天下之所惡,唯孤、寡、不”,“人”作“天下”,“”即“穀”的假借或省写;帛书乙本作“人之所亞,□□寡、不”,“亞”为“恶”的假借,“唯孤”二字损缺,“棠”为“穀...
0375

《老子》53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大道,唯□□□”,前句损掩“行於”二字,后句损掩“迆是畏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补校为“行於大道,唯施是畏”。帛书乙本,前句同此,后句“迆”作“他”,盖“迆”之...
04413
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四句,帛书甲本衍“失道矣”三字;“失義而后禮”句,“失”和“后禮”三字损掩。帛书乙本,“故失道而后德”句同,而“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義,失義而后禮”三句中的“后”,皆作“句”,实...
0296
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无“故”字,后句“柔弱”后有“微細”二字(因前文有此二字,此处仍衍)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...
03213
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之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遂州本两处“乃”字皆作“能”,“王”作“生”,謂“容能公,公能生”。景龙本、(唐)李荣本作“容能公,公能王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...
03512

《老子》14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甲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敦煌丙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陆希声本、杜光庭本、诸宋金人本、...
04913
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;帛书乙本损掩一“媮”字,今据傅奕本、广明本校补。严遵本“廣德”作“盛德”,两“如”字作“若”,“媮”作“偷”,谓“盛德若不足,建德若偷”。吴澄本“廣德”作“廣...
05712

《老子》66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天下樂隼而弗猒也,非以亓无諍與”,前句无“皆”字,“推”假作“隼”(上古“推”【dzuei】為从纽微部,“隼”【siwen】為心纽文部,因微部【ei】和文部【en】,主要元音...
04014

《老子》42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作“□□以為和”,损掩“中氣”二字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本、李约本、虞世南本、成玄英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、杜光庭本...
04812
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敦煌丁本、楼正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、(唐)李荣本、杜光庭本、陈象古本、吕惠卿本、司马光本、道藏苏辙...
0458
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以聲人居无為之事,行□□□□”,“聖(简为圣)”假作“聲(简为
04110
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所以不□”,句首损掩“知止”二字,句末损掩“殆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(宋)李荣本、林志坚本“止”作“之”,谓“知之所以不殆...
0597
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如此,今从之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敦煌乙本、敦煌丙本、遂州本无“故”字,作“有之以為利,无之以為用”。其他诸本同帛书本。
04710

《老子》08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“争”作“静”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顾欢本、傅奕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本、林希逸本、董思靖本、王雱本、陈景元本、彭耜本、寇才质本、赵孟頫本、大田晴轩本“尤”下有“...
03813
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女以重之,餘生”,“女”為“安”之假借(上古“女”為泥纽鱼部字【nǐa】,“安”為影纽元部字【an】;鱼部【a】和歌部【ai】主要元音相同,可以通转;歌部【ai】和元部...
0536
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天下,亓鬼不神”,损掩“以道立”三字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帛书《甲、乙本释文》及高明等皆校“立”为“莅”。道藏严遵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景龙本、御...
0555
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“其”作“亓”,“慈”假作“兹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分别校为“其”、“慈”。帛书乙本“今”字损掩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;“其”作“亓”,“慈”亦假作“兹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...
0308

《老子》67_10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误脱;帛书乙本“其”作“亓”,“儉”借作“檢”,《乙本释文》分别已校为“其”、“儉”,其他文字同此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本。严遵本“舍”作“釋”,“儉”前无“其”字,谓...
0365

《老子》32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天地相谷,以俞甘洛”,“合”字作“谷(jué)”(《甲本释文》和高明《帛书老子校注》引误为“谷”),“洛”为“露”之假(上古二字皆为来纽铎部,为同音假借),《甲本...
0397
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李道纯本“昆”作“混”,“地”作“而”,谓“有物混成,先天而生”。其他诸本皆作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”。
03010
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兵强則不勝,木强則恒”,无“是以”二字,“恒”,“疑读为‘框’。《说文》:‘框,竟也。’木强則框,犹木强則折。”(《甲本释文》校注语)此说是,今从。帛书乙本作“...
0286
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并同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出”后无“於”字,“以”前有“可”字,作“不出户,可以知天下”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“以”前有“可”字,作“不出於户,可以知天下”。严遵...
04112
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同於德□,道亦德之”,损掩“者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福本、林希逸本、李道纯本、林志坚本、焦竑本、释德清本...
03711

《老子》54_09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作“吾何□知天下之然兹?以□”,前句损缺“以”字,后句损缺“此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和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“何”作“奚”,傅奕本谓“...
04613

《老子》78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'天□□□□,□□□行也',前句损掩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'下莫不知',后句损掩三字,则校补为'而莫能'。帛书乙本前句同此,后句作'而□□□□也',损掩'莫之能行'四字,...
06011

《老子》31_13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语,帛书甲本同。乙本作“□朕而以喪禮處之”,句首损掩“戰(简作战)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;“朕”為“勝(今简作胜)”之假(“朕”為侵部,“勝(简作胜)”為蒸部,侵部【m】、蒸...
0257

《老子》13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“梡”作“患”。今从甲本。许抗生、高明校订本同乙本,作“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也”,培真校订文同甲本。其他诸本皆无“有身”后“也”字。想尔本、顾欢本、景龙...
0368

《老子》14_01_校笺_01_校勘

两句,帛书甲本“微”作“聳”,為“微”的异体(银雀山汉墓竹简《孙膑兵法·威王问》和《北海相景君铭》、《赵宽碑》皆有此字,竹简《孙膑兵法·威王问》摹写本释文即把“聳”写作“微”),《...
0358

《老子》41_11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等皆同乙本。
031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