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2_02_校笺_10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馳騁世务,耽著有為,如彼田獵,唯求杀获,日以心斗,逐境奔驰,静而思之,是發狂病也。”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13_唐玄宗
唐玄宗注疏云:“此明虚极妙本為物形态,即孔德所從之道也。虚极妙本,强名曰道。道之為物,其运动形态若何?言此妙本不有不无,难為名称,欲谓之有,则寂然无象。欲為之无,则湛似或存。无有难...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11_唐玄宗
唐玄宗注:“今舍慈且勇,勇则害物。”
《老子》56_07_校笺_07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无欲,故不可得而利。不争,故不可得而害也。”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16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知,辨识也。雄,刚躁也。雌,柔静也。夫物贵全和,法求中道,雄則过亢,雌則卑弱,俱未适中於善行,必当缘督以為经,故知其雄躁,則当守其雌静。守其雌静,亦当知其雄躁。知雄守...
《老子》09_03_校笺_10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,此明盈难久持也。”
《老子》19_03_校笺_0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絶巧者,絶雕琢非法淫过之巧。棄利者,棄徇财兼并乾没之利。夫盗賊者生于羡欲不足,今絶巧则人不事,棄利则人自足,復谁為盗賊乎?故云无有。”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大國之君,所以不事威武,而用谦卑之德,以柔服之,小者将欲怀来附庸之君,取其小國之人而为臣妾尔。大國之君既以谦卑之道而柔服小國,小國之君則朝聘会盟,不敢离叛,以卑下之礼...
《老子》42_03_校笺_07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物之生也,既因陰陽和气而得成全,当须負荷陰气,怀抱陽气,爱养冲气,以为柔和,故广成子告黄帝曰,我守其一以抱其和,故我修身···形未尝衰。是知元气冲和,群生所赖。老子举...
《老子》28_07_校笺_0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‘白’,昭明也。‘黑’,暗昧也。‘式’,法〔式〕也。夫能守雌静,則德明昭明,德虽昭明,不以矜物,当如暗昧,自守淳和,能如此,則可以為天下之法式矣。”
《老子》10_05_校笺_14_唐玄宗
唐玄宗注疏云:“修德可以為君,為君须承历数。即‘天門’者,帝王历数所从出也。‘開闔’,谓治乱。言人君应期受命,能守雌静,则可以永终天禄矣。《周易》曰:‘一闔一辟谓之变’,言聖人抚远...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12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揣,量度也。鋭,铦利也。凡情滞溺,贪求荣利,故揣量前事,铦鋭欲心,鬼瞰人怨,坐招殃咎,故曰不可長保也。”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09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夫坐忘遗照,深契道原于诸法中,尽能不滞系心于此,故云善結。夫用繩約者,繩散则約解。以道結者,心静则道冥,适使万缘尽兴,终能一无所染,虽无繩索約束,岂可解而散呼?故云‘...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言道动出和气,以生于物,然后化之理由自未足,更生阳气,积阳气以就一,故谓之二也。纯阳又不能更生阴气,积阴就二,故谓之三。生萬物者,阴阳交泰,冲和化醇,则遍生遮汇也。”
《老子》21_06_校笺_0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至道妙物,既本非假杂,变化至精,故‘其精甚真’。生成之功,遍彼群有,物感必应,曾不差违,故云‘其中有信’。”
《老子》56_08_校笺_06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体道自然,故不可得而貴。洗然无滓,故不可得而賤也。”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10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犯法为罪,贪求为欲,言戎馬生郊之罪,由人君贪求土地,见土地可欲,欲心兴动,将起贪求,此罪之大者,故云罪莫大於可欲也。”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16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'水之为性,善下不争,动静因时,方圆随器,故举天下之柔弱者,莫过於水矣。而攻堅强,莫之能勝者,夫水虽柔,而能穴石;石虽堅而不能损水。若以堅攻堅,则彼此而俱损;以水攻石,...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6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人能不自以為是,而枉己以申人,則其是直自彰矣。”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修道於國,俗易风移,还淳反朴,不偏於所近;一鄉修道,犹未為遍,一國尽修,乃豐厚。夫百姓归厚,在君之化,修之庙堂,德流海外者,盖内正其身,不言而化,不教而理,下之应上,...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7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‘難得之貨’,言人身以材器為貨,難得之貨者,则性分所无,求不可得。云不安本分,矫性妄求,既其乖失天然,所以妨伤道行。”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17_唐玄宗
唐玄宗注:“虽则儼然若客,无所造為,而不凝滞于物,涣然若春冰之釋散也。”
《老子》33_05_校笺_0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知足在心,心若知足,则无贪求,虽箪食瓢飲,傲然自足,可謂富矣。”
《老子》78_04_校笺_09_唐玄宗
唐玄宗注:'柔弱之道,勝于剛强,天下之人无不知者;知有此道,不能行也。'疏云:'天下之人,皆知'柔弱之道,勝於剛强',但惑於自賢,以己为尚,无能行其所知,故云'莫能行'。'
《老子》23_04_校笺_06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天地至大,欲為狂暴,尚不能久,况於凡人执滞言教,而為卒暴,不能虑忘,渐致造极,欲求了悟,其可得乎?”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11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侯王貴高,兆民賤下,為国者以人為本基,当劳谦以聚之。”
《老子》08_02_校笺_0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上善之行,如水之能,具在下文,皆含法喻。水性甘凉,散洒一切,被其润泽,蒙利则长,故云善利,此一能也。天下柔弱,莫过于水,平可取法,清可鉴人,乘流遇坎,与之委顺,在人所...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17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言聖人心虽凝寂,教则流通,故常用善能以救人,必令释然而达解。大慈平等,无所偏隔,凡是于人,尽皆善诱,故云‘常善救人,故无棄人’。”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人谓王者也,所以云人者,谓人能法天地生成,法道清静,则天下归往,是以為王。若不然则物无所归往,故称人以戒尔。為王者当法地安静,因其安静,又当法天生化,功被物矣。又当法...
《老子》54_05_校笺_0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修之身,谓一身修;修之家,谓一家修。始於一身,终於天下,例可知也。言善立之人,照了真性,真性清静,无诸伪杂,伪杂既尽,德乃真纯。修道於家,上和下睦,移修身於家,故其德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