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9_吴澄
吴澄云:“‘大象’喻道也。下篇云‘大象无形’、‘道隐无名’。‘往’,歸往也。言体道之圣人为天下之人所歸往。”
《老子》52_07_校笺_07_吴澄
吴澄云:“水镜能照物谓之‘光’,光之体谓之‘明’。用其照外之光,回光照内,復返而歸藏于内体之明也。”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10_吴澄
吴澄云:“舟輿、甲兵,非一人所可独用,谓什伯之器也。无所乘、无所陳,不用也。无所往,则无用乎舟輿;无所争,则无用乎甲兵。”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20_吴澄
吴澄云:“有道者常如婴儿、孺子,故能不老而长年。若壯則必老,此不道者也。不道者早已,言其不能久也。”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11_吴澄
吴澄云:“美谓美于他物,以质而言也。善谓善于其事,以能而言也。美、惡,善、不善之名,相因而有。以有惡,故有美;以有不善,故有善。皆知此之為美,则彼為惡矣;皆知此之為善,则彼為不善矣...
《老子》58_09_校笺_06_吴澄
吴澄云:“··直者不能容隐,纵肆其言,以讦人之短。光者不能韬晦,炫耀其行,以暴己之长。聖人之无事者,以不事为事。方者必割,以不方为方,则不割。廉者必劌,以不廉为廉,则不劌。直者必肆...
《老子》27_09_校笺_06_吴澄
吴澄云:“彼不善而此善,以彼之不善与此之善者相形,而人遂见此之过于彼,则彼人之不善乃为此善人之資也。谓因彼之不善,以成此之善名,故曰‘資’。言善不善之名对立,岂有道之世哉?”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14_吴澄
吴澄云:“(衆人)徇外以为悦,如享太牢而食,可悦口者甚美;如登春臺而观,可悦目者甚备。我则泊然而静,情欲未开,无端倪可见,如婴兒未能孩笑之时,一不知外物之为乐也。”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5_吴澄
吴澄注云:“‘其次’,謂仁义之君,民親之如父母,及仁义益著,则不但親之而又譽之矣。”
《老子》52_01_校笺_07_吴澄
吴澄云:“‘始’,道也;‘母’,德也。有此天地之始,以為此萬物之母也。”
《老子》48_05_校笺_10_吴澄
吴澄注云:“‘无事’,无所事,即无為也。因言取天下者,亦止是无為,盖德盛而自归之,必用智力而有作為之事,何足以取天下哉?”
《老子》03_02_校笺_06_吴澄
吴澄云:“‘貴’謂寳重之。貨之難得者,其利可貴。上之人苟貴之,则民皆欲求其利,而至于為盗矣。”
《老子》07_05_校笺_03_吴澄注
吴澄注云:“聖人非欲成其私也,而自有身先身存之效。假设众人有心成其私者言之,则为能成其私也。”
《老子》53_01_校笺_04_吴澄
吴澄云:“‘我’者,泛言众人,非老子自谓。‘介然’,音义与《孟子》‘介然用之而成路’同,谓倏然之顷也。”又云:“‘介’音戛。”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12_吴澄
吴澄云:“‘曠’,空豁貌。‘若谷’,虚而善应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02_校笺_05_吴澄
吴澄云:“‘唯’、‘阿’皆应声。‘唯’,正顺;‘阿’,邪谄。‘幾何’,言甚不相远也。”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12_吴澄
吴澄云:“此两者,謂‘道’与‘德’。同者,‘道’即‘德’,‘德’即‘道’也。玄者,幽昧不可测知之意。‘德’自‘道’中出而異其名,故不謂之‘道’而謂之‘德’。虽異其名,然‘德’与‘道...
《老子》77_07_校笺_10_吴澄
吴澄注云:“有道之君,贵為天子,富有四海,而不自有其富贵;菲饮食,恶衣服,卑宫室,為天下惜财而不苟费;制田里,教树艺,薄税敛,使民家给人足。是以己之有餘而奉天下也。”水海按:此言只...
《老子》22_03_校笺_07_吴澄
吴澄注云:“少者,不多也。‘少則多’一句,变文析為二句。少則易于有得,所以能积累而多。贪多則杂而生惑,于一且无所得,豈能多乎?”
《老子》55_01_校笺_09_吴澄
吴澄云:“含怀至厚之德於内者,有如婴儿也。上篇曰:‘专气致柔,能婴儿乎?’‘常德不离,复归於婴儿。’《孟子》曰:‘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。’苏氏曰:‘老子言道德,以婴儿况之者,言其...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06_吴澄
吴澄云:“‘沌沌兮’,‘沌’,杜本切,如‘浑沌’之沌,冥昧无所分别也,作平声读,亦与《庄子》‘愚芚’之芚同,谓无知也。昭昭已明,俗人皆以有知为智,我獨无知而愚也。”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10_吴澄
吴澄注:“天子之尊,四海之富,皆以其身為天下者也。知道之人,愛惜貴重此身,不肯以之為天下。宁不有天下,而不轻用其身。夫惟如此,乃可以寄託以天下也。‘寄’,犹寄百里之命之寄;‘託’,...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19_吴澄云
又,吴澄云:“我之所貴者,则大道之玄德也。玄德者,万物资之以养,所谓万物之母也,故曰:‘食母。’‘食母’二字,见《礼记·内则》,即乳母也。司马氏曰:‘乳哺元和。’‘食’,音嗣。”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04_吴澄
吴澄云:“‘牝常以静勝牡,以静為下’,牝不先动以求牡,牡常先动以求牝。动求者招损,静俟者受益,故曰:‘以静勝牡’。动求者居上,静俟者居下,故曰:‘以静為下’。或曰‘牝’字其一疑衍。...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11_吴澄
吴澄云:“无為、好静、无欲,皆无事也。既无所事,何必致天下之向附,而民自然而化,自然而正,自然而富,自然而樸。其效如此,是以之取天下而有余也。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7_吴澄
吴澄云:“大上,犹言最上。最上謂大道之世,相忘于无为,民不知有其上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15_吴澄
吴澄云:“此言聖人之學,以不學为學。衆人所趋者,我則不趋;衆人掉臂过而不顾,我則还反其处;是不學人之所學也,故曰‘學不學’。凡此不欲、不學者,盖以萬物之理,无為而自然,故吾亦无為。...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16_吴澄
吴澄云:“天之道,虚而不盈,故四时之序,成功者去。···身退不盈,而長保其贵,是亦長保其富也。”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17_吴澄
吴澄云:“道之功普遍於天下,譬如天地之气相合而降为甘露,雖无人使今之,而自能均及於萬物。萬物生畜,於此道之中,故有道者可以为萬物之主,而萬物咸賓焉。”
《老子》45_06_校笺_05_吴澄
吴澄云:“阳之躁,勝阴之寒;阴之静,勝阳之熱;亦相反而相为用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