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海

《老子》72_05_校笺_05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三十八章已有此文例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亦有此句,当为经文明矣。“彼”,指“自見”、“自貴”;“此”,指“自知”、“自愛”。
04413
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古棣以“去奢”在后為是,不失為精到见解。“甚”,异常安樂。《说文·甘部》:“甚,尤安樂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人情所尤安樂者,必在所溺爱也。”引申為贪爱淫樂。《老子》反对淫樂,指...
05913
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“褐”下皆有“而”字,正与严遵本、敦煌壬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同。有“而”字义足。 又,“褐(hè)”,乃《老子》书所用楚方言。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注云:“楚人谓袍为...
02613
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“上禮”,最讲禮仪之人。“莫之應”,即“莫應之”。“莫”,否定性无定代词,没有谁,没有人;“之”為“應”的前置宾语。“攘”,音rǎng,即陆德明所云“若羊反”。“攘臂”,捋衣...
04013
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此两句(并下句)是承接上文而作的结论。掌握着“道”的规律和运行法则的聖人,不出行就能推知(其他事物的情况),不望就能明晓(事物的道理)。韩非或谓“不行而知”义为“能并智”,...
05113

《老子》40_02_校笺_05_水海

水海按:弱,柔弱。老子的柔弱,内涵有三。一曰始生幼弱状态,如“婴儿”,“抟气至柔,能婴儿乎?”婴儿是始生状态最柔弱的。二曰有生命力,如他说“柔弱生之徒也”。三曰指运動、变化之状,如...
03413

《老子》29_音韵_05_水海

水海按:“將欲取天下而為之,吾見其弗得已。天下,神器也,非可為者也。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”之〔tǐe】、已〔ǐe】為韵,二字皆入之部;也〔Kiai】、也【iai】為韵,字入歌部;之〔tǐe】、...
03513
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其说是,《老子》古本当作“欲不欲”。“欲不欲”与“无欲”旨义虽通,但略有别。“欲不欲”从字面上讲,前“欲”,义为“要”,即与《玉篇》所谓“愿也”义通,属能愿动词。“不欲”即...
05013

《老子》21_06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此两句作“其請甚真,其中有信”。此正承上文“中有请兮”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正引有此两句,作“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”。可证汉初之前的经文即如此。严灵峰之说非是...
05413
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马叙伦、蒋锡昌之说是。而古棣在第一句有双“失”字,后三句中无后“失”字,谓:“德属于道,道是体、德是用,用韩非的话说就是‘德者道之功’,所以第一句应作‘失道而失德’。失道即...
04713
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应作“辱”。“”(rǔ)为后起字,故《说文》无此字。《玉篇》云:“,垢黑也。”《广韵》云:“,黑垢。”蒋锡昌云:“王注:‘知其白,守其黑,大白然后乃得。’是王以‘黑’解‘辱...
02913

《老子》78_02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'以其无以易之也'为是,傅奕本《德经古本篇》正与此同。劳健谓'不宜作两'以'字',则非是。今帛书乙本即有两'以'字。如训'易'为'慢易'(或训为'交易'、'轻易'),则与上下文义...
03613

《老子》06_03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“緜”,同“綿”。《玉篇》云:“綿,与緜同。”《楚辞·招魂》“秦齐縷,郑綿絡些”,王逸注云:“綿,纏也。···一作緜。”洪兴祖补注:“《说文》:‘緜,联微也。’”“緜緜”即...
03213

《老子》20_04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通行本作“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”,前一短语“人之所畏”,“之”,结构助词,用在主词“人”和谓词“畏”之间,形成“之”字结构,这个“之”字结构作主语,“之”字不译,这一短语意思...
05113
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8_水海

水海按:“致”与“至”通(上古二字皆为质部),帛书本作“至”,当为原字。“數”,帛书甲、乙本均有此字,可证《老子》本文之“數”不为衍文,马说非是。关于“輿”,此则为《老子》本字,或...
05313

