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
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马氏依《盐铁论》改“戎”为“牸”,不足取也。《盐铁论》明谓“戎馬不足,牸牝入阵,故驹犊生於战地”,岂能改“戎馬”为“牸馬”乎?又《韩非子·解老》句末有“矣”字,而《喻老》句...
03814
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蒋、朱则释“戎馬”为“牸馬”、“牝馬”等;蒋谓“生於郊”为“驹犊生於战地”等。此释迂曲,亦不可通。 又,魏源引王弼注语:“天下有道,知足知止,无求於外,各修其内而已。故卻走...
0536
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应有此句。据《韩非子·喻老》和帛书甲、乙本可知,先秦两汉,此句尚有,到魏王弼时,此句已脱;所以,至唐陆德明所见王本已不全矣,故陆亦脱此句。又,孙诒让云:“《韩诗外传》引‘可...
0407
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刘、朱说是也。据《韩非子》之《解老》、《喻老》和帛书甲本可知,《老子》古本作“憯”。作“甚”者,乃转抄者所假也。从文辞表达角度来说,“憯”比“甚”形象,语之痛切。又,‘咎(...
0466
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张舜徽说是。《老子》原文用“恒”字。“恒”,乃《老子》所用楚方言也。扬雄《方言》卷二云:“恒,言既广又大也。荆、扬之间凡言广大者谓之恒。”此处恒义,与通语“恒”之“常”义不...
0377

《老子》46_音韵_04_水海

水海按:“天下有道,却走馬以糞。天下无道,戎馬生於郊。”道、道,幽部;郊,宵部。上古幽部【eu】、宵部【au】,主要元音相近,韵尾相同,可旁转,故幽宵合韵,道、郊相押韵。“罪莫大於可欲...
0326
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有“於”(今作“于”)字。《韩非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等先秦古书所引即有“於”字,足证帛书甲、乙本有“於”字不误也。查《文子》的《道原篇》、《精诚篇》、《下德篇》...
0535
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实应当作“闚”(kuī,去随切)。毕沅云:“按:《韩非子》作‘不闚於牖,可以知天道’;《说文解字》曰:‘窥,小视也;’‘闚,闪也’,‘闪,闚头门中也。’《方言》:‘凡相窃视,...
0448
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“道”(某种规律和法则)在运行着。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方法就是要通过“直观”(以物观物)、“静观”(沉静观物)、“双观”(正反两面去观物),掌握住...
05510
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《韩非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、《文子》等先秦古籍所引并为“少”,《老子》古本在先秦当作“少”。西汉至魏王弼犹作“少”,至唐傅奕始作“尟”(按范说作“尠”)矣。疑改“少”为“尟”...
06015
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9_水海

水海按:钱钟书、陈鼓应说是也(参看后文“述评”一节)。古棣对《老子》原旨理解有误,故不从。
0505
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“明”虽通“名”,但《老子》原本作“名”,而不作“明”。“名”、“成”(见下句)为韵107德篇校笺译评(二字皆入耕部);所以,不必改“名”为“明”。 又,《韩非子·喻老》云:“...
04915
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此两句(并下句)是承接上文而作的结论。掌握着“道”的规律和运行法则的聖人,不出行就能推知(其他事物的情况),不望就能明晓(事物的道理)。韩非或谓“不行而知”义为“能并智”,...
04913

《老子》47_05_校笺_03_水海

水海按:“不為”可能是《老子》原文,而帛书乙本则作“弗為”。为保持帛书本《老子》原貌,暂作“弗為”,何况“不為”又非《老子》书中专用术语,“弗為”与“不為”其义一也。又:“不為”,...
05312

《老子》47_音韵_05_水海按

水海按:“不出於户,以知天下。不闚於牖,以知天道。其出彌遠者,其知彌少。”户、下韵,鱼部。牖、道为韵,幽部。者【tia】,鱼部(“者”在此不是一般无义的助词,而是特殊的指示代词,“·...
05515

