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1_02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则作“恒”。但此“恒名”之“恒”,义乃同“常”(《说文》:“恒,常也。”)。《文子》亦为先秦故书,而作“常”,恐非汉世传写者所追改,乃因义同而通用也。 又,胡曲...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作“兮”是,作“乎”则为误也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道淵深不可知,似为萬物之宗祖。”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載(简作载)”为“哉”说非也。帛书乙本上章末二句作“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”,句尾收以“也”字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所引亦然。帛书乙本上章“而允之,不可長葆也;金玉盈室,莫之能...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此三句,《德篇》(通行本为第五十五章)亦见。帛书甲本於彼处作“即老”,於此处作“而老”;乙本於彼处作“則老”,於此处亦作“而老”。按帛书之义,“則”、“即”、“而”通用。《...
《老子》62_06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進(简作进)”,义指“修進”(成玄英疏)。“此”,即“道”。此句连上三语言:为了教化帛书老子校笺译评278民人,就要位立天子,设置三卿,召致士人,雖然有共传寳璧和四馬而至,...
《老子》72_05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三十八章已有此文例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亦有此句,当为经文明矣。“彼”,指“自見”、“自貴”;“此”,指“自知”、“自愛”。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古棣以“去奢”在后為是,不失為精到见解。“甚”,异常安樂。《说文·甘部》:“甚,尤安樂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人情所尤安樂者,必在所溺爱也。”引申為贪爱淫樂。《老子》反对淫樂,指...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“褐”下皆有“而”字,正与严遵本、敦煌壬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同。有“而”字义足。 又,“褐(hè)”,乃《老子》书所用楚方言。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注云:“楚人谓袍为...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“上禮”,最讲禮仪之人。“莫之應”,即“莫應之”。“莫”,否定性无定代词,没有谁,没有人;“之”為“應”的前置宾语。“攘”,音rǎng,即陆德明所云“若羊反”。“攘臂”,捋衣...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此两句(并下句)是承接上文而作的结论。掌握着“道”的规律和运行法则的聖人,不出行就能推知(其他事物的情况),不望就能明晓(事物的道理)。韩非或谓“不行而知”义为“能并智”,...
《老子》40_02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弱,柔弱。老子的柔弱,内涵有三。一曰始生幼弱状态,如“婴儿”,“抟气至柔,能婴儿乎?”婴儿是始生状态最柔弱的。二曰有生命力,如他说“柔弱生之徒也”。三曰指运動、变化之状,如...
《老子》29_音韵_05_水海
水海按:“將欲取天下而為之,吾見其弗得已。天下,神器也,非可為者也。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”之〔tǐe】、已〔ǐe】為韵,二字皆入之部;也〔Kiai】、也【iai】為韵,字入歌部;之〔tǐe】、...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其说是,《老子》古本当作“欲不欲”。“欲不欲”与“无欲”旨义虽通,但略有别。“欲不欲”从字面上讲,前“欲”,义为“要”,即与《玉篇》所谓“愿也”义通,属能愿动词。“不欲”即...
《老子》21_06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此两句作“其請甚真,其中有信”。此正承上文“中有请兮”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正引有此两句,作“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”。可证汉初之前的经文即如此。严灵峰之说非是...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马叙伦、蒋锡昌之说是。而古棣在第一句有双“失”字,后三句中无后“失”字,谓:“德属于道,道是体、德是用,用韩非的话说就是‘德者道之功’,所以第一句应作‘失道而失德’。失道即...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应作“辱”。“”(rǔ)为后起字,故《说文》无此字。《玉篇》云:“,垢黑也。”《广韵》云:“,黑垢。”蒋锡昌云:“王注:‘知其白,守其黑,大白然后乃得。’是王以‘黑’解‘辱...
《老子》78_02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'以其无以易之也'为是,傅奕本《德经古本篇》正与此同。劳健谓'不宜作两'以'字',则非是。今帛书乙本即有两'以'字。如训'易'为'慢易'(或训为'交易'、'轻易'),则与上下文义...
《老子》06_03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緜”,同“綿”。《玉篇》云:“綿,与緜同。”《楚辞·招魂》“秦齐縷,郑綿絡些”,王逸注云:“綿,纏也。···一作緜。”洪兴祖补注:“《说文》:‘緜,联微也。’”“緜緜”即...
《老子》20_04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通行本作“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”,前一短语“人之所畏”,“之”,结构助词,用在主词“人”和谓词“畏”之间,形成“之”字结构,这个“之”字结构作主语,“之”字不译,这一短语意思...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“致”与“至”通(上古二字皆为质部),帛书本作“至”,当为原字。“數”,帛书甲、乙本均有此字,可证《老子》本文之“數”不为衍文,马说非是。关于“輿”,此则为《老子》本字,或...
《老子》67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作“肖”是。“宵”与“肖”古通,作“笑”则为假借耳(上古“肖”、“笑”皆为心纽宵部)。王安石注云:“夫道之大,则不可以名,故似不肖。”是知王安石本亦作“肖”。下同。 又,关...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“上”、“尚”古字通(上古二字皆为禅纽阳部)。然而《老子》本字当作“尚”。“尚”,高尚也。又,“知不知”,约有三种解释:其一是,“知道言不知”(河上公注);其二是,“知道像...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当作“媮(tōu)”,苟且、怠惰之义。同“偷”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需部》谓:“媮,字亦作偷。”《汉书·元帝纪》云:“媮合苟从,未肯极言,朕甚闵焉。”颜师古注:“媮,与偷同...
《老子》53_05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古本当作“采”,《韩非子》正同帛书。“采”、“綵”、“彩”古通用;但上古字少,“采”是初文,“綵”、“彩”为后起字。《正字通·采部》云:“‘采’,别作‘彩’。”朱骏...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朢呵其未央才(哉)”,“朢”为“望”的古体。《说文·壬部》:“朢,月满与日相朢,以朝君也。从月,从臣,从壬。壬,朝廷也。‘皇’古文‘朢’省。”商承祚《古文考》:...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罗运贤、古棣之说甚是。应从古字作“竦”。帛书甲、乙本作“立”,則為“竦”之省写,或為“竦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為来纽,為双声假借)。帛书《甲本释文》与《乙本释文》皆校“立”為...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无“民”字之说非也。其一证:张之象刊王弼本有“民”字,且二十七章王弼注云:“不見可欲,则民心不亂。”同“不貴難得之貨,则民不為盗”一样,全引此章经文,唯一“使”字易作“则”...
《老子》15_02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眇(miào)”,精微、微妙之义。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云:“‘眇’,又引申為微妙之义,《说文》无‘妙’字,‘眇’即‘妙’字。”显见“眇”即古“妙”字。高明之说非也。“玄達”...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道藏苏辙本注文云:“寂然无朕,不見其止宿也。”按苏注文当作“寂兮若无所止”。然道藏苏辙本经文作“寂若无所止”。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虽然“渝”、“輸”、“愉”、“媮”古通(上古四字皆在侯部),但《老子》当作“渝”,不当与前文“媮”等重复。 又,刘师培云:“上文言‘廣德若不足,建德若偷’,此与并文,疑‘真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