《老子》67_01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作“肖”是。“宵”与“肖”古通,作“笑”则为假借耳(上古“肖”、“笑”皆为心纽宵部)。王安石注云:“夫道之大,则不可以名,故似不肖。”是知王安石本亦作“肖”。下同。 又,关...
04813
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“上”、“尚”古字通(上古二字皆为禅纽阳部)。然而《老子》本字当作“尚”。“尚”,高尚也。又,“知不知”,约有三种解释:其一是,“知道言不知”(河上公注);其二是,“知道像...
03213

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'柔之勝剛也,弱之勝强也',当为《老子》古本,帛书乙本涉前文而误'柔'为'水'(尹振环未订正,仍袭误'柔'为'水');严遵本不仅'夫水'二字讹误,语序也颠倒了,当...
04113

《老子》16_08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通行本删去经文“妄”字欠妥,当补。高说是。然帛书甲本作“”,而不作“妄”。“”(máng),同茫,暗昧,引申为茫然无知、昏昧无知。乙本作“芒”,则为“茫”的古字。《庄子·盗跖...
05713

《老子》39_06_校笺_05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毋已”。帛书本為是。河上公注中有“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”语,可知河上公本原作“无已”。“无”则是“毋”的假借字。“毋”,副词,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韩非...
05713
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当作“亨”,帛书《老子》乙本为是。陆德明谓“烹,不当加火”,则王弼本原作“亨”,与帛书本合,后人因误本妄改“亨”作“烹”,实非《老子》本字矣。孔广森云:“按:‘亨’、‘烹’...
02913
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句首当有'故'字,因此处二句是承上启下。无'故'字者当為脱漏,应从帛书本补正。 又,河上公注云:'有德之君,司察契信而已。无德之君,背其契信,司人所失。'王弼云:'有德之人,念思其...
03813
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虽然“渝”、“輸”、“愉”、“媮”古通(上古四字皆在侯部),但《老子》当作“渝”,不当与前文“媮”等重复。 又,刘师培云:“上文言‘廣德若不足,建德若偷’,此与并文,疑‘真...
03612
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20_水海

水海按:“繟”字众说纷纭,概括起来约有四派。其一是“繟”当为“坦”说,有宋徽宗、蒋锡昌、大田晴轩、劳健、张松如、楼宇烈、高明等人。当为主“坦”派。其二是“繟”当为“默”说,有范应元...
04612

《老子》16_09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古本当作“”或“芒”。作“妄”、“忘”者,实皆假“帝”(上古三字皆为明纽阳部)为之尔。周生春、古棣即校为“”,但古棣谓“”为“妄”的古字,则非。西周晚期的《毛公鼎》...
02812

《老子》31_音韵_04_水海

水海按:朱谦之、古棣等考订文,纯属臆断。今据帛书甲、乙本譣之,今本经文虽有个别之處曾经后人改动,但全章经文无大差错,則同甲、乙本经文内容基本一致。今从甲、乙本,校文如前。“夫兵者,...
05612
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作“邦”说是也。唯古棣谓首先指出“作‘國’乃汉人避刘邦讳所改”者是明人焦竑,其实,最早发现这一点的是吴澄(见上引文)。古棣误也。又:“丰”,河上公注、唐玄宗疏为“豐厚”,成...
05012
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古棣、高明之说為是。《老子》行文,逻辑严谨,表义简赅,常使用“递转推衍句法”,诚如高明所举之例,又如第二十五章:“字之曰道,强為之名曰大,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”等。这类...
03012

《老子》31_04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楚俗“貴左”是史实。本章“君子居則貴左”、“吉事上(尚)左”及通行本七十九章“是以聖人執左契,而不責於人,有德司契,无德司徹”,就反映了这种楚方俗。崔述在《丰镐考信别录》卷...
03612
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作“百谷”是。马叙伦谓“百谷”为“川谷”之讹,非也。《说文》云:“谷,泉出通川為谷,从水半见出于口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谷,古木切,水注谿也。”又,《公羊传·僖公三年》“无障谷...
026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