《老子》47_附论_02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这几章节中的“远”,应释为楚方言的“远”,则切当也。扬雄《方言》(卷十三)云:“藐,广也。”《方言笺疏》云:“《楚辞·九章》云:‘藐蔓蔓之不可量兮’,通作‘邈’。前...
02815

《老子》48_01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有“者”字义足,《老子》原本当有“者”字,《庄子·知北游篇》引有“者”字,即其证。又譣之王弼第二十章注文,其中引此经文作“為學者日益,為道者日損”,皆有“者”字,足可证《老...
0245

《老子》48_01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“约礼博文”则为“學”之古义。而今“為學者”,则不“约礼”,而求政教礼乐之學,情欲日益。“日益”,一天比一天增加,成疏注为“日增”。
03113

《老子》48_02_校笺_05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乙本“道”后有“者”字,古棣失校矣。“聞”字不是别字,是《老子》本字。《论语·里仁》云: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”这是孔子的话。老子当然也可以说“聞道”。据《老子》用语,常...
0389

《老子》48_02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河上公以聞道者“情欲”消損為说,则合《老子》原旨。老子认為求學者,學习政教礼乐;这样,情欲文饰,日以益多,发展到一定程度,就会出现坏事。聞道者,则与之相反,他们由于學道,情...
04314

《老子》48_03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“損之又損”与“損之又損之”意同;但“損之又損”则文笔简约,当从。宋刊河上公本“又損”下无“之”字,但河上公注文(顾欢本注引),有“之”字。河上公注本句之义则较合经文之义。...
0479

《老子》48_04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古时“而”、“則”通(见《经传释词》);但笔者从王弼本校补为“而”。“无不為”应作“无以為”,严遵本正作“无以為”,今从严本校补。《老子》主张“无為”,而不主张“无不為”(...
05011

《老子》48_05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“常”作“恒”,后因避讳而改为“常”,非“當”字之误也。“恒”即“常”义,今应作“恒”。“將欲取天下也,恒无事”和“取天下,常以无事”、“故取天下,常以无事”,...
0376

《老子》48_05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吴、蒋说是也。或谓“无事”為“无扰攘之事”(陈鼓应之语),即失训也。许抗生译“取天下”為“取得天下”,违背故训,不符《老子》本义。
04615

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“足”作“可”,为误。又,《庄子·天道篇》云:“夫帝王之德,以天地為宗,以道德為主,以无為為常。无為也,则用天下而有余;有為也,则為天下用而不足。故古之人贵夫无...
04712

《老子》48_音韵_03_水海

水海按:“為學者日益,聞道者日損。損之又損,以至於无為,无為而无以為也。”損、損為韵,文部。又:益【ǐěk】,锡部,為【xǐwai】、為【xǐwai】,歌部。江永《古韵标准》指出:《老子》...
0367

《老子》49_01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应从帛书乙本作“聖人恒、无心”。今譣之河上公注:“聖人重改更,贵因循,若自无心。”可知河上公本原来亦作“聖人恒无心”。张舜徽、张松如二人之说是也。但张松如在今译本句时,把“...
04315

《老子》49_02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有“之”(结构助词)字,文义足,文句顺。当如帛书本有“之”字。 又,朱谦之云:“《北堂书鈔》七引‘姓’下无‘心’字。按:此言聖人不师心自用,唯以百姓之心為心而已。”
0538

《老子》49_02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“百姓”是奴隶社会宗族制的产物。在先秦奴隶社会中,占统治地位的宗族,概称“百姓”。百言其多,姓指族姓。如《尚书·尧典》“九族既睦,平章百姓”,“百姓”即各个宗族及其贵族首领...
05211

《老子》49_03_校笺_05_水海

水海按:“善者善之,不善者亦善之”,是接上面“聖人”而言的,意谓“聖人”以善心去对待任何人无论善与不善的人)。所以不应有“吾”字(下文两“吾”字亦然)。帛书甲本无“吾”字,正使上下...
041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