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22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此下言天道谦虚,以戒人事勇敢。天不与物争,四时盈虚,物无违者,故善于勝。天何言哉?福善而祸淫,曾无差忒,故云善應。天道不召物使从己,物不能违,自來顺天耳。天道玄远,繟...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10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知雄守雌,是為善行,物所歸往,為天下溪。能如此者,則真常之德曾不離散。常德不散,即是全和。”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16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曲者,委曲从顺者也。言人能委曲从顺,不與物忤,則可以全身,故云‘曲則全’。枉者,受屈于物。直者,可以正曲也。《春秋》曰:‘正曲為直;’言人虽不與物忤,若物来枉己,己能...
《老子》51_03_校笺_08_唐玄宗
顾欢本引御(唐玄宗)云:“萬物皆由道、德以生、畜,故尊貴之。”唐玄宗疏云:“以道德为生畜之功,故凡厥怀生,莫不尊尚于道,此劝示众生,令敦本而崇道也。”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10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‘以’,用也。‘贼’,害也。言人君任用智诈之臣,使之理國,智多则权谋将作,谋用则情伪斯起,伪起则道废,有害于國,故云‘國之賊’。”
《老子》78_04_校笺_09_唐玄宗
唐玄宗注:'柔弱之道,勝于剛强,天下之人无不知者;知有此道,不能行也。'疏云:'天下之人,皆知'柔弱之道,勝於剛强',但惑於自賢,以己为尚,无能行其所知,故云'莫能行'。'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9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两者,謂‘可道’、‘可名’,‘无名’、‘有名’,‘无欲’、‘有欲’,各自其两,故云‘两者’。”注云:“如上两者,皆本于道,故云同也。动出应用,随用立名,则名異矣。出则...
《老子》56_09_校笺_05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言玄同之人,心无偏私,不可得而親而狎之;和光顺物,不可得疏而远之;恬淡无欲,不可得从而利之;处不竞之地,故不可得犯而害之;体道自然,非爵禄所得貴也;超然绝累,非凡俗所...
《老子》28_08_校笺_12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忒,差忒也。知白守黑,是谓德全。德全之人,可為天下法式,則真常之道随应而用,应无差忒。”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14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功成而不执,事遂而无为,百姓日用而不知,謂我自然而成遂,则‘太上下知有之’之謂也。”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9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'司,主也。徹,通也。言有德之君主,司心契,则人自化。无德之主,则立法以通於人,為法之弊,故未為善。司契则清静,立法则凋残,皇天无亲,唯德是辅,故人君者,常思淳化於无為...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1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夫萬物萬形,动作不同,及觀其歸復常在於本。《易经》曰:‘雷在地中,復。’復者,反本之謂也。故静则歸復,动则失本也。”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1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域中者,限域也。今玄域中之大道,不只在域中,若云约所见而言,则见自為限域,道亦不在域中矣。夫惟寄语以申玄理,亦不必曲生异义,存文以防疑难,众说皆未尽通。今明域者,名也...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1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心照清静,而能容物,和同光尘,不自殊异,渾然如濁,物莫能知。”
《老子》31_10_校笺_09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左阳而生則吉,故吉事尚左。右阴而殺則凶,故凶事尚右。《礼记·檀弓》曰:‘夫子与門人立拱而尚右。二三子亦尚右。夫子曰:二三子之嗜学也,我則有姊之喪故也。二三子复尚左。’...
《老子》28_07_校笺_0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‘白’,昭明也。‘黑’,暗昧也。‘式’,法〔式〕也。夫能守雌静,則德明昭明,德虽昭明,不以矜物,当如暗昧,自守淳和,能如此,則可以為天下之法式矣。”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2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所以知萬物歸復常在於静者,为物华叶芸芸,生性皆復歸於其根本,故有作‘云云”者,动作也。言夫物云云动作者,及其歸復皆在根本尔。华叶云云者,生性歸根则静止矣。”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7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惟天为大,唯王则之,其德同天而无不覆,故云‘王乃天’。王德如天,则无为而理,道化乃行,故云‘天乃道’。言守静致虚,歸根復命,其德如此,可以为王。”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13_唐玄宗
唐玄宗注疏云:“此明虚极妙本為物形态,即孔德所從之道也。虚极妙本,强名曰道。道之為物,其运动形态若何?言此妙本不有不无,难為名称,欲谓之有,则寂然无象。欲為之无,则湛似或存。无有难...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10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犯法为罪,贪求为欲,言戎馬生郊之罪,由人君贪求土地,见土地可欲,欲心兴动,将起贪求,此罪之大者,故云罪莫大於可欲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6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‘為之於未有’,‘為’,修除也。此一句释前‘易持’、‘易謀’两句也。所以易者,明欲心未起之时,修除杜绝,则欲恶不生,故云‘為之於未有’。‘治之於未亂’,此一句释上‘易...
《老子》67_12_校笺_08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伤财害物,聚怨于人,是必死之道,故云死矣。”
《老子》41_02_校笺_0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上智之士,深识洞鉴,聞道权则微明,实则柔弱,聞斯行诸,皆不懈怠,故云勤而行之尔;中庸之士,明昧未明,聞说妙道,或信或否,谓明则若存而信奉,谓昧则若亡而疑惑,未果决志,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6_唐玄宗
唐玄宗注疏云:“‘三者’,谓‘三絶’。此三者但令棄絶,未示修行,故以為文不足垂教,更令有所屬者,在下文‘見真素’、‘抱淳樸’、‘少私邪’、‘寡贪欲’也。” 又,桂君五十郎云:“此节...
《老子》39_03_校笺_06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神者,妙萬物以为言,由得一故,故能通变无方,不可形诘尔。水注川为溪,注溪为谷,言谷得一,故能泉源流润,盈满不竭尔。”
《老子》76_03_校笺_09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前明有识,此举无情者,以气聚散为荣枯,有识者,以道存亡为生死。草木生則柔脆,死則堅强,則知人之为堅强之行者,是入死之徒。为柔弱之行者,是出生之类。”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1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欲作者,欲动作有為也。吾者,王侯自称也。言人禀承善教以化,君德无為清静矣,而復欲动作有為者,吾则將以无名之樸而鎮静之,令其清静不欲动作也。”
《老子》18_01_校笺_11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大道廢者,世俗浇漓,人人浮竞,玄晏之风斯泯,穆清之化不存,失至道无为之事,故云廢也。廢则有兼爱之仁,裁非之義,淑薛于其间矣。故《庄子》曰:‘道隐于小成。’小成谓仁義等...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11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侯王貴高,兆民賤下,為国者以人為本基,当劳谦以聚之。”
《老子》41_03_校笺_09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下士识不及理,聞道不信,谓为虚诞,则嗤笑之,亦犹章甫致贱于越人,和璞见遗于楚国,故庄子云:‘曲士不可以语于道矣。’至道幽玄,深不可识,明而若昧,理反常情,下士蒙愚,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