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谓“植”为“持”字之别构,则误。“植”(zhì),《集韵》谓丈里切。上古为定纽之部字,拟音【dǐe】,其义,《集韵》谓“持也”。“持”(chí),《广韵》谓直之切,上古亦为定...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关于“爽”之义,约有以下几种说法: 其一曰“爽”為“亡”(亡失)。河上公注云:“‘爽’,亡也。人嗜于五味,则口亡,言失于道也。”邵若愚注云:“‘爽’,失也。盲、聾、口失,皆...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作“道”为是。作“士”与下文义不相联属。帛书乙本作“道”,与傅奕本同,此证“道”字当為《老子》古本中字也。河上公注谓“谓得道之君也”,显而易见,原本“士”字当作“道”,“士...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蒋说“畏”、“侮”二字“义不相关”,应“分成二个阶级”,诚是;但謂“重其次”二字,是欠妥。譣帛书甲、乙本,则作“其次畏之,其下侮之”,连同上文所说的两个等级,即为“大上··...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“閩閩”,通“惽惽”(hūn hūn),(“閩”與“惛”,上古皆为文部)不明白、糊涂貌。《说文》:“惛,不憭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憭,慧也。”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字亦...
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曲全”不误。“曲全”之说为春秋战国时流传的古谚,如《孙子·九地篇》:“善為道者,以曲為全。”《庄子·天下篇》:“人皆求福,己独‘曲全’。”又,帛书乙本作“幾語才...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河上公本“同於失者,道亦失之”之后,有“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”句,想尔本有“信不足,有不信”句,此说明汉代经文已衍此两句。应以帛书本為准,此两句应删。
《老子》27_音韵_06_水海
水海按:“善行者无勶迹;善言者无瑕適;善數者不以檮菥;善閉者无關籥而不可啓也;善結者无纁約而不可解也。”迹【tsǐěk】、適【těk】,锡部;菥,《改拼四声篇海》引《龙龛手鉴》谓为“之...
《老子》31_02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马说非也。《道藏集注》本于本章末引王弼注云:“疑此非老子之作也。”宋晁说之题王弼注《道德经》也说:“弼知‘佳兵者不祥之器’至於‘戰勝以喪禮處之’非老子之言。”又,据马叙伦《...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此句各本差异较大,今从帛书本。按帛书本之义。“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”,其主语是上句的“道”。这样,此句之义即為:道使(萬物)功成、使萬事成就,却不命為己有。“成”和“遂”皆為...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“致”与“至”通(上古二字皆为质部),帛书本作“至”,当为原字。“數”,帛书甲、乙本均有此字,可证《老子》本文之“數”不为衍文,马说非是。关于“輿”,此则为《老子》本字,或...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删去帛书甲本“故”字,不妥。然高明谓“故”假为“古”亦不确。上文谈了柔谦之道,此用“故”承接,启下文进一步谈违背柔谦之道的危害,所以“故”不可少。许抗生改“議”为“以...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刘、朱说是也。据《韩非子》之《解老》、《喻老》和帛书甲本可知,《老子》古本作“憯”。作“甚”者,乃转抄者所假也。从文辞表达角度来说,“憯”比“甚”形象,语之痛切。又,‘咎(...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作“屬(简作属)”,帛书乙本作“注”,二字古多通用(声纽皆为章,屬双声通假)。屬(zhǔ),专注之义。《尚书·盘庚》“尔沈不屬,惟胥以沈”,孙星衍疏:“言乘舟弗济,汝...
《老子》52_05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作“啟”,如帛书本。他本作“開(简作开)”,二字谊同,因避汉景帝讳而后人改“啟”為“開”。关于“濟”之义,主要有三说。一说“濟”为“完成”、“成就”。吴澄注云:...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此句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等均作二句,应从帛书甲本作“攫鳥猛獸弗搏”,则与上句“蠭煨蛇弗螫”均为六字句,文式一律,辞意完足。攫(jué)鳥,即鷙鳥也。属鹰鸇之类,能自高空飞...
《老子》57_音韵_05_水海
水海按:“以正治邦,以奇用兵”,邦【peon】,东部;兵【pian】,阳部。东部【on】和阳部【an】,都是阳声韵,主要元音相近,韵尾相同,故可旁转,东阳合韵,邦、兵押韵。“以无事取天下,吾何...
《老子》61_07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“兼畜”,即“并畜”,帛书甲、乙本此两语义同。“畜”,畜养,饲养,育养。“兼畜”义谓收抚、收养。“入事”:入,进身;事,服事;此语义谓侍奉。此二句言:大邦没有過分的欲望,就...
《老子》64_13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帛书本有“而”字是,乾道本、道藏本《韩非子》正有此字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聖人欲人所不欲。人欲彰显,聖人欲伏光;人欲文饰,聖人欲质朴;人欲於色,聖人欲於德。聖人不眩晃為服,...
《老子》67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作“肖”是。“宵”与“肖”古通,作“笑”则为假借耳(上古“肖”、“笑”皆为心纽宵部)。王安石注云:“夫道之大,则不可以名,故似不肖。”是知王安石本亦作“肖”。下同。 又,关...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“上”、“尚”古字通(上古二字皆为禅纽阳部)。然而《老子》本字当作“尚”。“尚”,高尚也。又,“知不知”,约有三种解释:其一是,“知道言不知”(河上公注);其二是,“知道像...
《老子》76_音韵_03_水海
水海按:“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框信堅强。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”弱【nǐauk】,药部;槁【kau】,宵部;药部【auk】和宵部【au】,主要元音相同,故可对转,药宵通韵,弱、槁押韵...
《老子》01_03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蒋说是,《老子》原本则有“之”、“也”二虚字,景龙本等特删去。“无名”,亦即“无”,则指“道”。蒋锡昌云:“按:天地未辟以前,一无所有,不可思议,亦不可名,故强名之曰‘无名...
《老子》04_04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“湛”(zhàn),深邃,深暗不可見之貌。“湛兮”,深暗幽隐的样子,形容道的深隐未形之状。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21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有“乎”字,今本多捝误。帛书乙本、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、道藏河上公本有“乎”,足证古本固有“乎”字。
《老子》13_06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此处之“梡”,则為“完”之音假,并非“患”之同音假借。这反映的是老子本人曾经受过“完刑”的重要文句,不当校為“患”,详见前文。此处“何謂貴大梡若身”,亦不能倒而言之...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无“孰能”二字,作“安以動之,徐生”,同上句“濁而静之,徐清”一律。“安以動之,徐生”,谓:安静的东西使它运動起来,慢慢就会产生变化。陈鼓应说:“在长久沉静安定...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知”。想尔本、傅奕本等本即作“知”。《庄子·胠箧篇》和《在宥篇》两次援引皆作“知”。“知”,后来写作“智”。又,帛书甲本与通行本无“而”字,乙本有“而”字...
《老子》21_07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马氏之说是,帛书甲、乙本正作“自今及古”。宋张太守汇刻四家(唐明皇、河上公、王弼、王雱)注本引王弼注云:“故曰:‘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’也。”正与范氏所见王弼本相合。且汉代严...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國中有四大”。“國”,《说文·口部》:“國,邦也。从□,从或。”(《广雅·释言》亦言:“國,邦也。”)段玉裁注:“邦、國互训,浑言之也。”又云:“《邑部》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