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81_04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朱谦之说作“无積”是,正合帛书本。又:“无積”,河上公注云:“聖人積德不積财,有德以教愚,有财以施贫。”王弼注云:“无私自(不)有,唯善是與,任物而已。”意即没有私積的东西...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“褐”下皆有“而”字,正与严遵本、敦煌壬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同。有“而”字义足。 又,“褐(hè)”,乃《老子》书所用楚方言。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注云:“楚人谓袍为...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此二句之后句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,概而括之,凡有四说:一是“木强則折”说,主此说者有黄茂材、俞樾、刘师培、易顺鼎、奚侗、陈柱、马叙伦、高亨、蒋锡昌、朱谦之、任继愈、张舜徽、陈...
《老子》01_02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此二句中第一个“名”字和第三个“名”字,即“名”与“实”问题的“名”,即称“道”之名,如果说“道”是表明客观现象规律存在的,那么“名”便是反映客观自然的思维形式,也就是概念...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张舜徽之说是也。又,“紛”为本字,帛书甲本即作“紛”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文子·下德篇》、《意林》均引作“紛”。他本作“芬”、“忿”,则皆为“紛”之假借(上古三字皆为滂纽...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“衰”,后来写作“抱”。“褒”为古字,乙本作“抱”为今字。《说文》云:“褒,裹也。从衣,包声。”徐铉注:“今俗作抱,非。”段玉裁注:“《论语》:‘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...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当有“若驚”二字。“何謂龍辱若驚”与下文“何謂貴大梡若身”文例相同:以设问启下文。别本无“若驚”二字,误脱也。强思齐本成玄英疏云:“‘何謂寵辱?’假设疑问也。”则成玄英本亦...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“滋”,今查遍《说文》等古代字书,未见有此字。疑為“糚”的异体。“糚”同“妝”。《集韵·阳韵》云:“妝,或作糚。”“糚”,《玉篇》谓“侧床切”,《广韵》谓“侧羊切”,上古為...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甲、乙本作“閣”,此字则同“悶”,昏悶之谊。作“昏”者,与此义通。“昏”,同“昏”。《玉篇·日部》:“‘昬’同‘昏’。”今当从帛书甲、乙本作“”。又,乙本有“安”字,甲本作...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高说是。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請(简作请)”(qíng),“請(简作请)”即為“情”的假借(上古二字皆為耕部,属叠韵假借)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鼎部》:“請,假借為情。《荀子·...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同於德者,道亦德之”,王弼等本后几句衍作“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;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”楼宇烈云:“王弼注:‘言随(行)其所行,故同而应之...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作“知”。帛书本和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即作“知”。“知(zhì)”,后来写作“智”,智慧、聪明之谊。《集韵》:“智,或作‘知’。”徐灏《说文解字注笺·矢部》:“知,...
《老子》30_音韵_06_水海
水海按:“以道佐人主,不以兵强於天下。其事好還,師之所居,楚棘生之。善者果而已矣,毋以取强焉。”主【tǐwo】,侯部,下【xea】,鱼部,侯部【o】和鱼部【a】音近而旁转,侯鱼合韵,主、下...
《老子》33_音韵_04_水海
水海按:“知人者,知也;自知者,明也;勝人者,有力也;自勝者,强也。”知【tǐe】、力【lǐek】为韵,明【mian】、强【gǐan】为韵。知【tǐe】,支部;力【lǐek】,职部;职部【ek】和锡...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自正”,正与《德篇》“我好静而民自正”(通行本为第五十七章)文义一律。“正”作“定”者,乃為近音假借耳。蒋锡昌云:“五十七章‘我好静而民自正’,与此文异谊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