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4_11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此两句言道不生不灭,无始无终。唐玄宗注:“无始,故‘迎之不見其首’。无终,故‘随之不見其後’。”严復云:“見首見尾,必有穷之物。道与宇宙,无穷者也,何由見之?”徐梵澄云:“...
《老子》70_03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老子言论的主旨即宣传自然无为之道。吕吉甫说:“无为而自然者,言之宗也。”
《老子》54_09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“奚”犹“何”也(见《古书虚字集释》),然《老子》原本作“何”而不作“奚”。“何以”,即“以何”,介宾结构,宾词前置,译为用什么,凭什么。又,“兹”犹“哉”也,“兹”与“哉...
《老子》77_08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成功”,敦煌庚本、敦煌辛本、馆本、卷子成疏等正同此,《老子》原本当如此二字。此二句与第二章文字有异,当為原文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聖人為德施惠,不恃望其报也。功...
《老子》20_01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絶學,无憂”句作為下章(通行本二十章)之首句,显然它与下文“唯之與阿·..”文义无法联系,故河上公本、王弼本等旧本分章有误。但把该句作為“絶聖棄知·.·”章的末句,也有不妥...
《老子》25_04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帛书本作“可以為天地母”。按《老子》之义,“道”之属性,无声无形,无边无际,独一无二,它是“万物之始”,不仅“先天地生”,而且是天地由其所生,故谓“道”“為天地母”(“道”...
《老子》38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也”是也。俞樾、马叙伦、许抗生等人皆失校,而张松如、陈鼓应正校为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”。据帛书甲、乙本可知,《老子》没有说过“道常无為而无不為”的...
《老子》50_04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并重“生”字,是也。下文“以其生生”即承此句“生生”而言。今帛书本作“而民生生”,正与傅、范、《韩非子》合。或云“有两‘生’字,分属上下句...
《老子》66_06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本字当作“猒”。“猒”(yàn)與“厭”為古今字。《说文》谓“猒(猒)”“从甘、从肽”。段玉裁《说文注》:“‘厭’专行而‘猒’废矣··‘猒’、‘厭’古今字。”其本义為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作“拾”(shí,是执切,上古禅纽缉部【zǐop】),收敛、收拾之谊。《广韵·缉韵》:“拾,收拾也,敛也。”则與“翕”之收敛、閉合义同。《尔雅·释诂上》:“翕,合也。”...
《老子》09_音韵_05_水海
水海按:“而盈之,不若其已。揣而鋭之,不可長葆也。金玉盈室,莫之能守也。貴富而驕,自遺咎也。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。”已【ǐe】,之部;葆【peu】,幽部之幽合韵,已、葆为韵;守【cǐeu】...
《老子》58_06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祆”、“祦”、“訞”、“妖”,皆为异体字。“祆”,《集韵·宥韵》:“祦,《说文》:‘地反物为祺。’或省,通作‘妖’。”《荀子·天论篇》“袄怪不能使之凶”,杨柳桥诂:“陆德...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张舜徽说是也。《老子》原文当作“知我者希,則我貴矣”,帛书本为是。道藏集注本引王弼注引经文后句无“者”字,正与帛书合。既应无“者”字,高亨谓“贼我者贵(言害我者皆居上位)”...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湷(hún)”,通“渾”。“渾(hùn胡本切,匣纽文部【xuan】)”、“混(hùn胡本切,匣纽文部【xuan】)”同,混杂、混同之义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“若能类善物,以混厚民人者,必有...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今多数通行本无“安”字,当从帛书本补正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孝慈”。“子”虽与“慈”可通假,但不能作“孝子”,因“孝子”是对“父母”而言;若对“六親”,则义不相一致。蒋锡昌说...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“静曰復命”与“静,是謂復命”意思同。作“是謂復命”,且与上下文例不合。唯帛书甲、乙本作“静,是謂復命”,文畅意足。“復命”,命,本性;復命,復歸本性,意指回復到虚静的本性...
《老子》31_10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今通行本“尚”字,皆当从帛书甲、乙本作“上”。“上”為本字,“尚”為借字(上古二字皆為禅纽阳部,為同音假借),《正字通·小部》:“尚,与‘上’通。”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壮...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類”,通“纇”。二字上古皆为来纽物部,属同音通假。段玉裁《说文注》云:“‘纇’,亦假‘類’为之。”其义为戾,偏颇,不公平。《集韵·贿韵》云:“類,偏颇也。”《逸周书·史记...
《老子》26_音韵_04_水海
水海按:“重為輕根,静為趮君。是以君子冬日行,不離其輜重。”根【ken】、君【kǐwen】為韵,二字上古皆為见母文部,為双声叠韵。行【xean】,阳部;重【dǐwon】,东部,阳部【an】和东部【o...
《老子》52_03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没”、“殁”古通(二字皆为明纽物部),但《老子》原文当作“没”。“没身”即终身。“殆”,《说文》云“危也”。“不殆”即没有危险。河上公注为“不危殆”是也。朱谦之谓“不殆”...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皆”作“以”,则为误也。 又,蒋锡昌云:“按:无名时期以前,本无一切名,故无所谓‘美’与‘善’,亦无所谓‘惡’与‘不善’。迨有人类而后有名,有名则有对待;既有‘美’与‘善...
《老子》25_07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反”甚是。“反”,后来写作“返”,意即返回。《论语·子罕篇》:“吾自卫反鲁,然后乐正,《雅》、《颂》各得其所。”《楚辞·离骚》:“悔相道之不察兮,延佇乎吾将反。...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从“是以吉事上左”到“言以喪禮居之也”这五句皆為经文,刘、马等氏之说不确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偏將軍卑而居阳位,以其不专殺也。上将军尊而居阴位,以其专主殺...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執大象,天下往”,其主语是“圣人”,因本章承上章而言,省去“圣人”之主语。“往而不害,安平大”,其主语是“天下往歸之民”,因此句承上句而言,省去“天下往歸之民”的主语。“...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据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“树木有‘曼根(向四旁伸张的根)’,有直根,(直)根者,书之所謂‘柢’也”;则“深根固柢”之“根”即“曼根”,之“柢”即“直根”也(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...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本有“則”字,义盛。“則”犹“故”也(见《经传释词》),表示结果,相当于今语“那么”。“其”,活用如己称代词。此二句言:代替大匠砍木头,那么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。意指国...
《老子》03_01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说是也。又,“上”、“尚”古通。《吕氏春秋·尽数篇》“今世上卜筮祷祠,故疾病愈来”,孙锵鸣补正:“上,尚也。”崇尚、尊崇或尊重之义。 又,王弼注云:“賢,犹能也。尚者...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將欲奪之,必姑予之”。“奪(简作夺)”,《说文》云:“奪(今简化作夺),手持隹(鸟之短尾)失之也。从又奞。”段玉裁注云:“‘手持隹失之也’,引申为凡失去物...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今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夫兵者,不祥之器也”,“夫”下无“佳”字,亦有“之器”二字。按经义,这是一个判断句,“夫”是发语词,不译。“者”是用在判断句中的语气词,表提顿,“也”為...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诸家校為“兑”,训“兑”或為“言”(简文),或為“目”(顾欢本河上公注:“‘塞其兑’,‘兑’,目也。使目不妄视。‘开其兑,济其事’,开其五欲之門,济其六尘之事,心神内疲,耳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