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1_02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马说非也。《道藏集注》本于本章末引王弼注云:“疑此非老子之作也。”宋晁说之题王弼注《道德经》也说:“弼知‘佳兵者不祥之器’至於‘戰勝以喪禮處之’非老子之言。”又,据马叙伦《...
《老子》56_音韵_02_水海
水海按:“知者弗言,言者弗知。”两知字为韵,知属支部。为首尾韵例。钱大昕《十驾斋养新录》已指出《诗经·周南·麟之趾》即为首尾韵例(详见校笺文)。朱谦之《老子韵例》“首尾韵例”举“知...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晁氏依傅奕说从“常善救人”到“故无棄物”四句古本无,独河上公本有之;而奚氏据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《老子》“人无棄人,物无棄物”,云今本脱此二句;蒋氏则谓《老子》原文究竟如何...
《老子》53_05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服文采”:“服”,穿(衣服),名词用如动词。“文”,线条文错的图形,即所谓“文饰”。此句是对“盗竽”(失道的统治头子)饰伪外华形象的描绘。“带利劍”:“带”,佩带,动词。...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是也。帛书乙本作“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”,即《老子》故本也。张之象刻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傅奕本皆与帛书乙本合,以证帛书本不误也。又:“以”,犹“又”也。裴学海《古书虚字集...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然也”,王弼本作“狀哉”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然”,而不作“狀”,因“狀”字与“然”字形近而讹(古“然”字作“肽”。《说文》:“肰,读若然。”王筠《说文释例》:“...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“善建者不拔”,按《韩非子》的解释,即能建立起取舍的准则,而不被外物(玩好之物)所诱惑的,就叫做不拔。韩非认为清静寡欲就能有取舍准则。魏源之说则本于韩非。古棣认为,《老子》...
《老子》10_08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“長而不宰”,“宰”為动词,“主”的意思。使萬物生長而不主宰萬物。正如严复所谓:“夫黄老之道,民主之國之所用也。故能‘長而不宰’,‘无為而无不為’。君主之國,未有能用黄老者...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謂“利器”为政权,则是。但古棣说帛书无“之”字不合语法云云,则不妥。笔者认为此“之”是助词,相当於“的”,在句中是可以省去的(见《经传释词》卷九“之”字条的最后一种用法...
《老子》20_音韵_07_水海
水海按:“絶學,无憂。”學【xeeuk】,觉部;憂【ǐeu】,幽部;觉部【euk】和幽部【eu】,主要元音相同,可以对转,觉幽通韵,學、憂押韵。 本章韵读:學,觉部;憂,幽部,觉幽通韵。“唯與...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作“惷憃”,“惷”(chǔn尺尹切)上古昌纽文部【t*iwan】,愚蠢浑厚无知之义。《说文》:“憃,厚也。”《战国策·魏策一》:“寡人憃愚,前计失之。”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:...
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应有“則恒无欲也”一句。本篇是论“道”的特性、功能的,所以上句言“萬物歸焉而弗為主”,此句自然以“則”(通行本作“故”,“則”猶“故”,申事之词也,详见《古书虚...
《老子》12_02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馳騁田獵”,纵馬追逐而獵取禽兽。“田”即古“畋”字。段玉裁《说文》注云:“‘田’即‘畋’字。”古文献多用“田”為“畋”,甲骨卜辞“畋獵”之“畋”皆写作“田”。又:“獵”,...
《老子》65_08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当作“乃至大顺”。“乃”,承上文言,相当於今语“於是”(见裴学海《古书虚字集释》),故“乃”前不当有“然後”。又,“至”前不当有“復”。此句是承上文续言。上文已有“反”字,...
《老子》79_音韵_05_水海
水海按:'和大怨,必有餘怨,焉可以為善?是以聖人執左契,而不以責於人。'怨【ǐwan】、怨【ǐwan】、善【zǐan】,皆為元部;人【nǐen】,真部。真部【en】和元部【an】皆為阳声韵,主要元音...
《老子》34_音韵_04_水海
水海按:“道渢呵其可左右也,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。萬物歸焉而弗為主,則恒无欲也,可名於小。萬物歸焉而弗為主,可名於大。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,以其不為大也,故能成大。”右【xǐwe】、有【x...
《老子》52_音韵_05_水海
水海按:“啓其说,濟其事,冬身不棘。”事【d3ǐe】,之部;棘【kǐek】,职部。之部【e】和职部【ek】,主要元音相同,可以对转,故之职通韵,事、棘押韵。
《老子》63_07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吴澄本有“是以聖人終不為大”至“故終无難”六句,而这六句放在“其安易持”章节中。马失校明矣。
《老子》01_02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则作“恒”。但此“恒名”之“恒”,义乃同“常”(《说文》:“恒,常也。”)。《文子》亦为先秦故书,而作“常”,恐非汉世传写者所追改,乃因义同而通用也。 又,胡曲...
《老子》58_06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祆”、“祦”、“訞”、“妖”,皆为异体字。“祆”,《集韵·宥韵》:“祦,《说文》:‘地反物为祺。’或省,通作‘妖’。”《荀子·天论篇》“袄怪不能使之凶”,杨柳桥诂:“陆德...
《老子》49_01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应从帛书乙本作“聖人恒、无心”。今譣之河上公注:“聖人重改更,贵因循,若自无心。”可知河上公本原来亦作“聖人恒无心”。张舜徽、张松如二人之说是也。但张松如在今译本句时,把“...
《老子》04_05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蒋锡昌之说是。朱谦之之说,非也。帛书甲、乙本皆有“之”字。“之”为句中所用语助(见《古书虚字集释》),“其誰之子也”,即“其子誰之也”,意谓它(指道)像似誰呢?老子说:“吾...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作“兮”是,作“乎”则为误也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道淵深不可知,似为萬物之宗祖。”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敦煌己本作“正”而不作“政”,武内义雄误校云“作政”。张舜徽说经文有“可以”二字,是也。又,“正”,实为标准的意思。黄生《字诂》云:“予考正之為字本训射的,文从一、从止。射...
《老子》47_05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“不為”可能是《老子》原文,而帛书乙本则作“弗為”。为保持帛书本《老子》原貌,暂作“弗為”,何况“不為”又非《老子》书中专用术语,“弗為”与“不為”其义一也。又:“不為”,...
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朱谦之说是,当作“人生”,作“民生”不当。又,“强”、“彊”二字古同(见《玉篇》),今皆作“强”。 又,此两句中的两“也”字以及下两句中的两“也”字,是属于特殊用法的四个“...
《老子》62_09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此句是“為”字被动句。“為天下貴”,即被天下人所尊貴。因前文曾问“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?”下面回答“不謂求以得,有罪以免與”的内容后,自然说“故為天下貴”,前后文有问有答,文...
《老子》28_05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景龙本作“得”則為“德”字之借,非《老子》本字也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足,止也。人能為天下谷,則德乃常止於己。”
《老子》39_02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吴澄本“寧”作“甯”。《国语·越语下》谓“地能包萬物以为一”。此即《老子》“地得一以寧”之语意所本。“以”,因,介词。清,《说文》谓“朖也,激水之貌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清,且...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上述此句句首两字有的作“此其”(或“是其”),有的作“此非”。笔者认为,应从帛书本作“此其”。邢玄、庆阳、高翻诸本亦作“此其”。此处之“其”乃《老子》书中所用楚方言。《史记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