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蒋说“畏”、“侮”二字“义不相关”,应“分成二个阶级”,诚是;但謂“重其次”二字,是欠妥。譣帛书甲、乙本,则作“其次畏之,其下侮之”,连同上文所说的两个等级,即为“大上··...
《老子》36_05_校笺_02_水海
水海按:“微明”,河上公注为“此四事,其道微,其效明也”,即道理微妙,效验显明。吴澄云:“微明者,微其明也,謂匿其不可见者而使之不可见,犹前章言‘襲明’也。人但见其‘張之’、‘强之...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作“屬(简作属)”,帛书乙本作“注”,二字古多通用(声纽皆为章,屬双声通假)。屬(zhǔ),专注之义。《尚书·盘庚》“尔沈不屬,惟胥以沈”,孙星衍疏:“言乘舟弗济,汝...
《老子》50_07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查今河上公本皆作“兕虎”;又河上公注“兕无所揣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”三句时,谓:“养生之人,兕虎无由伤,兵刃无由加也。”亦作“兕虎”。不知王先慎所据何本?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一者”,傅奕本及《文选·头陀寺碑文》注引有此二字,其他通行本皆无。徐梵澄謂“此二字句甚关重要,帛书佳”。“一”是“其上不謬,其下不物”的主语,不可少。此处的“一”是指“未...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作“出言”,诸家基本无异义,今不论。至于“道”前“故”字,绝不能无。此句确與上句非因果关系,但却为反比关系(見上文引严復语)。所以“故”字“猶但也”,转折连词也...
《老子》45_05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燥”,原句亦当作“燥勝寒,静勝熱,清静可以爲天下正。”先说“燥”。《说文》无“躁”字,而有“燥”字,我疑心先秦无“躁”字。《说文》云:“燥,干也。从火,喿...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张舜徽说是。敦煌庚本即无两“雖”字,正与帛书本合。又:“輿”,《说文》“車輿也”,《玉篇》“車乘”,即車箱。其义与“車”义通。“轝”,同“輿”。《集韵》谓“輿”,“或作轝”...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孙诒让、易顺鼎之说是。作“揣”是。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卷三“揣”字,引古《老子》作,傅奕本、高翻本作“”,即古“揣”字。《说文》云“揣”,“一曰捶之”,即捶击之义也;王弼注谓...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无“歸”字。《韩非子》有“歸”字,应为衍文。“復”,為返还之义,《说文》云:“復,往来也,从彳,夏声。”“復”的古字当为“夏”(见马叙伦说),《说文》云:“夏...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也”、“歟”(或“與”)、“乎”三字古通(见《经传释词》)。帛书本作“也”,感叹语气词,相当于今语“呀”。张弓,指上弓弦。《说文》:“張,施弓弦也。”又,此二语以張弓喻自...
《老子》04_05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蒋锡昌之说是。朱谦之之说,非也。帛书甲、乙本皆有“之”字。“之”为句中所用语助(见《古书虚字集释》),“其誰之子也”,即“其子誰之也”,意谓它(指道)像似誰呢?老子说:“吾...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谿”。《说文》无“溪”字,而有“谿”字,則《说文》“溪”作“谿”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云:“涧谿沼沚之毛;”杜注:“谿,亦涧也。”陆德明释文云:“谿,苦兮反...
《老子》39_07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刘师培说是。今从刘说。 又,河上公注:“言地当有高下刚柔,节气五行,不可但欲安静无已时,將恐發泄不為地。”
《老子》15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强”,“其丈反”,上古為群母阳部字,音【gǐan】,勉强之义。“為”(wéi),《广韵》谓“薳支切”,上古為匣纽歌部,音【xǐwa】,动词,作之义。《尔雅·释言》:“作,為也。”...
《老子》42_10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或训“父”為“始”(河上公注),為“本”(成玄英疏),為“父母”之“父”(焦竑注),為“巨”(罗运贤释),為“纲”(张松如解),為“师傅”,皆不失為一家之言。但是,笔者认為...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然也”,王弼本作“狀哉”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然”,而不作“狀”,因“狀”字与“然”字形近而讹(古“然”字作“肽”。《说文》:“肰,读若然。”王筠《说文释例》:“...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劳健说是也。或断为“道,常,无名”;或断为“道常无名樸”;或断为“道常无名,樸(‘樸’字后为句号)”;或断为“道常无名、樸”;或断为“道常,无名之樸”等,皆不合《老子》之旨...
《老子》49_02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有“之”(结构助词)字,文义足,文句顺。当如帛书本有“之”字。 又,朱谦之云:“《北堂书鈔》七引‘姓’下无‘心’字。按:此言聖人不师心自用,唯以百姓之心為心而已。”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张舜徽说是。因为“吾何以知其然也哉?”乃设问之辞,有引起“下文之答”(吴澄语)的语法功能,所以不必有“以此”句。又,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何”作“奚”,因“何”、“奚”皆为疑问...
《老子》03_06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蒋锡昌说是也。又,“恒”作“常”者,乃后人避讳改矣。“常”应复原为“恒”。此句言:常使人民保持心地的纯真朴质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‘常使民无知无欲’,反朴守淳。”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謂“利器”为政权,则是。但古棣说帛书无“之”字不合语法云云,则不妥。笔者认为此“之”是助词,相当於“的”,在句中是可以省去的(见《经传释词》卷九“之”字条的最后一种用法...
《老子》77_04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有“而”字义足。作“以”者,古“以”、“而”可通用(见《经传释词》)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天道損有餘而益谦,常以中和為上。”
《老子》15_音韵_05_水海
水海按:“古之善為道者,微眇玄達,深不可志;夫唯不可志,故强為之容”,者【tia】,鱼部;達【dǎt】,月部;鱼部【a】和歌部【ai】皆為阴声韵,主要元音相同,故可通转;歌部【ai】和月部【...
《老子》53_07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大致说来,杨慎、俞樾认为应依《韩非子·解老》作“盗竽(yú)”,蒋锡昌、高亨、朱谦之皆从《解老》,这就是“盗竽”说;姚鼐、顾炎武、马叙伦、于省吾皆反对“盗竽”说,主张“盗夸...
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马叙伦校“銼”为“剉”,非是。“剉”则为“挫”之假借,但非《老子》故字,《老子》故字当作“銼”(cuò),意为消磨、折去、挫折。《篇海类编·珍宝类·金部》:“銼,折也,摧也。...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劳健、马叙伦、张松如诸家,或改“王”为“全”,或改“王”为“周”,皆以王弼注立说改经文,且对王说理解有误,难免为妄论。高亨则以类比法删去经文要字,甚为不慎。高明之说甚是,今...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《释文》云“河上本作‘怕’,普白反”,“怕”则音bó,上古并母铎部【bǎk】,即古“泊”字,今王羲之书河上公古本石刻本、帛书甲本正作“泊”。《说文·心部》作“怕”,谓:“无为...
《老子》29_03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认為“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”与下文“物或行··”一节意义不相干,便于“執者失之”后增“是以聖人无為··民之从事··则无敗事”三十三字,而把“物或行或随·”一段另置為独立一...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功成事遂”与“成功遂事”意思相同。然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成功遂事”,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即同此。“成”:完成,成就,动词,带宾语。《说文·戊部》:“成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