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21_水海
水海按:从哲学思想上来说,“閉門”,指關閉心智之門。《德篇》“塞其说,閉其門,冬身不堇”(通行本为第五十二章)。老子认为心智是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而形成的輕躁的欲望,所以老子提...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1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河上注‘不欲示人知己之賢’,是河上‘見’亦作‘示’,顾欢同。遂州本‘見’作‘貴’。‘斯不見賢’,‘斯’即‘廝’字。‘斯’、‘廝’古今字。《左传·哀公二年》‘人臣隷圉免’...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寵辱’,简文云:‘寵,得也;辱,失也。’‘若驚’,顾云:‘若,而也。’‘貴’,重也,河上公:‘畏也。’‘大患若身’,河上云:‘空也。’”水海按:今譣诸河上公注文皆无“...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二处“邦”字作“國(简作国)”。《甲、乙本释文》皆校“以知(zhì,知羲切)”為“以智”。今从甲本。张松如云:“帛书‘治’字讹作‘知’,据今本改。”按:...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陈碧虚云:‘王弼本作故貴以身為天下者,則可以託天下矣;愛以身為天下者,則可以寄天下矣。’陶氏据王注,谓王本上句作‘託’,下句作‘寄’,正与相合。是陈见王本,与傅、范...
《老子》55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此谓含怀道德之厚者,无为、无知、寡欲、柔弱恬静,正与初生之婴儿心地纯洁、无知寡欲相似。奚侗云:“婴儿天理浑然,无分别智故,含德最厚。”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07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御注、景福三本均作‘功成、名遂、身退’,景福本‘道’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事有宗而物有主,途虽殊而其归同也,虑虽百而其致一也。道有大常,理有大致。执古之道,可以御今;虽处於今,可以知古始。故不出户、闚牖,而可知也。”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09_宋徽宗
宋徽宗云:“气形质具而未相离,曰渾沦。合于渾沦则其成不亏,《周易》所谓太极者是也。天地亦待是而后生,故云‘先天地生’。然有生也有非不生之妙,故谓之‘物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04_校笺_05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此二句与上下文不联,盖自为一章。”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10_顾广圻
顾广圻云:“‘脩之家,其德有餘’,傅奕本及今《德经》‘有’作‘乃’。按当作‘乃’,(作‘有’)涉上下文而误。”
《老子》53_05_校笺_09_陆希声
陆希声云:“观衣服多文采,则知其君好淫巧,蠹女工矣。观佩带皆利劍,则知其君好武勇,生国患矣。”
《老子》01_05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广弘明集》五、孙盛《老子疑问反讯》引有‘故’字。《辅行记》二之六引‘常无欲觀其妙’。《周易集解》十三韩康伯曰:‘故常无欲以觀妙’,盖本此文,则无‘其’字。按:‘妙’为...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四句,帛书甲本作“信,正善治,事善能,蹱善時”,第一句脱“言善”二字,第二句、第三句和第四句皆同此;帛书乙本前三句同此,第四句“蹱”作“動”。今第一句从帛书乙本,第二、三、四句从...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5_李贽
李贽云:“有輜重,則虽終日行而不為輕,何則?以重為之根也。”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06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‘醇醇’作‘蠢蠢’。”
《老子》29_04_校笺_10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故,犹‘夫’,提示之词。碑本、龙本、敦煌丁本正并作‘夫’。”
《老子》04_05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吾不知其誰之子’,陈碧虚、司马本无‘之’。李约云:‘帝,生物之主也,群化皆处后,唯道独居其先。象,似也,道性谦,故不言定处其先,而云似。’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07_张煦
张煦云:“‘得善矣’,林及《御览》七十六引同此。各本作‘德善’,惟葛、赵亦有‘矣’字。下‘得信矣’同。”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1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邢玄、磻溪、楼正、室町、柰卷、高翻并作‘蔕’。《字林》云:‘蔕、柢音同’,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卷四引古《老子》亦作‘蔕’(),范说非。又,‘長生久視’为当时通行语。《...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善用仁者為下’,各本‘仁’作‘人’。御注、王弼作‘為之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19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令’,去声。‘屬’,音烛。《音辩》云:‘令,善也。’王弼、司马公注作平声。今从古本。‘屬’,《释文》‘连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煞之’,各本作‘殺之’,下仿此。”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13_陈奇猷
陈奇猷云:“《老子》本意謂不貴其師、不愛其資为智,雖有智慧而必以大迷处之。而韩非此喻则以文王师太公、資费仲为智,若不师太公、資费仲,则文王雖智,亦必大迷失也,与《老子》原意正相反。...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1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言不善之人,司殺自殺,人君用势得執殺而便殺之,是代司殺者殺人,不得天理,犹如拙夫代大匠斫木矣。大匠斫木,动合方圆;拙夫代之,必失绳缠,惡得不损其材而傷其手乎?”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15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二本同作‘炊者不立’一句,似非偶然。帛书组读‘炊’字为‘吹’,谓为‘古导引术之动作’,言无实据,亦不足信。愚以为帛书‘炊者不立’,当从今本读作‘企者不立’。‘吹...
《老子》49_06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字当作“得”,“德”为后人以假借更易之。此言“民之信与不信,聖人一律待之以信,而任其自化,则其结果皆得信也。”(蒋锡昌注语)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“无為”后有“也”字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马叙伦《老子覈定文》则校“我”为“上”。景龙本无两“而”字,两“民”字皆作“人”,谓“我无為人自化,我好静人自正”。经...
《老子》81_01_校笺_07_苏辙
苏辙云:“信则为实而已,故不必为美;美则为观而已,故不必信。”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是以大制无割’,各本作‘故大制不割’。”