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忙其未央’,御注作‘荒其’,河上、王弼‘荒’下有‘兮’字,句末有‘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0_03_校笺_03_劳健
劳健云:“古读‘宗’字,音近于尊。《左传》‘伯宗’,《穀梁传》作‘伯尊’。《释名·释宫室》:‘宗,尊也。’《周易》:‘同人于门,同人于宗。’门、宗为韵。《论语》:‘因不失其亲,亦可...
《老子》46_04_校笺_02_韩非子
《韩非子·喻老》云:“智伯兼范、中行而攻赵不已,韩、魏反之,军败晋阳,身死高梁之东。遂卒被分,漆其首以为婆器。故曰:‘禍莫大於不知足’。”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无‘知’字,‘正’作‘政’。罗卷无‘知’字,‘静’作‘净’,当从之。易州、臧疏、及《治要》引无‘知’字,‘為’上有‘以’字。各本及《文选·东征赋》注引作‘清静為天下...
《老子》45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只残留“巧如拙”三字,余尽损掩。今从甲本。罗卷本“直”形误作“真”,两“如”字作“若”,“詘”作“屈”,谓“大真若屈,大巧若拙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...
《老子》45_05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燥”,原句亦当作“燥勝寒,静勝熱,清静可以爲天下正。”先说“燥”。《说文》无“躁”字,而有“燥”字,我疑心先秦无“躁”字。《说文》云:“燥,干也。从火,喿...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12_马达甫
马达甫云:“有之,‘有’指实体,‘之’是语气助词,下‘之’同。為利,有利用价值。為用,起作用。有和无的对立,即实物和空虚处的对立。这是物质世界内部两种不同形态的对立,也就是物质的间...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天網恢恢,疏而不失”;帛书乙本即作“天罔怪怪,疏而不失”,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通行本作‘恢恢’,河上公注‘甚大’。按《说文》‘(guài)...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此‘公’、‘王’、‘天’三字,皆用作实字。二十五章:‘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;’与此文例相似,可证。此文‘公’、‘王’即四十二章之‘王公’;或先言‘公’,或先言‘王...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12_奚侗
奚侗云:“《说文》:‘企,举踵也。跨,渡也。’段玉裁云:‘跨,谓大其两股间以有所越也。’企而立者不可以久立,跨而行者不可以长行。盖任智尚力,违乎自然者,必至求得反失。”又云:“各本...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11_吴云
吴云云:“王兰泉引河上公‘测’作‘淵’,注云:‘今河上本作漂。’按:此石(指广明本)作‘测’,北碑多有之。”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4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大象者,道之喻,執其大,则为万物之所歸向;吾能顺性命之理,受之而不逆,故往而不害。能安则能平,能平则能泰。善安然后至于平,平然后至于泰也。”
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强本荣注引经文云:‘故不可得親,不可得疎,不可得利,不可得害,不可得贵,不可得賤。’是荣无六‘而’字。”水海按:荣亦无第二句、第四句、第六句句首的“亦”字。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作“脩之身,亓德乃真”,“修”作“脩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本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、景龙本、范应元本、赵孟頫本“修”作...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11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大丈夫,君子也。是以大丈夫處其忠信之厚,而不處其薄;處其道之實,而不處其華。盖知仁義禮其末必至于亂,不如相忘于道德也。”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1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范谓王同古本,则范见王本作‘或彊或剉,或培或墮’。然陆于《释文》出‘羸’、‘挫’、‘隳’三字,则今王本固即陆见之本。窃以為此文当仍以陆本為正,因以时代而言,陆在范前...
《老子》21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恍兮惚兮,中有物兮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五注、曹、陈、达真、叶、清源、黄、程、邵并作‘恍兮惚,其中有物’。”
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无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改“真”为“德”说不妥。“渝”,《说文》谓“变污”,此义正与“質真”反。“如渝”,犹如后文的“若浊”(《道篇》)。“質真如渝”,言質朴纯真好似污浊的样子。此与上面几句“建言...
《老子》24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自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馆本、遂州本、(唐)李荣本皆无“者”字,作“自見不明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...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1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‘關鍵’连文,傅本作‘键’,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引‘善閉者不用關楗’,《道应训》引作‘鍵’。按:作‘闥’是也。‘關(简为关)’,《说文》:‘以木横持門户也,从門、声。...
《老子》64_0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其脆’,陆‘脆’七岁切,李‘危也’,谓‘嗜欲未坚,如物危脆’。‘易泮’,纂微、司马、曹、陈并作‘破’。”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11_徐梵澄
徐梵澄云:“‘道,汎汎兮其可左右也。’按:第一句通行本皆作‘大道汎兮·’,两帛书皆无‘大’字。古本、真本两皆作‘汎汎’。”
《老子》19_03_校笺_0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絶巧者,絶雕琢非法淫过之巧。棄利者,棄徇财兼并乾没之利。夫盗賊者生于羡欲不足,今絶巧则人不事,棄利则人自足,復谁為盗賊乎?故云无有。”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二语乃上世遗言,故《老子》采用之,而又分释其义于下也。‘辱’与‘大患’对举,皆名词;‘寵’与‘貴’皆动词。‘寵’谓爱之,‘貴’谓重之也。《老子》言君道,尝言:‘知其白...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12_高亨
高亨云:“四十五章曰:‘清静為天下正’,义同。《吕氏春秋·执一篇》:‘执一為天下正。’(高注:‘正,主也。’)《尊师篇》:‘有大势可以為天下正矣。’句法并与《老子》同。”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12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赤子无求无欲,不犯众物,故毒螫之物无犯於人也。含德之厚者,不犯於物,故无物以损其全也。”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淈(qū)”。《逸周书·五权》:“极赏则淈,淈不得食。”《荀子·宥坐篇》:“其洸洸乎不淈尽,似道。”注:“淈读為屈,竭也,似道之无穷也。”淈,则当竭尽解。...
《老子》65_05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吕、林、苏、葛‘稽’作‘楷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1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道藏王本作‘弊’,御注本、馆本、遂州本、诸石本均作‘弊’,《御览》一百五十九引亦作‘弊’。又‘窪’字,道藏河上公本作‘窊’。‘窪’、‘窊’字同,皆洿下低陷之义。‘窊’為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