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8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不分章,张松如说是。吴澄本此节即连“大上”一节,并未另分章。然而“故”字,此处似非承接连词。《词诠》卷三云:“故,提起连词。”其无義,仅有提起下文之作用,不当“...
《老子》64_音韵_07_水海
水海按:“其安也,易持也;其未兆也,易謀也。”持【dǐe】、謀【mǐwe】為韵,二字皆入之部。又此為虚字脚,富韵。“其脃也,易判也;其微也,易散也。為之於其未有也,治之於其未亂也。”判...
《老子》50_06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作“執生”是也。執,保持。執生,谓保存生命,以尽天年。《老子》主张執生,以保生守静、顺乎自然为特点。老子反对“生生”,即过分看重生命而动作、妄为的“养生法”。严遵注云:“贪...
《老子》80_音韵_02_水海
水海按:“小邦寡民,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,使民重死而遠徙。有車舟无所乘之,有甲兵无所陳之,使民復結繩而用之。”用【Aǐwon】,东部;乘【dǐen】,蒸部;用【Aǐwon】,东部。因东部【on...
《老子》63_05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今通行本“冬”作“終”,帛书甲、乙本释文、许抗生校注本、沙少海全译本、高明校注本等本皆校作“終”。其实,“冬”是“終”的古字,“終”是“冬”的今字。《说文》云:“冬,四时尽...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朱谦之、古棣之说皆非。帛书甲、乙本出土,说明《老子》故本每句句末皆有“也”字,并非南北朝以来传抄者所加之字。至于古棣说《老子》为格律诗,各句加“也”就散文化云云,并不能作为...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若可以託天下矣”。楼宇烈云:“《庄子·让王篇》:‘夫天下至重也,而不以害其生,又况他物乎?惟无以天下為者,可以託天下也。’又‘託’字,陶鸿庆说当与下节注之...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本章节主旨是崇柔戒强。“强大”和“堅强”词义通,都属于“强”的范畴,不必拘泥也。帛书甲、乙本已作“强大”,正与河上公本、王弼本等本同,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强大”。 又,河上公...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应从帛书作“是謂果而不强”,则是。这确实是一句总括上述四项兵道原则的话。作“是謂果而不强”,当为《老子》原文,其义謂:(上述)这些兵道原则,叫做取得勝利而不逞强。其中...
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或”,肯定性无定代词,有的。“以取”,即用以取也;“而取”,即而被取也。“以取”之“取”是主动词,“而取”之“取”是被动词。两句言:所以,有的谦下用以会聚,有的谦下而被容...
《老子》50_1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前句句末当有“也”字,傅奕本由项羽妾墓本等校勘而来,亦有“也”字。又,《老子》原本后句句末当有“焉”字,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为战国古本,即有“焉”字。实非后人“...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劳健、马叙伦、张松如诸家,或改“王”为“全”,或改“王”为“周”,皆以王弼注立说改经文,且对王说理解有误,难免为妄论。高亨则以类比法删去经文要字,甚为不慎。高明之说甚是,今...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以上诸说,均不失为一家之言。但管见认为“抱”则为《老子》书所用楚方言,其义为“耦”(或“偶”)。扬雄《方言》卷二云:“抱,耦也。(郭璞注云:‘耦,亦匹,互見其义耳。’)荆、...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賊”,本义为败坏、破坏。《说文》谓:“贼,败也,从戈则声。”“败”即坏义,引申为伤害。《玉篇》云:“賊,在则切,伤害人也。”又可引申为破坏者、败坏者、伤害者。《论语·阳货...
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高亨释“非”为“不唯”(义即“不只”、“不但”、“不仅”)之合音,于义为长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以道德居位治天下,则鬼不敢见其精神以犯人也。其鬼非无精神,邪不入正,不能傷自...
《老子》69_04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楼宇烈之说是。帛书甲、乙本“執无兵”皆在“乃无敵”前,盖《老子》原文如此。河上公诸本误倒,传写者乱之。王弼已经看出误倒而不从,注文则正次序。作“乃”字是《老子》本文,王弼谓...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吴澄改经文作“狎”,非是。朱谦之已辨正之。此“弗猒”二字是承上文‘毋猒’之意而申言之,不当改为“狎”。况且作“厭”者,亦非《老子》本字本义。朱谦之已谓此“夫唯不厭”之“厭”...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一者”,傅奕本及《文选·头陀寺碑文》注引有此二字,其他通行本皆无。徐梵澄謂“此二字句甚关重要,帛书佳”。“一”是“其上不謬,其下不物”的主语,不可少。此处的“一”是指“未...
《老子》45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应作“盈”。作“满”者,后人因“满”与“盈”义同,而改为此字,或谓“避汉惠帝(刘盈)讳而改”也。“沖”,应作“盅”。《说文》云:“盅,器虚也。从皿,中声。《老子》曰:‘道盅...
《老子》75_03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生生”:前“生”当為动词,后“生”当為名词;“生生”其义為“养生”(或“营生”)与“求生”义近。吴澄注即谓“生生之厚,求生之心太重也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及《马融传》注引皆...
《老子》50_07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兕虎”为是也。下文两言“兕无所揣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”,亦先言“兕”而后言“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何草不黄》云:“匪兕匪虎,率彼旷野。”亦先言“兕”而后言“虎”。王...
《老子》24_07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有欲者”,“欲”并非“道”之误。本《道篇》前文“恒有欲也,以觀其所嗷”(今本第一章),后文“物或惡之,故有欲者弗居”(今本第三十一章),亦有作为肯定语义的...
《老子》51_03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“道”产生萬物,“德”又畜育萬物各自的本性,故萬物尊贵之。或云:“萬物犹言萬事,谓人君处理萬事,必归于无为,无为即道德也”(张舜徽语),实是对老子本义的歪曲。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所”,张之象刊王弼本经文作“可”,而王弼注文作“所”。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:“可,犹所也。《大戴礼记·武王践祚》‘席前右端之铭曰无行可悔’,‘可’,所也。前有...
《老子》15_13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葆”,通“保”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“葆,假借為保。”此二字上古皆为帮纽幽部,為同音假借。当从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作“保”。“保”,有守、持之义。玄应《一切经音义》...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夫亦將知止”,王弼本、御注本、傅奕本等通行本正同帛书乙本,俱作此文句。河上公本“止”作“之”,则由篆体比、二字形近而误耳。想尔本復又作“止”,后来多数本从...
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本句各本不一,而帛书本作“故貴為身於為天下”则为古《老子》本文。《庄子·在宥篇》所引“故貴以身於為天下”,即本于《老子》原文(“貴”后“以”字,為《庄子》作者所改,因“以”...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关于“爽”之义,约有以下几种说法: 其一曰“爽”為“亡”(亡失)。河上公注云:“‘爽’,亡也。人嗜于五味,则口亡,言失于道也。”邵若愚注云:“‘爽’,失也。盲、聾、口失,皆...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咳”(hái),《说文》徐铉注音为“户来切”,上古匣母之部【xe】。《说文·口部》:“咳,小兒笑也。从口,亥声。孩,古文咳,从子。”沈涛《说文古本考》:“‘咳’,《...
《老子》74_04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恒”,因后人避汉讳而改作“常”,经文中已屡见。此‘常’是讳借,非本字,則与金文无涉也。于省吾说非是。又,他本“者”后有“殺”字,乃衍文也,马说是。又,有“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