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當有“故”字,因為最后两句是本章的结语。二“之”字亦非衍文,由帛书本可证。他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等古本皆有此二“之”字。 又,...
《老子》14_11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此两句言道不生不灭,无始无终。唐玄宗注:“无始,故‘迎之不見其首’。无终,故‘随之不見其後’。”严復云:“見首見尾,必有穷之物。道与宇宙,无穷者也,何由見之?”徐梵澄云:“...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道乃久”:道者,“先天地生而不为久,长於上古而不为老”(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),故謂道乃久。“久”,指没有时间界限。据杨慎说:“孔子以前,‘久’皆音几,至孔子传《周易》方有...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纍”(lèi卢对切),上古来母微部【luai】,同“累”,疲劳、疲惫、懈怠之义。郑玄注《礼记·玉藻》“纍纍”谓:“羸惫貌。”作“儽”(lèi卢对切),上古来母微部【...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“視(简作视)”,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皆校為“示”。“視(简作视)”通“示”(上古二字皆為脂部),显示,表示,引申為标榜。详见上章节校笺。高明校為“是”,不妥。“章”...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“雖(简作虽)”作“唯”。“唯”与“雖(简作虽)”用法同。连词,表示让步,相当於“雖然”、“即使”。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卷八云:“唯,《玉篇》:‘雖(简作虽),词两设...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為是,《老子》故书当作“或炅或吹”。“炅(rè)”,“熱(简作热)”的古字。王冰注《素问·举痛论》谓:“炅,熱(简作热)也。”《老子·德篇》“靓勝炅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...
《老子》32_04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甲本作“容(jué)”,《说文》:“谷,口上阿也。从口,上象其理。嘟,谷或如此。,或从肉,从蒙。”段玉裁注:“口上阿,谓口吻已上之肉,随口卷曲。”章炳麟《文始》:“《说文》:...
《老子》35_音韵_04_水海
水海按:“執大象,天下往。往而不害,安平大。樂與餌,過格止。”象【zǐan】、往【xǐwan】为韵,二字皆入阳部。害【xāt】、大【t*āt】为韵,二字皆入月部。餌【nǐe】、止【tǐe】为韵,二...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为是。其他各本作“故貴以賤為本”,盖由传写而有省、夺“必”等者也。河上公注云:“言必欲尊贵,当以薄賤為本;言必欲尊高,当以下為本基。”其所据之本与帛书同,在“貴”、...
《老子》42_03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应作“衰”。“衰”是“抱”的古字。(《说文·衣部》:“衰,裹也。从衣,包声。”徐铉注:“今俗作‘抱’,非。”段玉裁注:“《论语》:‘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’马融释以‘怀...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劳健训“糞”为“播”的假借,是也。唯为求谐韵,于“播”后增一“耰”字,实为不妥。《老子》文体为哲理散文诗,只求在不害义的情况下大体谐韵,并非有句必韵。为求韵而于经文中加字,...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文当作“得”,“德”则是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端纽职部)。张舜徽谓“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‘德’”。按:“得善也”句,帛书甲、乙本“得”字皆损掩;“得信也”句,帛书甲本“得...
《老子》52_01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无“可”字,蒋锡昌说非是。王弼注文,由于行文关系而加“则可”,并非引经文。若说“可”字為《老子》故文,“则”字岂不亦為故文?即使王弼所据本有“可”字,亦不能断定...
《老子》54_09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“奚”犹“何”也(见《古书虚字集释》),然《老子》原本作“何”而不作“奚”。“何以”,即“以何”,介宾结构,宾词前置,译为用什么,凭什么。又,“兹”犹“哉”也,“兹”与“哉...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人多知慧,而奇物兹起”。帛书甲本作“人”,古棣谓作“民”,则失校矣。甲本出“知”字,王弼注谓“知慧”,傅奕本又直作“知慧”,可知应作“知慧”。“知慧”,涵...
《老子》60_音韵_04_水海
水海按:“非其鬼不神也,其神不傷人也。非其神不傷人也,聖人亦弗傷【人】也。”神【dǐen】、人【nǐen】、人【nǐen】、人【nǐen】为韵,二字皆入真部。此四句又为虚字韵脚,此为富韵。
《老子》64_06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合抱”,两臂围拢,形容树的粗大。“毫”,《说文》作“”,隶作“豪”。《说文》云:“,豕,鬣如笔管者。出南郡。从希,高声。豪,籀文从豕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豪,亦作‘豪’。‘豪...
《老子》81_01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朱谦之说是。陈柱据俞樾误说校为“信者不美,美者不信”,今验之帛书本,皆失校也。又:“信”,真实;“美”,华丽。此“美言”,与“巧言”义通。吴澄云:“言之实者,不饰美;言之美...
《老子》70_03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老子言论的主旨即宣传自然无为之道。吕吉甫说:“无为而自然者,言之宗也。”
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朱谦之说是,当作“人生”,作“民生”不当。又,“强”、“彊”二字古同(见《玉篇》),今皆作“强”。 又,此两句中的两“也”字以及下两句中的两“也”字,是属于特殊用法的四个“...
《老子》01_01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俞说非。《老子》原本作“恒”而不作“常”,绝非“上”义也。又,“恒”为《老子》书中所用楚语,其义为“大”。扬雄《方言》卷二云:“恒,言既广又大也。荆(楚)、扬之间凡言广大者...
《老子》03_音韵_04_水海
水海按:“不上賢,使民不争。”賢【xien】,真部;争【tfen】,耕部。真部【en】 和耕部〔en】皆為阳声韵,其主要元音相同(而不属于对转),可以通转,故真耕合韵,賢、争押韵。“不貴難得之...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“功遂”,遂,成就、成功之义。《广韵·至韵》:“遂,成也。”《篇海类编·人事类·定部》:“遂,就也。”功遂即功业成就。“身退”,王真注:“非谓必使其避位而去也,但欲其功成而...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“故去彼而取此”,“彼”指“為目”,“此”指“為腹”。人一起贪欲,则永难满足,以致亡身。所以老子要“去目”,即“摒弃物欲的诱惑”,而“為腹”即“持守安足的生活”。“去目”、...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“涣”后应有“兮”字。松灵仙云:“外虽矜庄若众,内恒和畅放散无复滞著,涣然如凝冰消散也。”则釋“兮”為“然”。此“兮”為语尾助词,用在动词“涣”(涣散)之后,表示状态,译為...
《老子》18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不分章,张松如说是。吴澄本此节即连“大上”一节,并未另分章。然而“故”字,此处似非承接连词。《词诠》卷三云:“故,提起连词。”其无義,仅有提起下文之作用,不当“...
《老子》21_01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此两句之训解,衆说纷纷,未有确诂。河上公注云:“孔,大也。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,能受垢浊,处谦卑也。唯,独也。大德之人不随世俗所行,独從于道也。”唐玄宗注云:“孔,甚也。從,...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进而证明俞氏所说通行本下“道者”二字衍文,诚是也。帛书甲、乙本句首有“故”字,高亨谓為“衍文,后人所益”,不确也。帛书本“而”字,各本均作“於”,“而”训...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譣帛书本作“物无棄财,是胃(謂)曳明”,“物无棄财”与上句“而无棄物”衔接,无“常善救物”句,《文子·自然篇》“物无棄材”与上句“故人无棄人”亦紧接,正与帛书本相同,足证《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